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去世,正在服喪,如果在服喪期限未滿以前母親又不幸去世,那么在為父親舉行大祥之祭時,還應(yīng)該穿上除服;祭過之后,再換上為母服喪的喪服。這個原則可以推而廣之:即令是正在為伯父、叔父、兄弟服喪,如果又遇到父母之喪,那么在為伯父、叔父、兄弟舉行除服之祭時,也都可以暫時改穿吉服;等到祭過之后,再換上為父母應(yīng)穿的重喪服。如果在三年之中先后遇到兩個三年之喪的喪事,那么在后一個喪事的卒哭之后,如果舉行前一個喪事的小祥和大祥之祭,也可以先換上小祥和大祥所受的輕服;事過之后再改穿后喪的重服。祖父先死,還沒有舉行小祥、大祥之祭而孫又死,孫子的神主仍然附在祖父后面。
父死或母死,正停殯在堂,此時又聽到居處遙遠(yuǎn)的親屬的死訊,就應(yīng)該到別的房間去哭他。第二天早晨身著重服先到殯宮哭奠父母,哭奠畢出來,再換上新死者尚未成服之服即位而哭,所即之位就是頭一天聽到死訊時在別的房間哭泣的位置。
大夫、士將要參加 國君的祭祀,祭祀已經(jīng)進(jìn)行到視灌階段而父母去世,在這種情況下還是要繼續(xù)參加祭祀,只不過不要和大家住在一起,因為吉兇不可以同處。等祭祀結(jié)束,脫掉祭服走出公門,然后哭著回家。其他儀節(jié)和奔喪禮一樣。如果還沒有進(jìn)行到視灌階段而父母去世,就應(yīng)派人向國君報告,等到派去報告的人回來才能哭。大夫、士將要參加國君的祭祀,如果此時有伯父、叔父、兄弟、姑、姊妹等人去世的情況發(fā)生,那么只要是在被召去齋戒以后,就得參加祭祀。等祭祀結(jié)束,走出公門,再脫掉祭服回家。其他儀節(jié)和奔喪禮一樣。前面所說的“次于異宮”,是針對本來同宮而說的。
曾子問道:“卿大夫?qū)⒃趪募漓胫凶魇呀?jīng)接受邀請并齋戒了,這時突然有家門內(nèi)齊衰之親去世,該怎么辦?”孔子答道:“要從自家出來,住在國君的公館里等待祭祀,這才合理。”孔子又說:“尸出門時,或戴棄,或戴冕,這要看他這個尸所代表的祖先是何身份而定。卿大夫在路上遇到尸,都要下車致敬,而為尸者也須憑軾答禮。尸出行,一定要有在前開道的人。”
父母去世,到了將要舉行小祥或大祥之祭時,不幸又有兄弟亡故,在這種情況下,應(yīng)該先將新死者殯斂,然后再舉行小祥或大祥之祭。如果新死者死于父母的殯宮,即使新死者賤為臣妾,也要先把死者埋掉后再舉行小祥或大祥之祭。在舉行小祥、大祥之祭時,主人的升堂下堂都采用散等的步伐,辦事人員也都采用散等的步伐。上述作法,也適用于將要為父母舉行虞祭、襯祭的時候。
上自諸侯,下至于士,在舉行小祥之祭時,正祭之后,主人對于賓長回敬的酒,只用嘴唇沾一下;而眾賓、兄弟對于主人進(jìn)獻(xiàn)的酒,都可以喝一小口。在舉行大祥之祭時,主人對于賓長回敬的酒可以喝一小口,而眾賓、兄弟對于主人進(jìn)獻(xiàn)的酒,都干杯也可以。在小祥、大祥之祭時,凡是司儀告知賓客進(jìn)獻(xiàn)脯釀時,賓客只獻(xiàn)而不食。
子貢問應(yīng)當(dāng)怎樣居父母之喪,孔子答道:“敬是最重要的,哀痛還在其次,形容憔悴甚至鬧出病來最使不得。臉色要和哀情相稱,悲容要和孝服相稱。”子貢又問如何居兄弟之喪,孔子答道:“你提的這個問題,書本上都有記載了。”作為君子,既不可強(qiáng)迫他人拋開喪親之悲痛,也不可忘掉自己喪親的哀痛。孔子說:“少連、大連這兩個人都很懂得為父母居喪的禮節(jié)。父母去世后的頭三天,一味哭泣,不進(jìn)飲食;三個月內(nèi),哭泣祭奠沒有懈怠;到了一周年以后,還悲從中來,時時落淚;到了三年頭上還滿面愁容。他們還是東夷地方的人呀!”
