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古籍 > 北史 > 北史·列傳·卷七十四

      北史·列傳·卷七十四

      李大師、李延壽

      原文

      循吏

      張膺路邕閻慶胤明亮杜纂竇瑗蘇淑張華原孟業(yè)蘇瓊路去病梁彥光樊叔略公孫景茂辛公義柳儉郭絢敬肅劉曠王伽魏德深

      先王疆理天下,司牧黎元,刑法以禁其奸,禮教以防其欲,雖為政以德,理實殊涂,百慮一致,在斯而已。《書》云“知人則哲”,又云“無曠庶官”,言非其人為空官也。睿哲之后,必致清明之臣;昏亂之朝,多有貪殘之吏。嗜欲所召,影響從之。故五帝三王,不易人而化,皆在所由化之而已。蓋有無能之吏,無不可御之人焉。自罷侯置守,歷年永久,統(tǒng)以方牧,仍世相循,所以寬猛為用,庇人調(diào)俗。但廉平常跡,聲有難高;適時應(yīng)務(wù),招響必速。是故搏擊為侯,起不旋踵;懦弱貽咎,錄用無時。此則已然于前世矣!后之為吏,與世沈浮,叔季澆漓,奸巧多緒,居官蒞職,道各不同,故往籍述其賢能,以彰懲勸之道。

      案魏立《良吏傳》有張恂、鹿生、張膺、宋世景、路邕、閻慶胤、明亮、杜纂、裴佗、竇瑗、羊敦、蘇淑。齊立《循吏傳》有張華原、宋世良、郎基、孟業(yè)、崔伯謙、蘇瓊、房豹、路去病。《周書》不立此篇。隋《循吏傳》有梁彥光、樊叔略、趙軌、房恭懿、公孫景茂、辛公義、柳儉、劉曠、王伽、魏德深。其張恂、鹿生、宋世景、裴佗、羊敦、宋世良、郎基、崔伯謙、房豹、趙軌、房恭懿,各附其家傳,其余皆依時代編緝,以備《循吏篇》云。

      張膺,不知何許人也。延興中,為魯郡太守。履行貞素,妻女樵采自供。孝文深嘉之。遷京兆太守,清白著稱,得吏人之忻心焉。

      路邕,陽平人也。宣武時,除東魏郡太守。蒞政清勤。經(jīng)年儉,日出家粟,賑賜貧窘。靈太后下詔褒美,賜龍廄馬一匹、衣一襲、被褥一具。稍遷南青州刺史,卒。

      閻慶胤,不知何許人也。為東秦州敷城太守。頻年饑儉,慶胤歲常以家粟千石,賑恤貧窮,人賴以濟。部人陽寶龍一千余人申頌美政。有司以聞,靈太后卒無褒賞。

      明亮,字文德,平原高昌人也。有識干,歷員外常侍。延昌中,宣武臨朝堂,親自黜陟,授亮勇武將軍。亮進曰:“臣本官常侍,是第三清;今授臣勇武,其號至濁。且文武又殊,請更改授。”帝曰:“九流之內(nèi),人咸君子,卿獨欲乖眾,妄相清濁,所請未可。”亮曰:“今江左未賓,書軌宜一,方為陛下投命前驅(qū),拓定吳會。官爵,陛下之所輕;賤命,微臣之所重。陛下方收所重,何惜所輕?”因請改授平遠將軍。帝曰:“運籌用武,然后遠人始平。卿但用武平之,何患不得平遠乎?”亮乃陳謝而退。除陽平太守。清白愛人,甚有惠政。轉(zhuǎn)汲郡太守,為政如前,舉宣遠近。卒,二郡人吏迄今追思之。

      杜纂,字榮孫,常山九門人也。少以清苦自立。時縣令齊羅喪亡,無親屬收殮,纂以私財殯葬,由是郡縣標其門閭。后居父喪盡禮。郡舉孝廉,稍除積弩將軍,從征新野。及南陽平,以功賜爵井陘男。賞帛五百匹,數(shù)日之中,散之知友,時人稱之。歷武都、漢陽二郡太守,并以清白為名。明帝初,拜清河內(nèi)史。性儉約,尤愛貧老,問人疾苦,至有對之泣涕。勸督農(nóng)桑,親自檢視,勤者賞以物帛,惰者加以罪譴。吊死問生,甚有恩紀。除東益州刺史,無御邊威略,群氐反叛,以失人和徵還。遷太中大夫。正光末,清河人房通等三百人頌纂德政,乞重臨郡,詔許之。孝昌中,為葛榮圍逼。以郡降,榮以為常山太守。榮滅,卒于家。

