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古籍 > 南史 > 南史·列傳·卷七十六

      南史·列傳·卷七十六

      李延壽

      原文

      隱逸下

      臧榮緒吳苞徐伯珍沈麟士阮孝緒鄧郁陶弘景

      諸葛璩劉慧斐范元琰庾詵張孝秀庾承先馬樞

      臧榮緒,東莞莒人也。祖奉先,建陵令。父庸人,國子助教。

      榮緒幼孤,躬自灌園,以供祭祀。母喪后,乃著嫡寢論,掃灑堂宇,置筵席,朔望輒拜薦焉,甘珍未嘗先食。純篤好學,括東、西晉爲一書,紀錄志傳百一十卷。隱居京口教授。

      齊高帝爲揚州刺史,征榮緒爲主簿,不到。建元中,司徒褚彥回啓高帝稱述其美,以置秘閣。榮緒惇愛五經,謂人曰:“昔呂尚奉丹書,武王致齋降位,李、釋教誡,并有禮敬之儀,因甄明至道。”乃著拜五經序論。常以宣尼庚子日生,其日陳五經拜之。自號披褐先生。又以飲酒亂德,言常爲誡。永明六年卒。初,榮緒與關康之俱隱在京口,時號爲二隱。

      吳苞字天蓋,一字懷德,濮陽鄄城人也。儒學,善三禮及老、莊。宋泰始中過江,聚徒教學。冠黃葛巾,竹麈尾,蔬食二十馀年。與劉瓛俱于褚彥回宅講授。瓛講禮,苞講論語、孝經,諸生朝聽瓛,晚聽苞也。

      齊隆昌元年,征爲太學博士,不就。始安王遙光及江祏、徐孝嗣共爲立館于鍾山下教授,朝士多到門焉,當時稱其儒者。自劉瓛以后,聚徒講授,唯苞一人而已。以壽終。時有趙僧巖、蔡薈,皆有景行,慕苞爲人。

      僧巖,北海人。寥廓無常,人不能測。與劉善明友。善明爲青州,欲舉爲秀才,大驚,拂衣而去。后忽爲沙門,棲遲山谷,常以一壺自隨。一旦謂弟子曰:“吾今夕當死。壺中大錢一千,以通九泉之路,蠟燭一挺,以照七尺之尸。”至夜而亡。時人以爲知命。

      蔡薈字休明,陳留人。清抗不與俗人交。李撝謂江學曰:“古人稱安貧清白曰夷,涅而不緇曰白,至如蔡休明者,可不謂之夷白乎。”

      又有魯國孔嗣之字敬伯,宋時與齊高帝俱爲中書舍人,并非所好。自廬江郡守去官,隱居鍾山。朝廷以爲太中大夫,卒。

      徐伯珍字文楚,東陽太末人也。祖、父并郡掾史。伯珍少孤貧,學書無紙,常以竹箭、箬葉、甘蕉及地上學書。山水暴出,漂溺宅舍,村鄰皆奔走,伯珍累床而坐,誦書不輟。叔父璠之與顔延之友善,還祛蒙山立精舍講授,伯珍往從學。積十年,究尋經史,游學者多依之。太守瑯邪王曇生、吳郡張淹并加禮辟,伯珍應召便退,如此者凡十二焉。征士沈儼造膝談論,申以素交。吳郡顧歡擿出尚書滯義,伯珍詶答,甚有條理,儒者宗之。好釋氏、老、莊,兼明道術。歲嘗旱,伯珍筮之,如期而雨。舉動有禮,過曲木之下,趍而避之。早喪妻,晚不復重娶,自比曾參。

      宅南九里有高山,班固謂之九巖山,后漢龍丘萇隱處也。山多龍須檉柏,望之五采,世呼爲婦人巖。二年,伯珍移居之,階戶之間,木生皆連理。門前生梓樹,一年便合抱。館東石壁,夜忽有赤光洞照,俄爾而滅。白雀一雙棲其戶牖,論者以爲隱德之感焉。刺史豫章王辟議曹從事,不就。家甚貧窶,兄弟四人皆白首相對,時人呼爲“四皓”。建武四年卒,年八十四。受業生凡千馀人。

      伯珍同郡婁幼瑜字季玉,亦聚徒教授,不應徵辟,彌爲臨川王映所賞異,著禮捃拾三十卷。

      沈麟士字云禎,吳興武康人也。祖膺期,晉太中大夫。父虔之,宋樂安令。

      麟士幼而俊敏,年七歲,聽叔父岳言玄。賓散,言無所遺失。岳撫其肩曰:“若斯文不絕,其在爾乎。”及長,博通經史,有高尚之心。親亡,居喪盡禮。服闋,忌日輒流淚彌旬。居貧織簾誦書,口手不息,鄉里號爲織簾先生。嘗爲人作竹誤傷手,便流淚而還。同作者謂曰:“此不足損,何至涕零。”答曰:“此本不痛,但遺體毀傷,感而悲耳。”嘗行路,鄰人認其所著屐,麟士曰:“是卿屐邪?”即跣而反。鄰人得屐,送前者還之,麟士曰:“非卿屐邪?”笑而受之。

      宋元嘉末,文帝令仆射何尚之抄撰五經,訪舉學士,縣以麟士應選。不得已至都,尚之深相接。及至,尚之謂子偃曰:“山藪故多奇士,沈麟士,黃叔度之流也,豈可澄清淆濁邪。汝師之。”

      麟士嘗苦無書,因游都下,歷觀四部畢,乃嘆曰:“古人亦何人哉。”少時稱疾歸鄉,不與人物通。養孤兄子,義著鄉曲。或勸之仕,答曰:“魚縣獸檻,天下一契。圣人玄悟,所以每履吉先。吾誠未能景行坐忘,何爲不希企日損。”乃作玄散賦以絕世。太守孔山士辟不應,宗人徐州刺史曇慶、侍中懷文、左率勃來候之,麟士未嘗答也。

      隱居余不吳差山,講經教授,從學士數十百人,各營屋宇,依止其側,時爲之語曰:“吳差山中有賢士,開門教授居成市。”麟士重陸機連珠,每爲諸生講之。征北張永爲吳興,請麟士入郡。麟士聞郡后堂有好山水,即戴安道游吳興,因古墓爲山池也。欲一觀之,乃往停數月。永欲請爲功曹,麟士曰:“明府德履沖素,留心山谷,是以被褐負杖,忘其疲病。必欲飾渾沌以蛾眉,冠越客于文冕,走雖不敏,請附高節,有蹈東海死耳,不忍受此黔劓。”永乃止。

      升明末,太守王奐,永明中,中書郎沈約并表薦之,征皆不就。乃與約書曰:“名者實之賓,本所不庶。中央無心,空勤南北。爲惠反兇,將在于斯。”