在為父母守喪期間,和別人說話只說自己的喪事而不論及他事,只回答問話而不主動提間。住在依廬或奎室之中,不和別人坐在一起。周年以后,由依廬搬到奎室去住,如果不是為了按時向母親問安,不進(jìn)中門。穿齊衰喪服的人住壟室,不住依廬。依廬是哀敬之處,沒有那份哀敬就不去住。
守喪之禮,妻之喪比照叔父母,姑、姊妹之喪比照兄弟,長、中、下瘍之喪比照成人。為父母守喪,喪期已滿,外邊的孝服雖然脫掉了,但內(nèi)心的悲哀仍在。為兄弟守喪,外邊的孝服脫掉了,內(nèi)心的悲哀也就同時消失了。為國君的母親和夫人守喪,其禮數(shù)比照兄弟。在守喪期間,凡是影響面部哀容之物,都不可飲食。除喪以后,孝子走在路上,遇到面龐有幾分和父母相似的人就眼神為之一驚,聽到和父母名字相同的名字就心里猛地一驚;去別人家吊孝或探視病人,臉色之悲,表情之憂一定有異乎常人之處。能這樣去做,才算是真正會為父母守喪。會為父母守喪了,那么為其他的人守喪就好比在直路上行走,容易多了。
大祥之祭,是孝子除服之祭。在大祥之祭的前夕,孝子身穿朝服,宣布大祥之祭的日期。到了舉行大祥之祭時,’就穿著前夕穿的朝服。子游說:“既然舉行大祥之祭,那么那些雖然還不到穿素搞麻衣時候的人也得穿上素搞麻衣,等到祥祭結(jié)束,再換上該穿的孝服。”小斂、大斂時,孝子正在袒露左臂哭踴,剛好大夫這時候來吊喪,孝子此刻雖然正在哭踴,也要立即停下前去拜謝大夫,然后返回原位,再從頭開始完成哭踴,然后掩好上衣。如果是士在這時來吊喪,孝子就可以把小斂或大斂進(jìn)行完畢,完成哭踴之禮,掩好上衣,然后再前去拜謝。拜謝之后,無須更從頭哭踴。上大夫死后的虞祭,用羊、棗二牲;其卒哭和襯廟之祭,都用牛、羊、采三牲。下大夫死后的虞祭,用一只泵;其卒哭和襯廟之祭,都用羊、永二牲。卜葬日和虞祭時的祝詞稱謂是:兒子自稱“哀子某”,孫自稱“哀孫某”,丈夫自稱“乃夫某”,兄弟之間自稱日“某”。為兄弟卜葬,如果是為老大,祝詞就應(yīng)是“弟某卜葬其伯子某”。
古時候,不分貴賤,只要是孝子就執(zhí)喪杖。后來叔孫武叔上朝,看見輪人竟然以其喪杖穿通車毅轉(zhuǎn)動車輪,視喪杖如同玩具,于是定下規(guī)矩,只許有爵位的人執(zhí)喪杖。在尸體的蒙面巾上鑿個小孔以便飯含,這本是大夫之禮,作為士也這樣辦,是從公羊賈開始的。冒是什么東西?冒是用來包裹尸體的布套。從襲到小斂,如果不用冒,擔(dān)心人們見了尸體產(chǎn)生惡感,所以在為尸體穿衣以后就要用冒。
有人問曾子說:“遣奠之后又把剩下的供品包裹起來送入墓中,這就好像吃過人家的招待飯以后還要把沒吃完的食品兜著走吧?這樣做像是君子的作派嗎?”曾子答道:“您難道未曾看到過諸侯的大宴賓客嗎?諸侯的大宴賓客,賓客們在吃飽喝足之后,主國國君還要把沒有吃完的美味佳肴送往賓館,這是熱情待賓的表現(xiàn)。回到正題上說,孝子在父母即將下葬時以賓客之禮對待他們,正是以此種方式表達(dá)悲哀。您如果見過諸侯的大宴賓客就不難明白了。”
……豈非因為人家有了喪事,所以才饋贈嗎?所以才賞賜嗎?接受饋贈和賞賜,對于穿三年之喪孝服的人來說,應(yīng)該以喪拜表.示感謝;對于不是穿三年之喪孝服的人來說,應(yīng)該以吉拜表示感謝。如果別人贈送的是酒肉,一定要一而再、再而三地推辭,確實推辭不掉才予以接受,接受時孝子要披麻戴孝。如果是國君的賞賜,那就不敢謝絕,一定要接受,接受之后先供祭父母的亡靈。居喪的人是不向別人饋贈東西的,別人向居喪的人饋贈東西,哪怕是酒肉,居喪的人也可以接受。為叔伯兄弟這類大功以下的親屬居喪,在卒哭以后,向別人贈送東西也是可以的。