      纂所歷任,好行小惠,蔬食弊衣,多涉誣矯。而輕財潔己,終無受納,為百姓所思,號為良守。天平中,贈定州刺史。

      竇瑗,字世珍,遼西陽洛人也。自言本出扶風(fēng)平陵,漢大將軍武曾孫崇為遼西太守,遂家焉。曾祖堪,慕容氏漁陽太守。祖表,馮弘城周太守,入魏。父冏,舉秀才,早卒。普泰初,瑗啟以身階級為父請贈,詔贈平州刺史。瑗年十七,便荷帙從師,游學(xué)十載,始為御史。后兼太常博士,拜太原王爾硃榮官,榮留為北道大行臺左丞。以拜榮官,賞新昌男。從榮東平葛榮,封容城縣伯。瑗乞以容城伯讓兄叔珍,詔聽以新昌男轉(zhuǎn)授之。叔珍由是位至太山太守。爾硃世隆等立長廣王曄為主,南赴洛陽。至東郭外,世隆等遣瑗奏廢之,瑗執(zhí)鞭獨入禁內(nèi),奏愿行堯、舜事,曄遂禪廣陵。由是除給事黃門侍郎。

      孝武帝時,為廷尉卿。及釋奠開講,瑗與溫子升、魏季景、李業(yè)興并為擿句。天平中,除廣宗太守,政有清白之稱。廣宗人情兇戾,累政咸見告訟。唯瑗一人,終始全潔。轉(zhuǎn)中山太守,聲譽甚美,為吏人所懷。及齊神武班書州郡,稱瑗政績,以為勸勵。后授平州刺史,在州政如臨郡。又為神武丞相府右長史。瑗無軍府?dāng)喔畈牛簧醴Q職。又行晉州事。及還鄴,上表曰:“臣伏讀《麟趾新制》至三公曹第六十六條:‘母殺其父,子不得告,告者死。’三返覆之,未得其門。何者?案律:‘子孫告父母、祖父母者,死。’又漢宣云:‘子匿父,孫慝大父母,皆勿論。’蓋謂父母、祖父母小者攘羊,甚者殺害之類,恩須相隱,律抑不言,法理如是,足見其直,未必指母殺父,止子不言也。今母殺父而子不告,便是知母而不知父,識比野人,義近禽獸。且母之于父,作合移天,既殺己之天,復(fù)殺子之天,二天頓毀,豈容頓默?此母之罪,義在不赦;下手之日,母恩即離。仍以母道不告,鄙臣所以致惑。如或有之,可臨時議罪,何用豫制斯條,用為訓(xùn)誡?恐千載之下,談?wù)咝鷩W,以明明大朝,有尊母卑父之論。以臣管見,實所不取。”詔付尚書。三公郎封君義立判云:“母殺其父,子復(fù)告母,母由告死,便是子殺。天下未有無母之國,不知此子,將欲何之?既于法無違,于事非害,宣布有司,謂不宜改。”瑗復(fù)難云:“局判云‘母由告死,便是子殺。天下未有無母之國,不知此子,將欲何之。’瑗案典律,未聞母殺其父而子有隱母之義。既不告母,便是與殺父同。天下可有無父之國,此子獨得有所之乎?”事雖停寢。除大宗正卿。宗室及其寒士,相與輕之,瑗案法推正,甚見仇疾。官雖通顯,貧窘如初,清尚之操,為時所重。領(lǐng)本州大中正,兼廷尉卿,卒官。贈太仆卿、濟州刺史,謚曰明。

      蘇淑,字仲和,武邑人也。兄壽興,坐事為閹官,后拜河間太守,賜爵晉陽男。及壽興將卒,遂冒養(yǎng)淑為子。淑熙平中襲其爵。后除樂陵內(nèi)史,在郡綏撫,甚有人譽。后謝病乞解,有詔聽之,人吏老幼訴乞淑者甚眾。后歷滎陽、中山二郡太守,卒。

      淑清心愛下,所歷三郡,皆為吏人所思,當(dāng)時稱為良二千石。武定初,贈衛(wèi)大將軍、都官尚書、瀛州刺史,謚曰懿。齊神武追美清操,與羊敦同見優(yōu)賞。

      張華,原字國滿,代郡人也。少明敏,有器度。初為齊神武驃騎府法曹參軍,賜爵新城伯,累遷大丞相府屬。深被親待,每號令三軍,恆令宣諭意旨。尋除散騎常侍。周文始據(jù)雍州,神武使華原入關(guān)說焉。周文謂曰:“若能屈驥足于此,當(dāng)共享富貴;不爾,命懸今日。”華原曰:“殞首而已,不敢聞命。”周文嘉其亮正,乃使東還。尋悔,遣追不及。神武以華原久而不返,每嘆惜之,及聞其來,喜見于色。后除相府右長史,遷驃騎大將軍、特進,進爵為公,仍徙封新安。后為兗州刺史。華原有干略,達政體。至州,乃廣布耳目,以威禁。境內(nèi)大賊及鄰州亡命三百余人,皆詣華原歸款。咸撫以恩信,放歸田里,于是人懷感附,寇盜寢息。州獄先有系囚千余人,華原科簡輕重,隨事決遣。至年暮,唯有重罪者數(shù)十人。華原各給假五日,曰:“期盡速還也。”囚等曰:“有君如是,何忍背之!”依期畢至。先是,州境數(shù)有猛獸為暴。自華原臨政,州東北七十里甑山中,忽有六駮食猛獸,咸以為化感所致。卒官,州人大小莫不號慕,為樹碑立祠,四時祭焉。贈司空公、尚書左仆射。子宰均嗣。