      麟士無所營求,以篤學爲務,恒憑素幾鼓素琴,不爲新聲。負薪汲水,并日而食。守操終老,讀書不倦。遭火燒書數千卷,年過八十,耳目猶聰明,以反故抄寫,火下細書,復成二三千卷,滿數十篋。時人以爲養身靜默所致。制黑蝶賦以寄意。著周易兩系、莊子內篇訓。注易經、禮記、春秋、尚書、論語、孝經、喪服、老子要略數十卷。梁天監元年,與何點同征,又不就。二年,卒于家,年八十五。以楊王孫、皇甫謐深達生死而終禮矯俗,乃自爲終制,遺令:“氣絕剔被,取三幅布以覆尸。及斂,仍移布于尸下,以爲斂服。反被左右兩際以周上,不復制覆被。不須沐浴唅珠。以本裙衫、先著褌,凡二服,上加單衣幅巾履枕,棺中唯此。依士安用孝經。既殯不復立靈座,四節及祥,權鋪席于地,以設玄酒之奠。人家相承漆棺,今不復爾。亦不須旐。成服后即葬,作冢令小,后祔更作小冢于濱。合葬非古也。冢不須聚土成墳,使上與地平。王祥終制亦爾。葬不須軟車、靈舫、魌頭也。不得朝夕下食。祭奠之法,至于葬,唯清水一杯。”子彜奉而行之,州鄉皆稱嘆焉。

      阮孝緒字士宗,陳留尉氏人也。父彥之,宋太尉從事中郎,以清干流譽。

      孝緒七歲出繼從伯胤之,胤之母周氏卒,遺財百余萬應歸孝緒,孝緒一無所納,盡以歸胤之姊瑯邪王晏之母,聞者咸嘆異之。乳人憐其傳重辛苦,輒竊玉羊金獸等物與之。孝緒見而駭愕,啓彥之送還王氏。

      幼至孝,性沈靜,雖與童兒游戲,恒以穿池筑山爲樂。年十三,遍通五經。十五冠而見其父彥之,彥之誡曰:“三加彌尊,人倫之始,宜思自勖,以庇爾躬。”答曰:“愿跡松子于瀛海,追許由于穹谷,庶保促生,以免塵累。”自是屏居一室,非定省未嘗出戶,家人莫見其面,親友因呼爲居士。

      年十六,父喪不服綿纊,雖蔬菜有味亦吐之。外兄王晏貴顯,屢至其門,孝緒度之必至顛覆,聞其笳管,穿籬逃匿,不與相見。曾食醬美,問之,云是王家所得,便吐餐覆醬。及晏誅,親戚咸爲之懼。孝緒曰:“親而不黨,何坐之及。”竟獲免。

      梁武起兵圍建鄴,家貧無以爨,僮妾竊鄰人墓樵以繼火。孝緒知之,乃不食,更令撤屋而炊。所居以一鹿床爲精舍,以樹環繞。天監初,御史中丞任昉尋其兄履之,欲造而不敢,望而嘆曰:“其室雖邇,其人甚遠。”其爲名流所欽尚如此。自是欽慕風譽者,莫不懷刺斂衽,望塵而息。殷蕓欲贈以詩,昉曰:“趣舍既異,何必相干。”蕓乃止。唯與比部郎裴子野交。子野薦之尚書徐勉,言其“年十余歲隨父爲湘州行事,不書官紙,以成親之清白。論其志行粗類管幼安,比以采章如似皇甫謐”。

      天監十二年,詔公卿舉士,秘書監傅照上疏薦之,與吳郡范元琰俱征,并不到。陳郡袁峻謂曰:“往者天地閉,賢人隱。今世路已清,而子猶遁,可乎?”答曰:“昔周德雖興,夷、齊不厭薇蕨。漢道方盛,黃、綺無悶山林。爲仁由己,何關人世?況仆非往賢之類邪?”初,謝朏及伏暅應徵,天子以爲隱者茍立虛名,以要顯譽,故孝緒與何胤并得遂其高志。

      后于鍾山聽講,母王氏忽有疾,兄弟欲召之。母曰:“孝緒至性冥通,必當自到。”果心驚而反,鄰里嗟異之。合藥須得生人參,舊傳鍾山所出。孝緒躬歷幽險,累日不逢。忽見一鹿前行,孝緒感而隨后,至一所遂滅,就視,果獲此草。母得服之遂愈,時皆言其孝感所致。

      有善筮者張有道曰:“見子隱跡而心難明,自非考之龜蓍,無以驗也。”及布卦,既揲五爻,曰:“此將爲咸,應感之法,非嘉遯之兆。”孝緒曰:“安知后爻不爲上九。”果成遯卦。有道嘆曰:“此所謂‘肥遯無不利’,象實應德,心跡并也。”孝緒曰:“雖獲遯卦,而上九爻不發,升遐之道,便當高謝許生。”乃著高隱傳,上自炎皇,終于天監末,斟酌分爲三品:言行超逸,名氏弗傳,爲上篇;始終不耗,姓名可錄,爲中篇;掛冠人世,棲心塵表,爲下篇。湘東王著忠臣傳,集釋氏碑銘、丹陽尹錄、研神記,并先簡孝緒而后施行。南平元襄王聞其名,致書要之,不赴,曰:“非志驕富貴,但性畏廟堂,若使麏麚可驂,何以異夫驥騄。”

      初,建武末,青溪宮東門無故自崩,大風拔東宮門外楊樹,或以問孝緒。孝緒曰:“青溪皇家舊宅,齊爲木行,東爲木位。今東門自壞,木其衰矣。”

      武帝禁畜讖緯,孝緒兼有其書,或勸藏之。答曰:“昔劉德重淮南秘要,適爲更生之禍,杜瓊所謂不如不知,此言美矣。”客有求之,答曰:“己所不欲,豈可嫁禍于人。”乃焚之。

      鄱陽忠烈王妃,孝緒姊也。王嘗命駕欲就之游,孝緒鑿垣而逃,卒不肯見。王悵然嘆息。王諸子篤渭陽之情,歲時之貢,無所受納,未嘗相見,竟不之識。或問其故,孝緒曰:“我本素賤,不應爲王侯姻戚,邂逅所逢,豈關始愿。”劉歊曾以米饋之,孝緒不納,歊亦棄之。末年蔬食斷酒,其恒供養石像先有損壞,心欲補之,罄心敬禮,經一夜忽然完復。衆并異之。

      大同二年正月,孝緒自筮卦,“吾壽與劉著作同年”。及劉杳卒,孝緒曰:“劉侯逝矣,吾其幾何。”其年十月卒,年五十八。梁簡文在東宮,隆恩厚贈,子恕等述先志不受。顧協以爲恩異常均,議令恭受。門徒追論德行,諡曰文貞處士。所著七錄、削繁等一百八十一卷,并行于世。

      初,孝緒所撰高隱傳中篇所載一百三十七人,劉歊、劉吁覽其書曰:“昔嵇康所贊,缺一自擬,今四十之數,將待吾等成邪。”對曰:“所謂荀君雖少,后事當付鍾君。若素車白馬之日,輒獲麟于二子。”歊、吁果卒,乃益二傳。及孝緒亡,吁兄絜錄其所遺行次篇末,成絕筆之意云。

      南岳鄧先生名郁,荊州建平人也。少而不仕,隱居衡山極峻之嶺,立小板屋兩間,足不下山,斷谷三十馀載,唯以澗水服云母屑,日夜誦大洞經。梁武帝敬信殊篤,爲帝合丹,帝不敢服,起五岳樓貯之供養,道家吉日,躬往禮拜。白日,神仙魏夫人忽來臨降,乘云而至,從少嫗三十,并著絳紫羅繡褂褲,年皆可十七八許。色艷桃李,質勝瓊瑤,言語良久,謂郁曰:“君有仙分,所以故來,尋當相候。”至天監十四年,忽見二青鳥悉如鶴大,鼓翼鳴舞,移晷方去。謂弟子等曰:“求之甚勞,得之甚逸。近青鳥既來,期會至矣。”少日無病而終。山內唯聞香氣,世未嘗有。武帝后令周舍爲鄧玄傳,具序其事。陶弘景字通明,丹陽秣陵人也。祖隆,王府參軍。父貞,孝昌令。