縣子說:“喪期為三年的親人死了,孝子心中的悲痛就像刀砍;喪期為一年的親人死了,孝子心里的悲痛就像刀刮。”凡服三年之喪的人,即令是已經(jīng)過了練祭,也不到別人家去吊喪,在這一點上,從諸侯到士都是如此。在此期間,如果遇到五服之內(nèi)的親屬死了則可以前去哭吊,去哭吊時,穿上與死者關(guān)系相稱的喪服。為喪期為一年的親人服喪,在第十一個月舉行練祭,第十三個月舉行大祥之祭,第十五個月舉行樟祭。對于服一年之喪的人來說,練祭以后可以出外吊喪。入葬以后,穿大功喪服的親屬可以出外吊喪,但哭吊之后就馬上回來,不要管主家其他的事咋辦。服一年喪服的人,在自己的親人沒有入葬之前,到同鄉(xiāng)人家去吊喪,也是哭吊之后就馬上回來,不要管主家其他的事咋辦。如果是在練·祭之后前去吊喪,可以等到襲、斂等事完成后再走,但不可插手幫忙。服小功、紹麻的人出外吊喪,可以插手幫忙,但不可參預(yù)行禮之事。
參加葬禮的客人,如果和死者本不相識,只是慕名來會,就在靈樞抬出廟門以后退出;如果和死者是點頭之交,就在靈樞經(jīng)過大門外舉哀之處時退出;如果和死者曾經(jīng)互贈禮品,互相走動,就等到下棺封土以后退出飛如果自己曾經(jīng)帶著見面禮請教過死者,那就等到主人回家反哭后才退出;如果和死者是朋友,那就等到虞祭以后才退出。參加葬禮,·并不是簡單地跟著主人走一走,而是要幫助主人辦事的。所以,四十歲以下的人參加葬禮,都要幫助牽引樞車。鄉(xiāng)人參加葬禮者,五十歲以上的人,在孝子回家反,哭時可以跟著一道回去;而四十歲以下的人,就要等到填土成墳以后才可回去。
居喪者的食品雖然粗惡,也必須用以充饑。如果因為饑餓而耽誤了辦事,那不合乎禮的要求;如果因為飽食而忘掉了悲哀,那也不合乎禮的要求。如果由于悲痛過度而造成眼睛看不清楚,耳朵聽不明白,走路搖搖晃晃,精神麻木不知哀傷,就不好了,君子對此表示擔(dān)憂。所以禮文上又規(guī)定,居喪者如果有病可以飲酒吃肉,五十歲以上的人不能無限度的悲傷,六十歲以上的人不能過于哀傷,七十歲以上的人可以飲酒吃肉。其目的就在于擔(dān)心孝子因悲傷過度而致死。身上正穿著孝報,有人邀請他去吃飯,不應(yīng)該去。如果是為大功以下的親屬穿孝服,下葬以后,可以走訪親友。人家請吃飯,如果是親屬,可以接受;如果不是親屬,’就不可接受。三年之喪,過了練祭以后,可以吃蔬菜水果,可以喝水漿,但沒有鹽和醋;如果缺少鹽醋就不能下飯,那么吃點鹽醋也可以。孔子說:“孝子的身上生了瘡就應(yīng)該洗澡,頭上生了瘡就應(yīng)該洗頭,有了病就可以飲酒吃肉。哀傷過度形容憔悴以致于有病,君子是不這樣干的。倘因哀毀而死,君子就會說他的父母白養(yǎng)活了這個兒子。”
孝子如果不是送葬及葬畢回家反哭,都不應(yīng)戴著免在路上行走。在居喪期間,凡小功以上的親屬,除非虞祭、襯祭、練祭、大祥之祭,其他時間都不可洗頭洗澡。居齊衰之喪,在下葬以后,別人來求見則予以接見,但不主動去求見別人。如果是為小功以下親屬服喪,既葬之后,求見別人是可以的。如果是為大功親屬服喪,求見別人也可以,但不能帶著見面禮去。、只有父母去世,才不忌諱滿面淚水去見人。守喪三年的人,大祥以后即服搖役。守喪一年的人,卒哭以后即服搖役。服喪九個月的人,下葬以后,即服搖役。為小功、紹麻親屬服喪五個月、三個月的人,移殯之后即服搖役。曾申向曾子問道:“父母去世,孝子的哭聲是否也有規(guī)定?”曾子答道:“就像小孩子在半道上找不著母親時亂哭一樣,哪里有什么關(guān)于哭聲的規(guī)定呢?”