      孟業(yè),字敬業(yè),鉅鹿安國人也。家本寒微,少為州吏,性廉謹。同僚諸人,侵盜官絹,分三十匹與業(yè),拒而不受。行臺郎中郭秀相禮接,方欲薦之,會秀卒。

      魏彭城王韶,齊神武之婿也,拜定州刺史,除業(yè)為典簽。長史劉仁之謂業(yè)曰:“我處其外,君居其內(nèi),同心戮力,庶有濟乎?”未幾,仁之入為中書令,臨路啟韶云:“殿下左右可信任者,唯有孟業(yè),愿專任之,余人不可信也。”又與業(yè)別,執(zhí)手曰:“令我出都,君便失援,恐君在后,不自保全,唯正與直,愿君自勉。”業(yè)唯有一馬,瘦死。韶以業(yè)貧,令州府官人,同食馬肉,欲令厚相酬償。業(yè)固辭不敢。韶乃戲業(yè)曰:“卿邀名人也。”對曰:“業(yè)為典簽,州中要職,諸人欲相賄贍,止患無方便耳。今喚食肉,恐致聚斂,有損聲名,所以仰違明教。”后未旬日,韶左右王四德、董惟金并以馬死托肉,為長史裴英起密啟。神武有書與韶,大致誚讓。業(yè)尋被譖,出外行縣事。后神武書責(zé)韶云:“典簽姓孟者,極能用心,何乃令出外也!”及韶代下,業(yè)亦隨還,贈送一無所受。仁之后為西兗州,臨別謂吏部郎中崔暹曰:“貴州人士,唯有孟業(yè),銓舉之次,不可忘也。”暹問業(yè)曰:“君往在定州,有何政,使劉西兗如此欽嘆?”業(yè)答曰:“唯知自修也。”韶為并州刺史,業(yè)復(fù)為典簽,仍兼長史。

      齊天保初,清河王岳拜司州牧,召為法曹。業(yè)形貌短小,及謁見,岳心鄙其眇小,笑而不言。后尋業(yè)斷決處,謂曰:“卿斷決之明,可謂有過軀貌之用。”補河間王國郎中令。清貧自守,未曾有失。文宣謂侍中裴英起曰:“卿識河間王郎中孟業(yè)不?一昨見其國司文案,似是好人。”對曰:“昔與臣同事魏彭城王元韶。其人清忠正直,世所希有。”帝曰:“如公言者,比來便是大屈。”除中書舍人。文宣初唯得姓名,及因奏事,見其羸老,又質(zhì)性敦樸,無升降之容,加之平緩,寡于方便。有一道士由吾道榮以術(shù)藝被迎,將入內(nèi),業(yè)為通名。忽于眾中抗聲奏云:“由吾道士不食五谷。”帝命推而下之。又令點檢百官,敷奏失所,帝遣人以馬鞭擊業(yè)頭,至于流血。然亦體其衰老,非力所堪。

      皇建二年,累遷東郡太守,以寬惠著名。其年夏,五官張凝因出使,得麥一莖五穗,其余或三穗四穗共一莖者,合郡咸以政化所感,因即申上。至秋,復(fù)有東燕縣人班映祖,送嘉禾一莖九穗。河清三年,敕人間養(yǎng)驢,催買甚切。業(yè)曰:“吾既為人父母,豈可坐看此急。令宜權(quán)出庫錢,貸人取辦,后日有罪,吾自當(dāng)之。”后為憲司所劾。被攝之日,郡人皆泣而隨之,迭相吊慰。送業(yè)度關(guān)者,有數(shù)百人,至黎陽郡西,方得辭決。攀援號哭,悲動行路。詣闕訴冤者非一人,敕乃放還。郡中父老,扣河迎接。

      武成親戎,自洛還鄴,道由東郡。業(yè)具牛酒,率人吏拜謁路旁,自稱:“糞土臣孟業(yè),伏惟圣駕親行,有征無戰(zhàn),謹上微禮。”便與人吏俱唱萬歲,導(dǎo)引前入,帝大嘉之。后除廣平太守,年既老,理政不如在東郡時。武平九年,為太中大夫,加衛(wèi)將軍,尋卒。

      業(yè)志守質(zhì)素,不尚浮華。為子結(jié)婚,為朝肺腑吒羅氏。其子以廕得為平原王段孝先相府行參軍,乃令作今世服飾綺襦紈袴。吒羅家又恃姻婭,炫曜矜夸。業(yè)知而不禁,素望頗貶。