      初,弘景母郝氏夢兩天人手執香爐來至其所,已而有娠。以宋孝建三年景申歲夏至日生。幼有異操,年四五歲,恒以荻爲筆,畫灰中學書。至十歲,得葛洪神仙傳,晝夜研尋,便有養生之志。謂人曰:“仰青云,睹白日,不覺爲遠矣。”父爲妾所害,弘景終身不娶。及長,身長七尺七寸,神儀明秀,朗目疏眉,細形長額聳耳,耳孔各有十余毛出外二寸許,右膝有數十黑子作七星文。讀書萬馀卷,一事不知,以爲深恥。善琴棋,工草隸。未弱冠,齊高帝作相,引爲諸王侍讀,除奉朝請。雖在朱門,閉影不交外物,唯以披閱爲務。朝儀故事,多所取焉。

      家貧,求宰縣不遂。永明十年,脫朝服掛神武門,上表辭祿。詔許之,賜以束帛,敕所在月給伏苓五斤,白蜜二升,以供服餌。及發,公卿祖之征虜亭,供帳甚盛,車馬填咽,咸云宋、齊以來未有斯事。于是止于句容之句曲山。恒曰:“此山下是第八洞宮,名金壇華陽之天,周回一百五十里。昔漢有咸陽三茅君得道來掌此山,故謂之茅山。”乃中山立館,自號華陽陶隱居。人間書劄,即以隱居代名。

      始從東陽孫游岳受符圖經法,遍歷名山,尋訪仙藥。身既輕捷,性愛山水,每經澗谷,必坐臥其間,吟詠盤桓,不能已已。謂門人曰:“吾見朱門廣廈,雖識其華樂,而無欲往之心。望高巖,瞰大澤,知此難立止,自恒欲就之。且永明中求祿,得輒差舛;若不爾,豈得爲今日之事。豈唯身有仙相,亦緣勢使之然。”沈約爲東陽郡守,高其志節,累書要之,不至。

      弘景爲人員通謙謹,出處冥會,心如明鏡,遇物便了。言無煩舛,有亦隨覺。永元初,更筑三層樓,弘景處其上,弟子居其中,賓客至其下。與物遂絕,唯一家僮得至其所。本便馬善射,晚皆不爲,唯聽吹笙而已。特愛松風,庭院皆植松,每聞其響,欣然爲樂。有時獨游泉石,望見者以爲仙人。

      性好著述,尚奇異,顧惜光景,老而彌篤。尤明陰陽五行、風角星算、山川地理、方圖産物、醫術本草,著帝代年歷,以算推知漢熹平三年丁丑冬至,加時在日中,而天實以乙亥冬至,加時在夜半,凡差三十八刻,是漢歷后天二日十二刻也。又以歷代皆取其先妣母后配饗地只,以爲神理宜然,碩學通儒,咸所不悟。又嘗造渾天象,高三尺許,地居中央,天轉而地不動,以機動之,悉與天相會。云“修道所須,非止史官是用”。深慕張良爲人,云“古賢無比”。

      齊末爲歌曰“水丑木”爲“梁”字。及梁武兵至新林,遣弟子戴猛之假道奉表。及聞議禪代,弘景援引圖讖,數處皆成“梁”字,令弟子進之。武帝既早與之游,及即位后,恩禮愈篤,書問不絕,冠蓋相望。

      弘景既得神符秘訣,以爲神丹可成,而苦無藥物。帝給黃金、朱砂、曾青、雄黃等。后合飛丹,色如霜雪,服之體輕。及帝服飛丹有驗,益敬重之。每得其書,燒香虔受。帝使造年歷,至己巳歲而加朱點,實太清三年也。帝手敕招之,錫以鹿皮巾。后屢加禮聘,并不出,唯畫作兩牛,一牛散放水草之間,一牛著金籠頭,有人執繩,以杖驅之。武帝笑曰:“此人無所不作,欲學曳尾之龜,豈有可致之理。”國家每有吉兇征討大事,無不前以諮詢。月中常有數信,時人謂爲山中宰相。二宮及公王貴要參候相繼,贈遺未嘗脫時。多不納受,縱留者即作功德。

      天監四年,移居積金東澗。弘景善辟谷導引之法,自隱處四十許年,年逾八十而有壯容。仙書云:“眼方者壽千歲。”弘景末年一眼有時而方。曾夢佛授其菩提記云,名爲勝力菩薩。乃詣鄮縣阿育王塔自誓,受五大戒。后簡文臨南徐州,欽其風素,召至后堂,以葛巾進見,與談論數日而去,簡文甚敬異之。天監中,獻丹于武帝。中大通初,又獻二刀,其一名善勝,一名威勝,并爲佳寶。

      無疾,自知應逝,逆克亡日,仍爲告逝詩。大同二年卒,時年八十一。顔色不變,屈申如常,香氣累日,氛氳滿山。遺令:“既沒不須沐浴,不須施床,止兩重席于地,因所著舊衣,上加生褲裙及臂衣靺冠巾法服。左肘錄鈴,右肘藥鈴,佩符絡左腋下。繞腰穿環結于前,釵符于髻上。通以大袈裟覆衾蒙首足。明器有車馬。道人道士并在門中,道人左,道士右。百日內夜常然燈,旦常香火。”弟子遵而行之。詔贈太中大夫,諡曰貞白先生。

      弘景妙解術數,逆知梁祚覆沒,預制詩云:“夷甫任散誕,平叔坐論空。豈悟昭陽殿,遂作單于宮。”詩秘在篋里,化后,門人方稍出之。大同末,人士競談玄理,不習武事,后侯景篡,果在昭陽殿。

      初,弘景母夢青龍無尾,自己升天,弘景果不妻無子。從兄以子松喬嗣。所著學苑百卷,孝經、論語集注、帝代年歷、本草集注、效驗方、肘后百一方、古今州郡記、圖像集要及玉匱記、七曜新舊術疏、占候、合丹法式,共秘密不傳,及撰而未訖又十部,唯弟子得之。

      時有沙門釋寶志者,不知何許人,有于宋泰始中見之,出入鍾山,往來都邑,年已五六十矣。齊、宋之交,稍顯靈跡,被發徒跣,語默不倫。或被錦袍,飲啖同于凡俗,恒以銅鏡剪刀鑷屬掛杖負之而趍。或征索酒肴,或累日不食,預言未兆,識他心智。一日中分身易所,遠近驚赴,所居噂誻。齊武帝忿其惑衆,收付建康獄。旦日,咸見游行市里,既而檢校,猶在獄中。其夜,又語獄吏:“門外有兩輿食,金缽盛飯,汝可取之。”果是文惠太子及竟陵王子良所供養。縣令呂文顯以啓武帝,帝乃迎入華林園。少時忽重著三布帽,亦不知于何得之。俄而武帝崩,文惠太子、豫章文獻王相繼薨,齊亦于此季矣。