卒哭以后,就不可再稱呼死者之名。已故的祖父母、兄弟、伯父、叔父、姑、姊妹之名,父親要避諱的,作兒子的也跟著避諱。母親娘家已故親屬的名字,,在自己家中要避諱。妻子娘家已故親屬的名字,不可在妻子身邊提起。如果母親、妻子娘家已故的親屬與自己的從祖兄弟有同名者,那就要不論什么場合都避諱。
遇到喪事仍可舉行冠禮,這一條對于遇到三年之喪的人也適用。在倚廬中加冠后,·進(jìn)入靈堂,每哭一次跳起跺腳三次,一共哭三次跳起九次,然后走出靈堂。服大功喪服的人即將除服時,可以為兒子行冠禮,可以出嫁女兒。父親在即將除去大功喪服時,可以為兒子行冠禮,可以出嫁女兒,可以為兒子娶媳婦。對于自己來說,只有在小功親屬的卒哭祭后,才可以行冠禮、娶媳婦;但如果是下瘍的小功親屬,卒哭之后仍不可這樣做。
凡頭戴棄紐去吊喪,其吊服的袖口都比較寬大。父親正在服喪,家中的子弟就不能觀賞音樂。母親正在服喪,可以聽人家奏樂,但不能自己動手演奏。’妻子正在服喪,不得在她身旁奏樂。有大功喪服的人,在其親人下葬后來訪,就要收起樂器;如果是有小功喪服的人來訪,不必停止奏樂。
姑、姊妹出嫁以后無子,其丈夫死了,而其丈夫家里又無兄弟,在這種情況下,就要讓夫家的族人來主喪;姑、姊妹的娘家,雖有親人也不應(yīng)為之主喪。夫家如果連族人也沒有,那就請前后左右的鄰居主喪;如果前后左右鄰居也沒有,那就請里尹來主持。有的人說:讓姑、姊妹的娘家人來主喪也可以,但神主卻要附于夫的祖父。
服喪的人已束腰經(jīng),就不能再束吉服的大帶。執(zhí)玉行禮時不可穿喪服。身上穿的是玄衣縹裳,頭上就不可戴棄續(xù)。國家舉行大祭祀時全國禁哭,遭喪的人家在舉行朝夕奠時可以遵令不哭,但照舊站在哭位上是允許的。孝子如果還是個小孩子,就可以哭而不拉長聲調(diào),不跳起跺腳,不執(zhí)喪杖,不穿繩展,不住依廬。孔子說:“伯母、叔母死,為她們穿的是齊衰孝服,但哭時的跳耀卻腳不離地;姑、姊妹死,為她們穿的是大功喪服,但哭時的跳躍卻腳離地面。如果明白了此中的道理,那才算是把禮文用到家了,把禮文用到家了。”泄柳的母親去世,辦喪事的時候,相者都是站在主人的左邊。泄柳死的時候,他的學(xué)生當(dāng)相者卻站在主人的右邊。站在主人右邊協(xié)助主人行禮,這種錯誤作法是從泄柳的學(xué)生開始的。
天子死后,飯含用九個貝殼,諸侯用七個,大夫用五個,士用三個。士死后第三個月下葬,葬之當(dāng)月就舉行卒哭之祭。大夫死后第三個月下葬,第五個月舉行卒哭之祭。諸侯死后第五個月下葬,第七個月舉行卒哭之祭。葬后的虞祭,士舉行三次,大夫五次,諸侯七次。諸侯派遣使者到他國吊、含、隧、帽、臨,這些儀節(jié)都是在同一天內(nèi)完成的,其先后次序就是如此。卿大夫生病,國君要探問無數(shù)次;士生病,國君只探問一次。國君對于卿大夫的去世,到了下葬那天不吃肉,到了卒哭那天不聽音樂;對于士的去世,在入殯那天不欣賞音樂。
將葬,移樞朝于祖廟,把靈樞抬到堂上放正。諸侯出葬,樞車上系四條大繩,由五百人來拉繩,拉繩的人皆銜枚;司馬手執(zhí)金鐸,靈車左右各八人,搖動金鐸以號令于眾。匠人一名,手執(zhí)羽葆走在靈車前面,以羽葆作為指揮靈車前進(jìn)的信號。大夫出葬,在朝祖以后出葬時,樞車上系兩條大繩,由三百人來牽引;·在靈車左右各有四個手執(zhí)金鐸的人;用旗幟作為指揮靈車前進(jìn)的信號。