      蘇瓊,字珍之,長樂武強人也。父備,仕魏,至衛(wèi)尉少卿。瓊幼時隨父在邊,嘗謁東荊州刺史曹芝,芝戲問曰:“卿欲官不?”對曰:“設(shè)官求人,非人求官。”芝異其對,署為府長流參軍。齊文襄以儀同開府,引為刑獄參軍,每加勉勞。并州嘗有強盜,長流參軍張龍推其事,所疑賊徒,并已拷伏,失物家并識認,唯不獲盜贓。文襄付瓊,更令窮審,乃別推得元景融等十余人,并獲贓驗。文襄大笑,語前妄引賊者曰:“爾輩若不遇我好參軍,幾致枉死。”除南清河太守。郡多盜賊,及瓊至,奸盜止息。或外境奸非,輒從界中行過者,無不捉送。零陵縣人魏雙成,住處與畿內(nèi)武城交錯,失牛,疑其村人魏子賓,列送至郡。一經(jīng)窮問,知賓非盜,而便放之。雙成云:“府君放賊去,百姓牛何處可得?”瓊不理其語,密遣訪獲盜者。從此畜牧不收,云:“但存府君。”其鄰郡富家,將財物寄置界內(nèi)以避盜。冀州繹幕縣人成氏大富,為賊攻急,告曰:“我物已寄蘇公矣”,賊遂去。平原郡有妖賊劉黑茍,構(gòu)結(jié)徒侶,通于滄海。瓊所部人,連接村居,無相染累。鄰邑于此伏其德績。郡中舊賊一百余人,悉充左右,人間善惡及長吏飲人一杯酒,無不即知。

      瓊性清慎,不發(fā)私書。道人道研為濟州沙門統(tǒng),資產(chǎn)巨富,在郡多出息,常得郡縣為征。及欲求謁,度知其意,每見則談問玄理。研雖為債數(shù)來,無由啟口。其弟子問其故,研曰:“每見府君,徑將我入青云間,何由得論地上事。”師徒還歸,遂焚責(zé)券。郡人趙潁,官至樂陵太守,年余八十,致事歸。五月中,得新瓜一雙,自來奉。潁恃年老,苦請,遂便為留。乃致于事梁上,竟不割。人聞受趙潁餉瓜,欲貢新果,至門,問知潁瓜猶在,相顧而去。有百姓乙普明,兄弟爭田,積年不斷,各相援據(jù),乃至百人。瓊召普明兄弟,對眾人諭之曰:“天下難得者兄弟,易求者田地。假令得地失兄弟心,如何?”因而下淚,諸證人莫不灑泣。普明兄弟叩頭,乞外更思,分異十年,遂還同住。

      每年春,總集大儒衛(wèi)覬隆、田元鳳等講于郡學(xué),朝吏文案之暇,悉令受書。時人指吏曹為學(xué)生屋。禁斷淫祠,婚姻喪葬,皆教令儉而衷禮。又蠶月預(yù)下綿絹度樣于部內(nèi),其兵賦次第,并立明式。至于調(diào)役,事必先辦,郡縣吏長,恆無十杖稽失。當(dāng)時州郡,無不遣人至境,訪其政術(shù)。

      天保中,郡界大水,人災(zāi),絕食者千余家。瓊普集郡中有粟家,自從貸粟,悉以給付饑者。州計戶徵租,復(fù)欲推其貸粟,綱紀謂瓊曰:“雖矜饑餒,恐罪累府君。”瓊曰:“一身獲罪且活千室,何所怨乎?”遂上表陳狀,使檢皆免,人戶保安。此等相撫兒子,咸言“府君生汝”。在郡六年,人庶懷之,遂無一人經(jīng)州。前后四表,列為尤最。遭憂解職,故人贈遺,一無所受。尋起為司直、廷尉正,朝士嗟其屈,尚書辛術(shù)曰:“既直且正,名以定體,不慮不申。”初,瓊?cè)吻搴犹兀岖I伯為濟州刺史。獻伯酷于用法,瓊恩于養(yǎng)人。房延祐為樂陵郡,過濟州。裴問其外聲,延祐云:“唯聞太守善,刺史惡。”裴云:“得人譽者非至公。”答云:“若爾,黃霸、襲遂,君之罪人也。”后有敕,州各舉清能。裴以前言,恐為瓊陷,瓊申其枉滯,議者尚其公平。畢儀云為御史中丞,以猛暴任職,理官忌憚,莫敢有違。瓊推察務(wù)在得情,雪者甚眾。寺署臺案,始自于瓊。遷三公郎中。趙州及清河、南中有人頻告謀反,前后皆付瓊推檢,事多申雪。尚書崔昂謂瓊曰:“若欲立功名,當(dāng)更思余理。仍數(shù)雪反逆,身命何輕?”瓊正色曰:“所雪者冤枉,不放反逆。”昂大慚。京師為之語曰:“斷決無疑蘇珍之。”

      皇建中,賜爵安定縣男、徐州行臺左丞,行徐州事。徐州城中五級寺忽被盜銅像一百軀。有司徵檢,四鄰防宿及蹤跡所疑,逮系數(shù)十人。瓊一時放遣,寺僧怨訴不為推賊。瓊遣僧,謝曰“但且還寺,得像自送。”爾后十日,抄賊姓名及贓處所,徑收掩,悉獲實驗。賊徒款引,道俗嘆伏。舊制,以淮禁不聽商販輒度。淮南歲儉,啟聽淮北取糴。后淮北人饑,復(fù)請通糴淮南,遂得商估往還,彼此兼濟,水陸之利,通于河北。

