譯文
《齊民要術》:春天耕過的地,應隨時摩勞郎到反,古時稱“耰”,今稱為“勞”。《說文》將“耰”解釋為“摩田的器具”,今人亦將“勞”稱為“摩”。秋天耕過的地,須待白背時勞摩。春天多風,耕后若不隨時摩勞,地土空虛,必容易干燥;秋天田土塌實,耕后隨即趁濕摩勞,便會使地土結成硬塊。農諺說:“只耕不勞,不如聽任澤水自行跑掉。”農諺是說:喜天降時雨,應即行耕勞保墑。桓寬《鹽鐵論》說:“茂密的林木下面,不會有豐美的青草;大個的土塊中間,不會有良好的禾苗。”塌,直輒反,田土濕實之意。暴,音曝,損耗。秋耕,要耕深些;春耕、夏耕,要耕淺一些;犁起土的寬幅要廉仄,要耕一遍勞兩遍。犁廉,既可耕得細,牛也不疲勞。勞兩遍,使地熟,土壤無塊,天旱亦可以保墑。秋耕,以能埯同掩青為最好。等到冬初,將新長出的嫩草壓青,其美好與用小豆壓青相同。第一遍耕要深,轉地要淺。初耕不深,不能使地熟;轉耕不淺,容易翻動生土。生長著菅茅的地方,宜將牛羊放入田中去踐踏,經過牛羊踐踏,草根浮動。七月間翻耕過后,便會死掉。不是七月翻耕的,耕過仍將復生。使地力肥壯的方法,用綠豆壓青為最好,小豆和胡麻稍次。皆宜在五六月間冀美懿反,是一種撒播漫種法。種,七八月,翻犁入土,埯殺壓青,來年種春谷,一畝可收十石;一石大約折合今二斗七升,十石約當元制二石七斗多。后面凡是《齊民要術》書中的“石”和“斗”,均照此比率折算。這樣的肥田方法,同使用蠶屎或腐熟的人糞尿一樣好。
《氾勝之書》說:農業生產的根本,在于趕上農時,使土壤強弱適中,講求施肥、保墑,鋤苗要早,收獲要早。立春后,土地解凍,地氣開始通達,是為土壤首次和解;夏至后,天氣開始暑熱,陰氣興起于下,土壤再一次和解;夏至后九十日,晝夜的時間長短相等,天氣和地氣相和。在以上所說的時間耕地,耕一遍相當平時耕五遍,名為“膏澤”,這皆是“趕上農時”的功效。立春后,地氣開始通達,可耕堅硬的強地黑壚土,翻耕過隨即將土塊摩平摩碎,使萌生雜草;草長出來,再耕一遍;遇天有小雨,再耕一遍,令土壤協和順適,不要有土塊,以等待時用。這就是常說的使強土變弱的方法。立春的物候是:地氣開始通達,土塊散開,土中的陳根可用手拔出。立春以后二十天,和氣即行消失,土質變得剛強。趁和氣在時耕,耕一遍頂上平時耕四遍;和氣消失后耕,耕四遍頂不上耕一遍。杏花盛開時,即可耕土質松散的輕土、弱土;等杏花落時,再耕一次,要求隨耕隨勞。候田中的雜草生長起來,天降雨澤,再耕,并且要用重勞勞摩。如土質過于松散,可以將牛羊趕到地中去踐踏。以上方法,可使土質變強,即所謂使弱土變強的方法。
《雜說》:凡是種田的人家,必須正確地估計自己的能力,寧可種少種好,切不可貪多種不好。凡發現有的土地瘠薄,便應即時加糞使肥。踏糞法:秋收秋播后,打谷場上的谷穰等物,應即行收集一處,貯藏保管。每天用它向圈中牛腳下撒三寸厚的一層。古一尺,約合今一尺三寸有余。凡《齊民要術》書中所說的“尺”、“寸”,均按這一比例計算。第二天清早,收取堆聚一處;復照上法鋪上一層,經過一夜即行堆聚。至年終十二月或來年正月,即可將踏好的糞拉去上地。
《種蒔直說》:古時農作的經驗,是犂一遍,要耙六遍。今人只知曉以犁深為勝,而不知曉尚須耙細方為全功。耙地的功夫不精到,土有粗塊,地中空不實,下種后,雖可出苗,但苗根著生在粗土,根和土不能緊密地相附著,不耐旱,而且常有懸死、蟲咬、干死等許多毛病。耙地的功夫到了,土壤既細柔又緊實,苗根著生在細柔、緊實的土壤之中,而且播種時又經過碾壓,根和土緊緊地相附著,自然會耐旱,不發生各種毛病。