      靈和寺沙門釋寶亮欲以納被遺之,未及有言,寶志忽來牽被而去。蔡仲熊嘗問仕何所至。了自不答,直解杖頭左索繩擲與之,莫之解。仲熊至尚書左丞,方知言驗。

      永明中,住東宮后堂,從平旦門中出入。末年忽云“門上血污衣”,褰裳走過。至郁林見害,果以犢車載尸出自此門,舍故閹人徐龍駒宅,而帝頸血流于門限焉。

      梁武帝尤深敬事,嘗問年祚遠近。答曰:“元嘉元嘉。”帝欣然,以爲享祚倍宋文之年。雖剃須發而常冠帽,下裙納袍,故俗呼爲志公。好爲讖記,所謂志公符是也。高麗聞之,遣使齎綿帽供養。

      天監十三年卒。將死,忽移寺金剛像出置戶外,語人云:“菩薩當去。”旬日無疾而終。先是瑯邪王筠至莊嚴寺,寶志遇之,與交言歡飲。至亡,敕命筠爲碑,蓋先覺也。

      諸葛璩字幼玫,瑯邪陽都人也。世居京口。璩幼事征士關康之,博涉經史。復師征士臧榮緒,榮緒著晉書,稱璩有發擿之功,方之壺遂。

      齊建武初,南徐州行事江祀薦璩于明帝,言璩安貧守道,悅禮敦詩,如其簡退,可揚清厲俗,請辟爲議曹從事。帝許之。璩辭不赴。陳郡謝朓爲東海太守,下教揚其風概,餉谷百斛。梁天監中,舉秀才,不就。

      璩性勤于誨誘,后生就學者日至。居宅狹陋,無以容之。太守張友爲起講舍。璩處身清正,妻子不見喜慍之色,旦夕孜孜,講誦不輟,時人益以此宗之。卒于家。璩所著文章二十卷,門人劉暾集而錄之。

      劉慧斐字宣文,彭城人也。父元直,淮南太守。慧斐少博學,能屬文,起家梁安成王法曹行參軍。嘗還都,途經尋陽,游于匡山,遇處士張孝秀,相得甚歡,遂有終焉之志。因不仕,居東林寺。又于山北構園一所,號曰離垢園,時人仍謂爲離垢先生。

      慧斐尤明釋典,工篆隸,在山手寫佛經二千余卷,常所誦者百馀卷。晝夜行道,孜孜不怠,遠近欽慕之。簡文臨江州,遺以幾杖。論者云,自遠法師沒后將二百年,始有張、劉之盛矣。元帝及武陵王等書問不絕。大同三年卒。

      慧斐兄慧鏡,安成內史。初,元直居郡得罪,慧鏡歷詣朝士乞哀,懇惻甚至,遂以孝聞。

      子曇凈字元光,篤行有父風,解褐安成王國左常侍。父卒于郡,曇凈奔喪,不食飲者累日,絕而又蘇,每哭輒嘔血。服闋,因毀成疾。會有詔士姓各舉四科,曇凈叔父慧斐舉以應孝行,武帝用爲海寧令。曇凈又以兄未爲縣,因以讓兄,乃除安西參軍。

      父亡后,事母尤淳至,身營餐粥,不以委人。母疾,衣不解帶,及母亡,水漿不入口者殆一旬。母喪權瘞藥王寺,時天寒,曇凈身衣單布衣,廬于瘞所。晝夜哭臨不絕聲,哀感行路,未期而卒。

      范元琰字伯珪,一字長玉,吳郡錢塘人也。祖悅之,太學博士征,不至。父靈瑜,居父憂以毀卒。元琰時童孺,哀慕盡禮,親黨異之。及長好學,博通經史,兼精佛義,然謙敬不以所長驕人。祖母患癰,恒自含吮。與人言常恐傷物。居家不出城市,雖獨居如對賓客,見者莫不改容憚之。

      家貧,唯以園蔬爲業。嘗出行,見人盜其菘,元琰遽退走。母問其故,具以實答。母問盜者爲誰,答曰:“向所以退,畏其愧恥,今啓其名,愿不泄也。”于是母子秘之。或有涉溝盜其筍者,元琰因伐木爲橋以度之,自是盜者大慚,一鄉無復草竊。

      齊建武初,征爲曹武平西參軍,不至。于時始安王遙光爲揚州,謂徐孝嗣曰:“曹武參軍,豈是禮賢之職。”欲以西曹書佐聘之,會遙光敗,不果,時人以爲恨。沛國劉瓛深加器異,嘗表稱之。天監九年,縣令管慧辯上言義行,揚州刺史臨川王宏辟命,不至。卒于家。

      庾詵字彥寶,新野人也。幼聰警篤學,經史百家,無不該綜。緯候書射,棋算機巧,并一時之絕。而性托夷簡,特愛林泉,十畝之宅,山池居半。蔬食弊衣,不修産業。遇火,止出書數簣坐于池上,有爲火來者,答云“唯恐損竹”。乘舟從沮中山舍還,載米一百五十石。有人寄載三十石,及至宅,寄載者曰:“君三十斛,我百五十斛。”詵默然不言,恣其取足。鄰人有被誣爲盜,見劾妄款。詵矜之,乃以書質錢二萬,令門生詐爲其親,代之酬備。鄰人獲免謝詵,詵曰:“吾矜天下無辜,豈期謝也。”

      梁武帝少與詵善,及起兵,署爲平西府記室參軍,詵不屈。平生少所游狎,河東柳惲欲與交,拒而弗納。普通中,詔以爲黃門侍郎,稱疾不起。晚年尤遵釋教,宅內立道場,環繞禮懺,六時不輟。誦法華經,每日一遍。后夜中忽見一道人自稱愿公,容止甚異,呼詵爲上行先生,授香而去。中大通四年,因寢忽驚覺,曰:“愿公復來,不可久住。”顔色不變,言終而亡,年七十八。舉室咸聞空中唱“上行先生已生彌陀凈域矣”。武帝聞而下詔,諡貞節處士,以顯高烈。

      詵所撰帝歷二十卷,易林二十卷,續伍端休江陵記一卷,晉朝雜事五卷,總抄八十卷,行于世。

      子曼倩字世華,亦早有令譽。元帝在荊州,爲中錄事。每出,帝常目送之,謂劉之遴曰:“荊南信多君子。”后轉諮議參軍。所著喪服儀,文字體例,老子義疏,算經及七曜歷術,并所制文章,凡九十五卷。子季才有學行,承圣中,位中書侍郎。江陵平,隨例入長安。

      張孝秀字文逸,南陽宛人也。徙居尋陽。曾祖須無,祖僧監,父希,并別駕從事。

      孝秀長六尺馀,白皙美須眉,仕州中從事史。遇刺史陳伯之叛,孝秀與州中士大夫謀襲之,事覺,逃于盆水側。有商人置諸褚中,展轉入東林。伯之得其母郭,以蠟灌殺之。孝秀遣妻妾,入匡山修行學道。服闋,建安王召爲別駕。因去職歸山,居于東林寺,有田數十頃,部曲數百人,率以力田,盡供山衆。遠近歸慕,赴之如市。