      后為大理卿而齊亡,仕周,為博陵太守。隋開皇初卒。

      路去病,陽平人也。風(fēng)神疏朗,儀表瑰異。齊河清初,為殿中侍御史,彈劾不避貴戚,以正直知名。敕用士人為縣宰,以去病為定州饒陽縣令。去病明閑時務(wù),性頗嚴毅,人不敢欺,然至廉平,為吏人嘆伏。武平四年,為成安縣令。都下有鄴、臨漳、成安三縣,輦轂之下,舊號難為。重以政亂時艱,綱紀不立,近臣內(nèi)戚,請屬百端。去病消息事宜,以理抗答。勢要之徒,雖廝養(yǎng)小人,莫不憚其風(fēng)格,亦不至嫌恨。自遷鄴以還,三縣令政術(shù),去病獨為稱首。周武平齊,重其能官,與濟陰郡守公孫景茂二人不被替代,發(fā)詔褒揚。去病后以尉遲迥事。隋大業(yè)初,卒于冀氏縣令。

      梁彥光,字脩芝,安定烏氏人也。祖茂,魏秦、華二州刺史。父顯,周荊州刺史。彥光少岐嶷,有至性,其父每謂所親曰:“此兒有風(fēng)骨,當(dāng)興吾宗。”七歲時,父遇篤疾,醫(yī)云“餌五石可愈”。時求紫石英不得,彥光憂瘁,不知所為。忽于園中見一物,彥光所不識,怪而持歸,即紫石英也。親屬咸異之,以為至孝所感。魏大統(tǒng)末,入學(xué),略涉經(jīng)史,有規(guī)檢,造次必以禮。解褐秘書郎。周受禪,遷舍人上士。武帝時,累遷小馭下大夫。母憂去職,毀瘠過禮。未幾,起令視事,帝見其毀甚,嗟嘆久之。后為御正下大夫,從帝平齊,以功授開府、陽城縣公。宣帝即位,拜華州刺史,進封華陰郡公,以陽城公轉(zhuǎn)封一子。后拜柱國、青州刺史。屬帝崩,不之官。

      隋文帝受禪,以為岐州刺史,兼領(lǐng)宮監(jiān),甚有惠政,嘉禾連理,出于州境。上嘉其能,下詔褒美,賜粟五百斛、物三百段、御傘一枚,以厲清正。后轉(zhuǎn)相州刺史。彥光前在岐州,其俗頗質(zhì),以靜鎮(zhèn)之,合境大安,奏課連最,為天下第一。及居相部,如岐州法。鄴都雜俗,人多變詐,為之作歌,稱其不能理政。上聞而譴之,竟坐免。歲余,拜趙州刺史。彥光曰:“臣前待罪相州,百姓呼為戴帽餳。臣自分廢黜,無復(fù)衣冠之望。不謂天恩復(fù)垂收采。請復(fù)為相州,改弦易調(diào),庶有以變其風(fēng)俗。”上從之,復(fù)為相州刺史。豪猾者聞彥光自請來,莫不嗤笑。彥光下車,發(fā)摘奸隱,有若神明,狡猾莫不潛竄,合境大駭。初,齊亡后,衣冠士人,多遷關(guān)內(nèi),唯技巧商販及樂戶之家,移實州郭。由是人情險诐,妄起風(fēng)謠,訴訟官人,萬端千變。彥光欲革其弊,乃用秩俸之物,招致山東大儒,每鄉(xiāng)立學(xué),非圣哲之書不得教授。常以季月召集之,親臨策試。有勤學(xué)異等,聰令有聞?wù)撸迷O(shè)饌,其余并坐廊下。有好諍訟惰業(yè)無成者,坐之庭中,設(shè)以草具。及大成當(dāng)舉,行賓貢之禮;又于郊外祖道,并以財物資之。于是人皆克勵,風(fēng)俗大改。

      有滏陽人焦通,性酗酒,事親禮闕,為從弟所訟。彥光弗之罪,將至州學(xué),令觀孔子廟中韓伯瑜母杖不痛,哀母力衰,對母悲泣之像。通遂感悟,悲愧若無容者。彥光訓(xùn)喻而遣之,后改過勵行,卒為善士。吏人感悅,略無諍訟。卒官,贈冀定瀛青四州刺史,謚曰襄。

      子文謙嗣,弘雅有父風(fēng)。以上柱國世子,例授儀同。歷上、饒二州刺史,遷鄱陽太守,稱為天下之最。徵拜戶部侍郎。遼東之役,領(lǐng)武賁郎將,為盧龍道軍副。會楊玄感作亂,其弟武賁郎將玄縱先隸文謙,玄感反問未至而玄縱逃走,文謙不之覺。坐是,配防桂林而卒。