孔子說:“管仲身為大夫,卻使用鏤花鑲玉的篡,系著朱紅色的帽帶,在大門內(nèi)設(shè)置屏風(fēng),在堂上設(shè)置用以放還空酒杯的土臺子,住室的斗拱上刻著山形圖案,梁上的短柱雕有水草。不能說管仲不是個賢大夫,但從他的上述潛上行為來看,要當(dāng)他的國君也夠不容易的。晏平仲身為大夫,卻在祭祖時僅用一只小小的豬蹄膀,連碗都盛不滿。不能說晏平仲不是個賢大夫,但從他的這般克己來看,要當(dāng)他的下屬也夠不容易的。君子的行為要與身份相稱,既不潛上,又不逼下。”
婦道人家如果不是由于父母去世,就不越境到他國去吊喪。如果父母去世,就是貴為國君夫人也要歸國奔喪。夫人歸國奔喪之禮的規(guī)格,與諸侯親自出吊的規(guī)格一樣。主國接待夫人,也要像接待諸侯一樣。夫人來到主國,從宮旁小門進(jìn)去,從側(cè)階登堂,主國國君站在東階上等候,并不下階相迎。其他禮儀都和奔喪禮一樣。小叔子死了,作嫂子的不可撫尸而哭;嫂子死了,作小叔子的也不可撫尸而哭。
君子有三種憂慮:沒有聽說過的東西,’比慮不能夠聽說;已經(jīng)聽說到的東西,憂慮不能夠?qū)W會;已經(jīng)學(xué)會的東西,憂慮不能夠?qū)嵭小>舆€有五種自感羞恥的事:身居其位而不謀其政,君子引以為恥;謀其政而不能付諸實行,君子引以為恥;已經(jīng)付諸實行了而又半途而廢,君子引以為恥,地廣而民稀,君子引以為恥;與別國人口一樣多而人家的財富比自己多一倍,君子引以為恥。
孔子說:“兇荒年景,乘車要用驀馬,祭祀用牲的規(guī)格要比平時降等。”恤由死時,魯哀公派孺悲到孔子那里去學(xué)習(xí)士喪禮,于是《士喪禮》才被記載了下來。子貢觀看年終的蠟祭,孔子問他:“賜啊,你看出蠟祭給人們帶來的巨大歡樂了嗎?”子貢答道:“舉國上卞都像是在發(fā)酒瘋,學(xué)生我還看不出樂在何處?”孔子說。“人們辛勤勞作一年,好不容易才有這么一天享受,這是你體會不到的。讓民眾一味緊張而沒有一天輕松,即使文王、武王也不能把天下治理得好;讓民眾一味輕松而沒有一天緊張,文王、武王也不會這么辦。該緊張時緊張,該輕松時輕松,這才是文主、武王治理天下的辦法。”
孟獻(xiàn)子說:“正月冬至那一天,可以祭祀上帝。七月夏至那一天,可以祭祀祖先。”在七月舉行諦祭,是從孟獻(xiàn)子開始的。國君的夫人不再經(jīng)過天子的認(rèn)可,是從魯昭公開始的。外宗為國君、夫人服喪,其規(guī)格同于內(nèi)宗。
孔子的馬棚失火,鄉(xiāng)人紛紛前來慰問,孔子表示拜謝時,對士拜謝一次,對大夫拜謝兩次,用的也是拜謝吊客的禮數(shù)。孔子說:“管仲遇到一伙竊賊,從中選出二人,推薦給齊桓公為臣,說:‘這兩個人是由于結(jié)交匪類,所以犯法。實際他們都是可以造就的人才。’管仲去世,齊桓公命令這兩個人為管仲服喪。由于大夫的舉薦而為國君任用的人在大夫死時為其服喪,是從管仲開始的。”這是因為有國君命令的緣故。
由于一時疏忽而稱呼了國君的名,就應(yīng)該起立,以表示知過要改。作為臣子,如果與國君同名,那么臣子就應(yīng)該把字作為自己的稱呼。國內(nèi)發(fā)生了叛亂,自己如果無力阻止,至少也要做到不參與。對于外國的侵犯,則雖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贊大行》上講:朝見天子所用的圭,上公是九寸長,侯、伯是七寸長,子、男是五寸長;寬度都是三寸,圭的上端左右各削去一寸半,這些圭都是用玉制成的。圭墊上用三種顏色橫繞著畫了六圈。魯哀公問子羔說:“你的祖上何時開始做官,傣祿又是多少?”子羔答道:“從文公時開始當(dāng)個低級辦事員。”