      孝秀性通率,不好浮華,常冠谷皮巾,躡蒲履,手執并閭皮麈尾,服寒食散,盛冬臥于石上。博涉群書,專精釋典。僧有虧戒律者,集衆佛前,作羯磨而笞之,多能改過。善談論,工隸書,凡諸藝能,莫不明習。普通三年卒,室中皆聞非常香。梁簡文甚傷悼焉,與劉慧斐書,述其貞白云。

      庾承先字子通,潁川鄢陵人也。少沈靜有志操,是非不涉于言,喜慍不形于色,人莫能窺也。弱歲受學于南陽劉虬,強記敏識,出于群輩。玄經釋典,靡不該悉;九流七略,咸所精練。辟功曹不就,乃與道士王僧鎮同游衡岳。晚以弟疾還鄉里,遂居土臺山。梁鄱陽忠烈王在州,欽其風味,要與游處,令講老子。遠近名僧,咸來赴集,論難鋒起,異端競至,承先徐相酬答,皆得所未聞。忠烈王尤所欽重。

      中大通三年,廬山劉慧斐至荊州,承先與之有舊,往從之,荊陜學徒因請承先講老子。湘東王親命駕臨聽,論議終日,留連月馀,乃還山。王親祖道,并贈篇什,隱者美之。其年卒,刺史厚有贈賻。門人黃士龍讓曰:“先師平素食不求飽,衣不求輕,凡有贈遺,皆無所受。臨終之日,誡約家門,薄棺周形,巾褐爲斂。雖蒙賚及,不敢輕承教旨,以違平生之操。錢布輒付使反。”時論高之。

      馬樞字要理,扶風郿人也。祖靈慶,齊竟陵王錄事參軍。

      樞數歲而孤,爲其姑所養。六歲,能誦孝經、論語、老子。及長,博極經史,尤善佛經及周易、老子義。梁邵陵王綸爲南徐州刺史,素聞其名,引爲學士。綸時自講大品經,令樞講維摩、老子、周易,同日發題,道俗聽者二千人。王欲極觀優劣,乃謂衆曰:“與馬學士論義,必使屈服,不得空立客主。”于是數家學者,各起問端。樞乃依次剖判,開其宗旨,然后枝分派別,轉變無窮,論者拱默聽受而已,綸甚嘉之。

      尋遇侯景之亂,綸舉兵援臺,乃留書二萬卷付樞。樞肆志尋覽,殆將周遍,乃喟然嘆曰:“吾聞貴爵位者以巢、由爲桎梏,愛山林者以伊、呂爲管庫,束名實則芻芥柱下之言,翫清虛則糠秕席上之說,稽之篤論,亦各從其好也。比求志之士,望涂而息,豈天之不惠高尚,何山林之無聞甚乎。”乃隱于茅山,有終焉之志。

      陳天嘉元年,文帝征爲度支尚書,辭不應命。時樞親故并居京口,每秋冬之際,時往游焉。及鄱陽王爲南徐州刺史,欽其高尚,鄙不能致,乃卑辭厚意,令使者邀之,樞固辭以疾。門人勸請,不得已乃行。王別筑室以處之,樞惡其崇麗,乃于竹林間自營茅茨而居。每以王公饋餉,辭不獲已者,率十分受一。

      樞少屬亂離,凡所居處,盜賊不入,依托者常數百家。目精洞黃,能視闇中物。有白晏一雙,巢其庭樹,馴狎橺廡,時至幾案,春來秋去,幾三十年。太建十三年卒。撰道覺論行于世。

      論曰:夫獨往之人,皆稟偏介之性,不能摧志屈道,借譽期通。若使夫遇見信之主,逢時來之運,豈其放情江海,取逸丘樊?不得已而然故也。且巖壑閑遠,水石清華,雖復崇門八襲,高城萬雉,莫不蓄壤開泉,髣佛林澤。故知松山桂渚,非止素玩,碧澗清潭,翻成麗矚。掛冕東都,夫何難之有。


      譯文

      沈麟士字云禎,吳興武康人。祖父沈膺期,是晉朝太中大夫。父親沈虔之,在宋朝時作樂安縣令。

      麟士從小聰俊,七歲時,聽叔父沈岳談玄理。賓客散去以后,他能毫無遺漏地復述叔父的講解。沈岳撫摸著他肩膀說:“如果斯文不斷絕的話,希望恐怕是在你這兒了。”長大以后,博通經史,有高尚的情懷。父親去世,他服喪盡了禮節。喪服期滿后,每遇父親忌日總要流淚十來天。生活貧困,一邊織簾一邊讀書,鄉鄰們都稱他為“織簾先生”。曾經給人做竹器弄傷了手,便流著淚回去了。和他一塊兒干活的人問他:“這沒什么要緊,何至于就哭起來了?”他回答說:“傷本來并不算疼,但毀傷了父母留給我的身體,心里難過才哭罷了。”曾有一次走在路上,鄰居說他穿的鞋是自己的,麟士問:“是你的鞋嗎?”就脫下來光著腳回家了。鄰居后來找著了自己的鞋,把他的鞋還他,他也只是說:“不是你的鞋嗎?”笑一笑把鞋收下了事。

      宋元嘉末年,文帝令仆射何尚之抄錄編輯《五經》,探訪舉薦有學問的人,縣里推薦麟士應選。他不得已才到京城,尚之接待他很夠禮貌。他到了以后,尚之對兒子何偃說:“山野中必定多奇異之士,沈麟士,是黃叔度一流的人士,怎能夠玉石不辨呢,你應把他作為老師。”

      麟士曾苦于無書讀,于是到京都游歷,遍觀四部圖書后,感嘆道:“古人是什么樣的人啊!”不久便稱病回鄉,不與人交往。撫養哥哥留下的遺孤,仁義名揚家鄉。有人勸他去作官,他回答說:“魚被釣起來,獸讓關進籠子,天下事各有契機。圣人悟性深刻,所以一舉一動都有吉兆。我雖然沒有高尚的德行,忘世超脫,為什么不能希望逐漸使自己謙退些呢?”于是作《玄散賦》斷絕與塵世的來往。太守孔山士征召他作官他不去,同族的徐州刺史沈曇慶、侍中沈懷文、左率沈勃來看望他,麟士都不曾回拜。

      他隱居在余不溪吳差山,講經授徒,來向他求學的有百十來人,各人蓋了房舍,住在他近旁,當時人編成一句順口溜:“吳差山中有賢士,開門教授居成市。”麟士推重陸機的《連珠》多次為學生講解。征北將軍張永作吳興太守,請麟士到郡城中去。麟士聽說郡府后堂有好山水,是戴安世游吳興時就著古墓修造的山池,想去看看,于是就去那兒住了幾個月。張永想請他作功曹,麟士說:“太守大人恩德及于遠方寒士,關心山野之人,因此我就披衤曷扶杖,忘掉疲憊病痛而前來。如果一定要給惡獸畫上蛾眉,給粗鄙的人戴上文繡的冠冕,在下雖不才,也要學一學高風亮節之士,只有跳東海一死,也不能接受這像刑戮一樣難忍的官祿。”張永就不再勉強他。

      太守王奐在升明末年,中書郎沈約在永明年間都上表向朝廷薦舉過他,朝廷征召他都不應。他給沈約寫信說:“名本是實的附屬物,本非我所愿。無心于此,空勞四肢。這樣一來,給我好處反帶來禍患。”