      少子文讓,初封陽城縣公,后為鷹揚郎將。從衛(wèi)玄擊楊玄感于東都,力戰(zhàn)而死,贈通議大夫。

      樊叔略,陳留人也。父觀,仕魏,為南兗州刺史、河陽侯,為高氏所誅。叔略被腐刑,給使殿省。身長九尺,有志氣。頗見忌,內(nèi)不自安,遂奔關(guān)西。周文器之,引置左右,授都督,襲爵為侯。大冢宰宇文護執(zhí)政,引為中尉。漸被委信,兼督內(nèi)外,位開府儀同三司。護誅,齊王憲引為園苑監(jiān)。數(shù)進兵謀,憲甚奇之。從武帝平齊,以功加上開府,封清鄉(xiāng)縣公,拜汴州刺史,號為明決。宣帝營建東都,以叔略有巧思,拜營構(gòu)監(jiān)。宮室制度,皆叔略所定。尉遲迥之亂,鎮(zhèn)大梁,以軍功拜大將軍,復(fù)為汴州刺史。隋文帝受禪,加位上大將軍,進爵安定郡公。在州數(shù)年,甚有聲稱。遷相州刺史,政為當(dāng)時第一。上降璽書褒美之,賜以粟帛,班示天下。百姓為之語曰:“智無窮,清鄉(xiāng)公;上下正,樊安定。”征拜司農(nóng)卿,吏人莫不流涕,相與立碑頌德。自為司農(nóng),凡所種植,叔略別有條制,皆出人意表。朝廷有疑滯,公卿所未能決,叔略輒為評理。雖無學(xué)術(shù),有所依據(jù),然師心獨見,暗與理合。甚為上所親委,高颎、楊素禮遇之。叔略雖為司農(nóng),往往參督九卿事。性頗豪侈,每食方丈,備水陸。十四年,從祠太山。至洛陽,上令錄囚徒。將奏,晨至獄門,于馬上暴卒,上嗟悼久之。贈亳州刺史,謚曰襄。

      公孫景茂,字元蔚,河間阜城人也。容貌魁梧,少好學(xué),博涉經(jīng)史。在魏,察孝廉,射策甲科。稍遷太常博士,多所損益,時人稱為書庫。歷高唐令、大理正,俱有能名。齊滅,周武帝聞而召見,與語器之,授濟北太守。以母憂去職。開皇初,召拜汝南太守。郡廢,為曹州司馬,遷息州刺史。法令清靜,德化大行。屬平陳之役,征人在路病者,景茂減俸祿為饘粥湯藥,多方振濟之,賴全活者千數(shù)。上聞嘉之,詔宣示天下。十五年,上幸洛陽,景茂謁見。時七十七,上命升殿坐。問其年,哀其老,嗟嘆久之。景茂再拜曰:“呂望八十而遇文王,臣逾七十而逢陛下。”上甚悅,下詔褒美之,加上儀同三司,伊州刺史。明年,以疾征,吏人號泣于道。及疾愈,復(fù)乞骸骨,又不許。轉(zhuǎn)道州刺史。悉以秩俸買牛犢雞豬,散惠孤弱不自存者。好單騎巡人,家至戶入,閱視百姓產(chǎn)業(yè)。有修理者,于都會時,乃褒揚稱述;如有過惡,隨即訓(xùn)導(dǎo),而不彰也。由是人行義讓,有無均通。男子相助耕耘,婦女相從紡織,大村或數(shù)百戶,皆如一家之務(wù)。其后請致仕,上優(yōu)詔聽之。仁壽中,上明公楊紀出使河北,見景茂神力不衰,還以狀奏。于是就拜淄州刺史,賜以馬輦,便道之官。前后歷職,皆有德政,論者稱為良牧。大業(yè)初,卒官。年八十七,謚曰康。身死之日,諸州人吏赴喪者數(shù)千人。或不及葬,皆望墳慟哭,野祭而去。

      辛公義,隴西狄道人也。祖徽,魏徐州刺史。父季慶,青州刺史。公義早孤,為母氏所養(yǎng),親授《書》、《傳》。周天和中,選良家子任太學(xué)生。武帝時,召入露門學(xué),令受道義,每月集御前,令與大儒講論。上數(shù)嗟異,時輩慕之。建德初,授宣納中士。從平齊,累遷掌治上士、掃寇將軍。隋文帝作相,授內(nèi)史上士,參掌機要。開皇元年,除主客侍郎,攝內(nèi)史舍人,賜爵安陽縣男。轉(zhuǎn)駕部侍郎,使勾檢諸馬牧,所獲十余萬匹。上喜曰:“唯我公義,奉國罄心。”