新廟落成就要舉行血祭,其作法是:祝、宗人、宰夫、雍人都頭戴爵棄,身穿絲質(zhì)的吉服,由雍人把要殺的羊擦拭干凈,由宗人檢視一下,然后宰夫面向北站在碑南靠東的首位上。雍人扛起羊從前檐正中登上屋頂,站在屋脊正中,面向南,把羊殺掉,等羊血流到前檐,才下來。釁廟門和夾室都用雞。順序是先釁廟門,后釁夾室。釁祭都在屋下進(jìn)行。殺雞血祭時,如果是祭門,就對著門殺雞;如果是祭夾室,就在夾室中央殺雞。血祭夾室時,宰夫、祝、宗人皆面向夾室而立。血祭廟門時,宰夫、祝、宗人皆對著門,面向北。這些事情都作過了,宗人就向宰夫報告釁禮結(jié)束,于是全體退出,去向國君報告:“某廟的釁禮已經(jīng)完畢。”報告是在國君的路寢進(jìn)行,國君面朝南,立于路寢門內(nèi),身穿朝服。向國君報告以后,大家才退下。如果是路寢落成,那就只舉行一個落成典禮而不舉行血祭。之所以要釁廟,是因為廟是和神明打交道的地方。凡是宗廟所用的器物,其重要者制成以后,都要用一只小公豬進(jìn)行血祭。
諸侯休棄夫人,派使者將夫人送回本國,沿途仍以夫人之禮相待;來到本國,仍以夫人的身份入境。使者通過主國擯者傳話說:“敝國國君不才,沒有能力跟隨夫人一道祭祀宗廟社櫻,特派使臣某某將此下情報告您的左右。”主國國君通過擯者回答說:“敝國國君本來一開始就說過沒有把女兒教調(diào)好,現(xiàn)在鬧到這個地步,敝國國君敢不恭敬從命嗎。”于是跟隨使者前來的辦事人員就按規(guī)矩把夫人的陪嫁器物陳列出來,主國的辦事人員也按規(guī)矩點收。如果是大夫、士、庶民休棄其妻,就派人把妻送回娘家,并致詞說:“某某不才,不能和她一道祭祀祖宗,特派我冒昧享告左右。”主人回答說:“我的女兒不好,不敢逃避責(zé)罰,敢不恭敬從命。”使者退出,主人以禮相送。使者傳話時,如果被休棄的婦人公公還在,就以公公的名義說:“某之子不敏。”如果公公去世,就以其兄的名義說:“某之弟不敏。”如果沒有兄長,就用丈夫的名義致詞。主人的答詞說:“我的女兒不好。”如果被休棄的是主人的姑或姊妹,答詞就要做相應(yīng)的改動。
孔子說:“我在少施氏家作客能吃得飽,因為少施氏能依禮招待我。我祭食時,他就起身辭謝說:‘粗茶淡飯,不值得祭。’食畢,我贊美主人做的飯菜可口時,.他又起身辭謝說:‘粗茶淡飯,只怕傷了您的胃口。”
訂婚的禮品是布帛一束,一束五卷,每卷四丈長。新媳婦拜見公婆時,丈夫的兄弟、姑、姊妹等親屬都立在堂下,面向西,以北頭為上位,這也等于是和這些人都見過了。至于拜見丈夫的伯父、叔父,因其是長輩,所以要到他們的住處去拜見。女子雖未許嫁,到了二十歲時也要行異禮。為她行異禮時,在家找個婦人就行了,不須另請女賓。行過異禮之后,平常在家,還是暮首發(fā)型。
樺的形制:長三尺,下端寬二尺,上端寬一尺,五寸。領(lǐng)縫以下的樺的兩邊,用爵韋表里鑲邊共六寸領(lǐng)縫距上端,下端有五寸長不用爵韋鑲邊,而用素績鑲邊;在所有鑲邊的縫中都嵌有五彩絲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