      麟士什么也不追求,一心努力讀書,時常傍著幾案彈琴,不奏時新的曲調。自己背柴打水,一天的飯吃兩天,到老保持操守,讀書不倦。遭火災書被燒掉數千卷。年過八十,還耳聰目明。用舊紙的背面抄錄,就著火光仔細書寫,又寫成二三千卷,裝滿了幾十筐,當時人們認為這是他靜默養身才得以有這樣的好身體。作《黑蝶賦》以寄托情懷,著有《周易》兩《系傳》、《莊子內篇訓》,注《易經》、《禮記》、《春秋》、《尚書》、《論語》、《孝經》、《喪服》、《老子要略》數十卷。梁天監元年(502),與何點同時被征召,又不去赴任。二年,死在家里,年八十五。麟士認為楊王孫、皇甫謐能洞察生死的道理而在辦喪事時矯正時弊,就自己寫下遺書,上面說:“一咽氣就把被子掀掉拿走,拿三幅布來蓋尸首。入殮時,把布鋪在身子底下,作為入殮的服裝。從左右兩邊反著裹上來,不用再做蓋的被子了。不需要沐浴含珠,還用本來的褐衫,原先穿的褲子,總共只要這兩件衣服,上面蓋件單衣,扎頭發的幅巾在下當枕頭,棺材里只要這些。像士安那樣照《孝經》行事。下葬以后不再立靈位,到四季節氣及大小祥祭日,臨時在地上鋪張席,用清水祭奠。別人家相沿的習慣都要漆棺,如今我不要漆。也不需要招魂幡。衣服一穿好就埋掉,墳墓造得要小,以后附葬的就造得更小點兒埋在一邊兒,合葬不合于古制。墳墓上邊不要用土堆起來,讓上面與地平。王祥死時就是這樣。下葬時不需喪車、靈舫、鬼其頭面具。不許早晚設置食物。祭奠的規矩,到下葬為止,只需清水一杯。”兒子沈彝遵奉遺教實行,州里鄉里人們都稱頌感嘆不已。

      阮孝緒字士宗,陳留尉氏人。父親阮彥之,宋朝時作太尉從事中郎,以廉潔能干聞名。

      孝緒七歲時過繼給堂伯阮胤之,胤之的母親周氏去世,留下的財產百余萬本應歸孝緒,但他一無所取,全都給了胤之的姐姐瑯笽王晏的母親。聽說此事的人都感嘆驚異。乳母可憐他作為主持喪禮的嫡孫很辛苦,就私自偷了一些玉羊金獸等物件給他,孝緒見了很是驚怕,就告訴父親送還給王晏母親。

      從小就非常孝順,性格沉靜,雖然也和小孩子們一塊兒玩耍,卻總是喜歡玩挖池堆山。十三歲時,便通曉《五經》。十五歲時行冠禮去見父親彥之,彥之訓導他說:“冠禮是人生最重要的,是人倫之始,你應努力自勉,來保佑你自己。”他回答:“愿學赤松子云游海外,追隨許由遁跡山谷,希望能保住短促的人生,不遭塵世連累。”從此就避開眾人獨居一室,不是早晚問候父母便足不出戶,家里人也都見不到他,親友們都稱他為居士。

      十六歲時,因父親去世便不穿絲織的衣物,即使是吃到美味的蔬菜也要吐掉。表兄王晏官高顯赫,多次到他家里來,孝緒估計他將來必定要垮臺,聽到他儀仗的吹奏聲,就鉆出籬笆逃避,不和他相見。曾有一次吃醬味道很好,問起來,別人說是從王家弄來的,便把飯吐出來把醬也倒掉。等王晏被殺,親戚們都為此害怕,孝緒卻說:“雖是親戚,卻非同黨,怎么會受他牽連呢。”居然免于遭禍。

      梁武帝起兵反齊,圍攻建鄴時,孝緒因家貧沒有柴禾做飯,婢女就偷砍鄰居墳上的樹木來燒火。孝緒知道后,就不吃飯,又叫扒了房子用木料做飯。所居書屋只有粗床一張,周圍用樹作圍墻。天監初年,御史中丞任日方來尋訪他哥哥阮履之,想來拜訪他而不敢去,望著他的住處引《詩經》而嘆道:“其室雖近,其人甚遠。”他就是如此受到名流的欽佩崇敬。從此仰慕他風采聲譽者,莫不懷揣名片整頓衣冠而來,但到此又不得見,只能望塵嘆息。殷蕓想贈詩給他,任日方說:“志向既然不同,何必互相干擾。”殷蕓才作罷。孝緒只和比部郎裴子野交往。子野把他推薦給尚書徐勉,說他十幾歲跟隨作湘州刺史的父親,不用公家的紙寫字,以保護父親的為官清白。說他的志向品行和管寧差不多,辭采文章好似皇甫謐。

      天監十二年(513),武帝下詔讓公卿舉薦賢士,秘書監傅照上疏舉薦孝緒。他和吳郡范元琰一起被征召,兩人都未應征。陳郡袁峻對他說:“從前天地昏暗,賢人隱居,如今世道清明,而你還要出世,合適嗎?”孝緒回答:“以前周朝雖然有道,但伯夷、叔齊卻不食周粟,躲避到山中挖野菜吃。漢朝鼎盛時期,夏黃公、綺里季卻不感覺山林里寂寞。行仁義各有自己的方式,和世道又有什么關系!何況我又不是先賢一類人呢。”起初,謝月出和伏日恒應召出任,天子便認為隱者都是圖謀虛名,借此來求取顯貴的聲譽,所以就沒有再理孝緒、何胤他們,二人崇尚的志向便得以成全。

      后來孝緒在鐘山聽講時,母親王氏忽然得病,兄弟們要去叫他,母親說:“孝緒淳厚性情與我暗通,一定會自己來的。”孝緒果然因為心驚返回家中,鄰人不禁感嘆驚異。給母親配藥必須用生人參,以前傳說鐘山出產,孝緒便進山親歷艱險,但好幾天也沒找到。忽然看到有只鹿在前邊走,孝緒心里有感應便隨后而行,走到一處鹿不見了蹤影,走近一看,果然找到了這種藥草。母親得此藥吃后病馬上痊愈,當時人們都說是他的孝行感動了神靈所致。

      有個善于卜筮的張有道對他說:“只見你隱遁形跡而內心難以看出,如不用龜甲耆草來卜一卦,便沒有什么證據。”布卦時,卜了五爻,說:“這將會是‘咸’卦,依應感之法,不是嘉遁之兆。”孝緒說:“怎知下一爻不是上九?”結果下邊果然成“..卦”。有道嘆息說:“這就是所謂的‘肥..無不利’,卦象應了你的所為,你的內心和行為是一致的。”孝緒說:“雖然卜得‘..卦’,然而如果上九爻不出現的話,隱居之路,我恐怕要拜辭許由先生而走不得了。”于是著《高隱傳》,上自炎皇,終于天監末年,斟酌人物,分為三等:言行超拔高逸,連姓名也沒流傳下來的,為上篇;一生不曾損害自己的修行,有姓名可錄者,為中篇;辭官不干,一心隱居的,為下篇。湘東王著《忠臣傳》,集佛教碑文、《丹陽尹錄》、《研神記》,都先征詢孝緒意見而后定稿。南平元襄王聽說他的名聲,寫信邀請他,他不去,回信說:“不是我傲視富貴,只是生性畏懼官場,如果獐鹿可以駕車,那和良馬還有什么區別呢。”