      從軍平陳,以功除岷州刺史。土俗畏病,若一人有疾,即合家避之,父子夫妻,不相看養(yǎng),孝義道絕。由是病者多死。公義患之,欲變其俗。因分遣官人,巡檢部內(nèi),凡有疾病,皆以床輦來,安置事。暑月疫時,病人或至數(shù)百,廊悉滿。公義親設(shè)一榻,獨坐其間,終日連夕,對之理事。所得秩俸,盡用市藥,迎醫(yī)療之,躬勸其飲食,于是悉差。方召其親戚而喻之曰:“死生由命,不關(guān)相著,前汝棄之,所以死耳。今我聚病者,坐臥其間,若言相染,那得不死?病兒復(fù)差,汝等勿復(fù)信之。”諸病家子孫,慚謝而去。后人有過疾者,爭就使君,其家親屬,固留養(yǎng)之。始相慈愛,此風(fēng)遂革,合境之內(nèi),呼為慈母。

      后遷并州刺史。下車,先至獄中,因露坐牢側(cè),親自驗問。十余日間,決斷咸盡。方還大,受領(lǐng)新訟。皆不立文案,遣當(dāng)直佐僚一人,側(cè)坐訊問。事若不盡,應(yīng)須禁者,公義即宿事,終不還閣。人或諫之曰:“此事有程,使君何自苦也?”答曰:“刺史無德可以導(dǎo)人,尚令百姓系于囹圄。豈有禁人在獄,而心自安乎!”罪人聞之,咸自款服。后有欲諍訟者,鄉(xiāng)閭父老遽相曉曰:“此蓋小事,何忍勤勞使君!”訟者多兩讓而止。時山東霖雨,自陳汝至于滄海,皆苦水災(zāi)。境內(nèi)犬牙,獨無所損。山出黃銀,獲之以獻,詔水部郎婁崱就公義禱焉,乃聞空中有金石絲竹之響。

      仁壽元年,追充揚州道黜陟大使。豫章王暕恐其部內(nèi)官僚犯法,未入州境,豫令使屬之。公義答曰:“不敢有私。”及至揚州,皆無所縱舍,暕銜之。及煬帝即位,揚州長史王弘入為黃門郎,因言公義之短,竟去官。吏人守闕訴冤,相繼不絕。后數(shù)歲,帝悟,除內(nèi)史侍郎。丁母憂,未幾起為司隸大夫,檢校右御衛(wèi)武賁郎將。從征至柳城郡,卒。子融。

      柳儉,字道約,河?xùn)|解人也。祖元璋,魏司州大中正、相、華二州刺史。父裕,周聞喜令。儉有局量,立行清苦,為州里所敬,雖至親昵,無敢狎侮。仕周,歷宣納上士、畿伯大夫。及隋文帝受禪,擢拜水部侍郎,封率道縣伯。未幾,出為廣漢太守,甚有能名。俄而郡廢。時帝勵精思政,妙簡良能,出為牧宰。儉以仁明著稱,擢拜蓬州刺史。獄訟者庭決遣之,佐吏從容而已,獄無系囚。蜀王秀時鎮(zhèn)益州,列上其事。遷邛州刺史。在職十余年,人夷悅服。蜀王秀之得罪也,儉坐與交通,免職。及還鄉(xiāng),妻子衣食不贍,見者咸嘆伏焉。煬帝嗣位,征之。于時,多以功臣任職,牧州領(lǐng)郡者,并帶戎資,唯儉起自良吏。帝嘉其績,特授朝散大夫,拜弘化太守,儉清節(jié)愈勵。大業(yè)五年,入朝,郡國畢集。帝謂納言蘇威、吏部尚書牛弘曰:“其中清名天下第一者,為誰?”威等以儉對。帝又問其次,威以涿郡贊務(wù)郭絢,潁川贊務(wù)敬肅等二人對。帝賜儉帛二百匹,絢、肅各一百匹,令天下朝集使送至郡邸,以旌異焉,論者美之。及大業(yè)末,盜賊峰起,數(shù)被攻逼。儉撫結(jié)人夷,卒無離叛,竟以保全。及義兵至長安,尊立恭帝,儉與留守李粲縞素,于州南向慟哭。既而歸京師,相國賜儉物三百段,就拜上大將軍。歲余,卒于家,時年八十九。

      郭絢,河?xùn)|安邑人,家世寒微。初為尚書令史,后以軍功拜儀同,歷數(shù)州司馬、長史,皆有能名。大業(yè)初,刑部尚書宇文幹巡省河北,引絢為副。煬帝將有事遼東,以涿郡為沖要,訪可任者。聞絢有干局,拜涿郡贊務(wù),吏人悅服。數(shù)載,遷為通守,兼領(lǐng)留守。及山東盜起,絢逐捕之,多所克獲。時諸郡無復(fù)完者,唯涿郡獨全。后將兵擊竇建德于河間,戰(zhàn)死,人吏哭之,數(shù)月不息。