《韓氏直說》:務農的要旨,一是牛功要勝過土地,二是人功要勝過苗稼。牛功勝過土地,則播種不致耽誤農時;人功勝過苗稼,便會不太費力地將莊稼種好;反之,便會白費力氣,而不會得到好的收獲。所有的耕地,除種冬麥的以外,都應當進行秋耕。先用鐵齒耙縱橫耙過,然后再用犂細細地翻耕,耕畢隨時摩勞。等到地面呈現大白背時,再耙兩遍。到來年春天,地氣通達時,趁太陽升高后再耙四五遍。這樣的土地,土質爽疏而濕潤,表層有四指厚的油土即便春季不降雨,只要農時一到,便可照常下種。另外,經過秋耕的土地,雜草自然要減少,亦可極大地節省耘鋤工。如若牛力不足,不能全部進行秋耕,除種粟的土地非耕不可外,其余種黍、豆等地,亦可考慮采用春耕。一般說來,秋耕應早,春耕宜遲。秋耕要早,是為了趁著天氣尚未寒冷,將陽和之氣掩埋在地中,將來苗稼容易生長茂盛。過了秋季,天氣寒冷,遇降霜日,必須等候太陽升起后方可耕地,怕的是將寒氣掩蓋土中,使地力變得瘠薄,收不到糧食。春耕要遲,也是為了等候春天陽和的暖氣,太陽升高后,依照前法耕耙。
注釋
①耰:注文中的兩“耰”字,《齊民要術》作“耰”。按,《說文》作“耰,摩田器也,從木,憂聲”。關中稱為“耱”。校元本作“耰”,據改。
②塌實:即“結實”,謂秋天多雨,土地含水量大而且結實。塌:今本《齊民要術》作長劫反,今讀jié。“塌”與“結”為一音之轉。
③桓寬:漢宣帝時人。引文見《鹽鐵論·輕重第十四》。
④廉:窄仄之意。“廉仄”與寬廣為反義。
⑤埯青:指將青草或綠肥作物,犁翻掩埋土中,即今天所謂“壓青”。“埯”同掩。
⑥菅茅:草名,有時單稱“菅”或“茅”,按《說文》“菅”和“茅”互訓,蓋一物而二名。“菅茅”,一名苞子草,莖細長可作繩織履,亦可覆蓋屋頂,是田間雜草中害稼最甚而難清除者之一。
⑦此系《齊民要術·耕田》篇,所引用的《氾勝之書》文。
⑧立春正月節,按照《禮記·月令》的說法,“東風解凍”、“陽氣漸升”、“陽氣達”皆為立春節后的重要物候。地氣:指陽氣。
⑨夏至后九十日:夏至后九十日為秋分八月節。至此時陰陽適中,當秋之半。
⑩以此時:指三次“土壤和解”之時,為立春、立夏、秋分。
黑壚土:《說文》:“壚,黑剛土也。”是一種黏性極強的土壤。這種土壤過濕過干都不易耕,故宜于土壤和解的時候耕,土塊方易分解破碎。
和氣:似專指土壤中的陽和之氣:此和氣在,土壤便“和解”;和氣消失,土壤便變得剛強。
勞:《齊民要術》作“藺”,是鎮壓的意思。為的是將松土壓實,使弱土變強。
弱土:原文無“土”字。據《齊民要術》,石校本補。
踏糞:廄肥的一種積肥方法。這種制肥法的主要特點,即用糠穰等墊圈,令牲畜糞尿踐踏于其中,然后逐日收聚堆積,使發酵熟腐。“踏糞”,即指牲畜踐踏成糞。
對于農民來說,墊圈是一樁日常性的工作;但是否要每日“出圈”,則各地習慣有勤懶之不同。
《種蒔直說》:原書已失傳,各種書目及藝文志亦不見著錄。據石聲漢的推測,當系金人統治時黃河下游人的著作。除本書此處引用一條,另外《王禎農書》“農器圖譜”也曾引用過一條。
懸死:即因苗根著生于中空的土塊間,懸空而死。干死:苗根生于粗糙的土壤,吸水性能差,故容易干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