      當初齊建武末年,青溪宮的東門無緣無故塌了,大風刮倒了東宮門外楊樹,有人拿這事問孝緒,他說:“青溪宮是皇家舊宅,齊朝在五行中屬木,東方是木位。如今東門自己塌壞,木怕是要衰亡了。”

      梁武帝禁止收藏讖諱之書,此類書孝緒都有,有人勸他藏起來,他回答說:“從前劉德看重淮南王劉安的《秘要》,致使有劉向之禍,杜瓊所謂不如不知道,這話說得好。”有客人向他要這些書,他回答說:“自己不想要,怎能嫁禍于人。”就把那些書都燒了。

      鄱陽忠烈王妃,是孝緒的姐姐。鄱陽王曾乘車來想邀他一起去玩兒,孝緒從院墻上挖洞逃避了。始終不肯見他。鄱陽王只得悵然嘆息。王的幾個兒子重甥舅之情,逢年過節都要給他送些禮物,他什么也不要,也從來不與外甥們見面,竟然一直不認識。有人問他為什么,孝緒說:“我本是賤民百姓,不應作王侯的親戚,如今不期而遇,并非我的本愿。”劉高欠曾送給他米,孝緒不收,劉高欠就也把米扔掉了。孝緒晚年素食斷酒。他平時供奉的石像原先有些缺損,心想補一下,盡心敬奉,過了一夜忽然石像自己完整無缺了,眾人都很驚異。

      大同二年(536)正月,孝緒自己卜卦后說:“我的壽限和劉著作同年。”等劉杳死,孝緒說:“劉侯已經死了,我也活不了幾天了。”那年十月去世,享年五十八歲。梁簡文帝當時為太子,特降恩惠,賞贈優厚,他兒子阮恕按照他的遺愿辭謝不受。顧協認為這次對他的恩惠不同尋常,勸說他接受下來。門徒們追論孝緒的德行,送他謚號為“文貞處士”。他所著的《七錄》、《削繁》等一百八十一卷,都在世上流行。

      當初,孝緒所撰的《高隱傳》中篇收錄了一百三十七人,劉高欠、劉讠于看了以后說:“從前嵇康所贊頌的人物,缺了一篇自贊,如今這四十的整數,是否要我們來湊足它呢。”孝緒回答說:“這就是所謂荀君雖少,后事當交付鐘君。如若你二位一旦辭世,此書就以你二位為結尾。”后來劉高欠、劉讠于果然去世,于是孝緒就增補二傳。等孝緒去世,劉讠于的哥哥劉薭把他的一些逸事記錄下來編入篇尾,以成絕筆之意。

      陶弘景字通明,丹陽秣陵人。祖父陶隆,作王府參軍。父親陶貞,作孝昌縣令。

      當初,弘景母親郝氏夢見兩個天神手拿香爐來到她的住處,過后便有了身孕。宋孝建三年(456)即丙申年夏至那天生下弘景。弘景從小操行異于常人,四五歲時,就經常用荻干作筆,在灰上劃著學寫字。到十歲時,得到一本葛洪的《神仙傳》,晝夜研讀探討,便產生了養生出世的念頭。他對別人說:“我仰觀青云,目睹太陽,不覺得相距很遠。”父親被妾害死,弘景于是終身不娶。長大以后,身長七尺七寸,神態儀容明朗秀拔,眉目疏朗,身材頎長,廣額聳耳,兩個耳朵孔里各露出兩寸來長的毛,右膝有幾十顆黑痣成北斗七星狀排列。讀書萬余卷,只要有一點弄不懂,就深以為恥。善于琴棋,工于草書。不到二十歲時,齊高帝為相,招引他去作諸王侍讀。任他為奉朝請。他雖身在官府,卻閉門不與外人交往,一心只披閱諸王文章。朝廷禮儀以及涉及前朝的舊事,多要來聽取他的意見。

      家貧,求作縣令未遂,齊永明十年(492),脫下朝服掛在神武門上,上表辭職。朝廷下詔批準,賜予束帛,下令讓他所在處官府每月供給他五斤伏苓,二升白蜜,以供他做餅子吃。臨行時,公卿們在征虜亭為他餞行,搭設了許多帳篷,車馬堵塞道路,大家都說自宋、齊以來還沒有過這樣的事。于是弘景到了句容的句容山住下。他常說:“這山下面是第八洞宮,叫作金壇華陽之天,周圍有一百五十里。以前漢朝有咸陽三茅君修煉得道后來掌管這座山,所以又稱它為茅山。”于是在山中建起房舍,自己命名為華陽陶隱居,給別人寫信,就以“隱居”代替自己姓名。

      起初他跟隨東陽孫游岳學習符圖經法,遍游名山,尋找仙藥。身體輕便靈活,喜歡山水,每次經過溪澗山谷,必定在那里坐臥,吟詠停留,不愿離去。他對弟子們說:“我看到那些朱門廣廈,雖然也知道它里面的華美享樂,但沒有進去的念頭。眼望著高山大澤,也知道此處難于安家,卻總想到這里來。我在永明年間求官祿,真得到便麻煩了,如不然,怎能像今天這樣呢。難道只是我有神仙之相,也是機緣造成的啊。”沈約作東陽郡守,欽佩他的志向情操,屢次寫信邀請他,他都不去。

      弘景為人隨和通達,謙虛謹慎。進退裕如,心如明鏡,什么事一看便內心了然。言談簡明無差錯,即使有錯也能立時悟出。永元初年,又建了一座三層樓,他住上層,弟子在中間,賓客在下面。于是與外界隔絕,只有一個家僮可以到他的住處。他本善于騎射,到晚年都不再干了,只聽聽吹笙而已。尤其愛聽松風,院子里都種了松樹,每聽到風吹松響,就感覺快樂無比。有時候獨自在泉邊石畔漫步,看到他的人都以為是神仙。

      生來喜歡著書,愛好奇聞異事,珍惜光陰,老而更甚。尤其精于陰陽五行、風角星算、山川地理、地方物產、醫術藥草。著有《帝代年歷》,以推算得知原記漢代熹平三年丁丑日冬至,加時在中午,而實際上應為乙亥日冬至,加時在半夜,一共誤差了三十八刻。那么漢歷比實際晚了兩天十二刻。又指出以前歷代都把他們的先妣母后配祭地神,認為按人神對應的情理應該如此,多少有學問的大儒,全都沒看出這里的錯處。又曾造出渾天象,三尺來高,地在中央,天轉而地不動,用機關轉動它,便全與天象相合。他說:“這些東西是修道必須的,不光是史官才用它。”他深慕張良的為人,說是“古賢無比”。

      齊末有歌謠說“水丑木”,應一個“梁”字。等梁武帝兵到新林,弘景派弟子戴猛之抄近道上表以示敬意。他聽說朝內議論蕭衍代齊的消息后,就引據圖讖來推演,結果處處都出現“梁”字,他命弟子把此結果去進獻給蕭衍。蕭衍本來早就和他有交往,等即帝位后,對他更是恩遇,不斷地書信問候,去探望他的達官顯貴絡繹不絕。

      弘景得了神符秘訣,以為可以煉成神丹,卻苦于沒有藥物。武帝便供給他黃金、朱砂、曾青、雄黃等。后來他配煉出來飛丹,色如霜雪,吃了以后身體輕捷。等武帝吃了飛丹產生效用后,就更加敬重他。每次收到他的信,都要焚香虔誠拜讀。武帝讓他制定年歷,他在己巳年的地方加了紅點,那就是后來武帝去世的太清三年(549)。武帝親筆下詔叫他入朝,賞賜給鹿皮頭巾。后來屢次以禮聘請,他都不肯出山,只是畫了兩頭牛,一條牛在水草間悠然自在,一條牛帶著金籠頭,被一個人牽著韁繩,用棍子驅趕。武帝見畫笑道:“這個人什么事都做得出來,想學在泥中拖著尾巴自由自由在的烏龜,怎么能辦得到。”國家每有吉兇征伐一類大事,無不派人前去他那里咨詢。一月當中常有幾次書信來往,當時的人們都稱他為山中宰相。皇帝太子以及諸王公顯要不斷有人去拜訪他,贈送東西也從未間斷。弘景大多都不接受,即使留下他都作了功德善事。

      天監四年(505),弘景移居到積金東澗。他善于辟谷導引的法術,自從隱居四十來年,年過八十而看起來像壯年人。仙書上說:“眼方的人有千年之壽。”弘景晚年一只眼有時候呈方形。曾夢見佛授予他菩提記,封他為勝力菩薩。于是他到貿阝縣阿育王塔下發下誓言,受佛門五大戒。后來簡文帝蕭綱任南徐州刺史,欽敬他的風范素養,把他召到后堂,自己布衣葛巾來見弘景,和他談論了好幾天,弘景才離去,簡文帝很是敬重他。天監年間,弘景向武帝獻丹。中大通初年,又獻上兩把刀,一把名“善勝”,一把叫“威勝”,都是寶物。

      弘景還沒患病,就知道自己要死了,便預先算出死期,寫下《告逝詩》。大同二年(536)去世,終年八十一歲。死后臉色不變,關節伸屈如常,香氣數日不散,遍山彌漫。遺囑說:“死后不需沐浴,不需放在床上,只用兩層席子鋪在地上,身下鋪平時穿的舊衣服,上面蓋生衤戒裙到手臂,穿襪子,戴頭巾,穿袈裟。左肘懸钅錄鈴,右肘懸藥鈴,在左腋下佩符絡。繞腰穿環在前面打結,在發髻上插一張符。用大袈裟蓋著被子從頭裹到腳。隨葬器具有車馬模型。和尚道士都在門內,和尚居左,道士居右。百日之內夜里點長明燈,白天香火不斷。”弟子遵照他的遺囑執行。皇帝下詔贈他為太中大夫,謚為“貞白先生”。

      弘景善解陰陽術數,預知梁朝將亡,事先寫了一首詩說:“夷甫任放誕,平叔坐論空,豈悟昭陽殿,遂作單于宮。”詩秘藏在一個箱子里,死了以后,弟子們慢慢地才找出來。大同末年,士大夫們競相空談玄理,不習武事,結果侯景篡弒,果然在昭陽殿內。

      當初,弘景的母親夢見一條青龍沒有尾,獨自升上天空,弘景果然不娶妻沒有兒子。堂兄把兒子松喬過繼給他。他所撰寫的書有《學苑》一百卷,《孝經集注》、《論語集注》、《帝代年歷》、《本草集注》、《效驗方》、《肘后百一方》、《古今州郡記》、《圖象集要》及《玉匱記》、《七曜新舊術疏》、《占候》、《合丹法式》,都秘而不傳,另外開始撰寫還未完稿的又有十部,只有弟子們得到了。

      庾詵字彥寶,新野人。從小聰明穎悟,專心讀書,經史百家,無所不讀。讖緯、占候、書法、射箭、圍棋、算術、工藝制作,都是當時的一絕。性情恬淡質樸,酷愛山水自然,家中十畝大的宅院,假山池塘占了一半地方。他吃的是蔬食,穿的是破舊衣服,不治產業。一次家里失火,他只抱出幾箱書坐在水池邊,有人來救火,問他為什么坐著不動,他回答說是“怕弄壞了竹子”。一次坐船從沮中山回家,隨船載米一百五十石。有人乘他的船捎米三十石,等回到家,那人卻說:“你的是三十石,我是一百五十石。”庾詵一句也不爭辯,任他隨便拿走。有一個鄰居被人誣告為盜賊,被官府拿問,他又無錢。庾詵可憐他,便把書典當了二萬錢。叫門生假作他的親戚,代他出錢應付官司。鄰居獲免后來感謝庾詵,他說:“我不過是憐憫天下無辜之人,哪里指望感謝。”

      梁武帝年少時和庾詵關系好,起兵以后,委任他為平西府記室參軍,他不去就職。他平生很少有交往密切的朋友,河東柳惲想和他結交,他拒不來往。普通年間,朝廷下詔任他為黃門侍郎,他稱病不去。到晚年尤其遵奉佛教,在家里設立道場,環繞禮拜懺悔,從不間斷,念誦《法華經》,每天一遍。后來在半夜里忽然見到一個和尚,自稱愿公,儀表舉止異于常人,稱庾詵為上行先生,送給他香以后離去。中大通四年(532),庾詵睡覺時忽然醒來,說:“愿公又來了,我不能在此久留。”臉色不變,話剛說完就咽了氣,享年七十八歲。滿屋的人都聽到空中有聲音在唱:“上行先生已經降生在彌..凈土了。”梁武帝聽說后下詔,贈謚為“貞節處士”,以表彰他的高尚堅貞。庾詵撰寫的《帝歷》二十卷,《易林》二十卷,續伍端休《江陵記》一卷,《晉朝雜事》五卷,《總抄》八十卷,流行于世。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一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 国产亚洲福利在线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在线秒播 | 亚洲av无码专区首页| 在线观看日本亚洲一区| 亚洲无mate20pro麻豆| 亚洲人成www在线播放| 香蕉大伊亚洲人在线观看| 2017亚洲男人天堂一| 一本色道久久88亚洲精品综合 | 亚洲国产精品第一区二区|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麻豆天美| 亚洲精品国精品久久99热一| 亚洲精品V欧洲精品V日韩精品|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精品| 亚洲AV无码不卡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动漫| 亚洲专区先锋影音| 亚洲综合小说久久另类区| 亚洲国产模特在线播放| 国产99在线|亚洲|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无线码| 亚洲av日韩av永久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亚洲а∨无码播放不卡|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在线视色| 亚洲午夜精品第一区二区8050| 久久青青草原亚洲av无码|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一线| 亚洲国产精品婷婷久久| 亚洲男女性高爱潮网站| 7777久久亚洲中文字幕| 亚洲aⅴ无码专区在线观看春色 | 亚洲高清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yw在线观看|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专区| 亚洲AⅤ永久无码精品AA| 亚洲熟妇无码乱子AV电影| 亚洲另类激情综合偷自拍| 亚洲制服丝袜精品久久| 亚洲精品伦理熟女国产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