      敬肅,字敬儉,河?xùn)|蒲坂人。少以貞介知名,釋褐州主簿。開皇初,為安陵令,有能名。擢拜秦州司馬,轉(zhuǎn)幽州長史。仁壽中,為衛(wèi)州司馬,俱有異績。煬帝嗣位,遷潁川郡贊務(wù)。大業(yè)五年,朝東都。帝令司隸大夫薛道衡為天下郡官之狀,稱肅曰:“心如鐵石,老而彌篤。”時左翊衛(wèi)大將軍宇文述當(dāng)涂用事,其邑在潁州,每有書屬肅,肅未嘗開封,輒令使者持去。述賓客有放縱者,以法繩之,無所寬貸,由是述銜之。八年,朝于涿郡。帝以其年老,有能名,將擢為太守者數(shù)矣,輒為述所毀,不行。大業(yè)末,乞骸骨,優(yōu)詔許之。去官之日,家無余財。歲余,終于家。

      劉曠,不知何許人也,性謹厚,每以誠恕應(yīng)物。開皇初,為平鄉(xiāng)令,單騎之官。人有諍訟者,輒丁寧曉以義理,不加繩劾,各自引咎而去。所得俸祿,賑施窮乏。百姓感其德化,更相篤勵曰:“有君如此,何得為非?”在職七年,風(fēng)教大洽。獄中無系囚,諍訟絕息,囹圄皆生草,庭可張羅。及去官,吏人無少長號泣,沿路將送,數(shù)百里不絕。遷為臨潁令,清名善政為天下第一。尚書左仆射高颎言狀,上召之。及引見,勞之曰:“天下縣令固多矣,卿能獨異于眾,良足美也。”顧謂侍臣曰:“若不殊獎,何以勸人?”于是下優(yōu)詔,擢拜莒州刺史。

      王伽,河間章武人也。開皇末,為齊州參軍。初無足稱,后被州使送流囚李參等七十余人詣京師。時制,流人并枷鎖傳送。次滎陽,憫其辛苦,悉呼而謂之曰:“卿輩既犯國刑,虧損名教,身嬰縲紲,此其職也。今復(fù)重勞援卒,豈獨不愧于心哉!”參等辭謝。伽曰:“汝等雖犯憲法,枷鎖亦大苦辛,吾欲與汝等脫去,行至京師總集,能不違期不?”皆拜謝曰:“必不敢違。”伽于是悉脫枷,停援卒,與期曰:“某日當(dāng)至京師。如致前卻,吾當(dāng)為汝受死。”舍之而去。流人感悅,依期而至,一無離叛。上聞而驚異,召見與語,稱善久之。于是悉召流人,并令攜負妻子俱入,賜宴于殿庭而赦之。乃下詔曰:“凡在有生,含靈稟性,咸知好惡,并識是非。若臨以至誠,明加勸導(dǎo),則俗必從化,人皆遷善。往以海內(nèi)亂離,德教廢絕,官人無慈愛之心,兆庶懷奸詐之意,所以獄訟不息,澆薄難理。朕受命上天,安養(yǎng)萬姓,思導(dǎo)圣法,以德化人。朝夕孜孜,意本如此。而伽深識朕意,誠心宣導(dǎo)。參等感悟,自赴憲司。明率土之人,非為難教,良是官人不加示曉,致令陷罪,無由自新。若使官盡王伽之儔,人皆李參之輩,刑措不用,其何遠哉!”于是擢伽為雍令,政有能名。

      魏德深,本鉅鹿人也。祖沖,仕周,為刑部大夫、建州刺史,因家弘農(nóng)。父毗,郁林令。德深初為隋文帝挽郎,后歷馮翊郡書佐,武陽郡司戶、書佐,以能遷貴鄉(xiāng)長。為政清靜,不嚴而肅。會興遼東之役,征稅百端,使人往來,責(zé)成郡縣。于時王綱弛紊,吏多贓賄,所在征斂,人不堪命。唯德深一縣,有無相通,不竭其力,所求皆給,而百姓不擾。于時盜賊群起,武陽諸城,多被淪陷,唯貴鄉(xiāng)獨全。郡丞元寶藏受詔逐捕盜賊,每戰(zhàn)不利,則器械必盡,輒征發(fā)于人,動以軍法從事,如此者數(shù)矣。其鄰城營造,皆聚于事,吏人遞相督責(zé),晝夜喧囂,猶不能濟。德深各問其所欲,任隨便修營,官府寂然,恆若無事。唯約束長吏,所修不須過勝余縣,使百姓勞苦。然在下各自竭心,常為諸縣之最。尋轉(zhuǎn)館陶長,貴鄉(xiāng)吏人聞之,相與言及其事,皆歔欷流涕,語不成聲。及將赴任,傾城送之,號泣之聲,道路不絕。

      既至館陶,闔境老幼,皆如見其父母。有猾人員外郎趙君實,與郡丞元寶藏深相交結(jié),前后令長,未有不受其指麾者。自德深至縣,君實屏處于室,未嘗輒敢出門。逃竄之徒,歸來如市。貴鄉(xiāng)父老,冒涉艱險,詣闕請留德深,有詔許之。館陶父老,復(fù)詣郡相訟,以貴鄉(xiāng)文書為詐。郡不能決。會持節(jié)使者韋霽、杜整等至,兩縣詣使訟之,乃斷從貴鄉(xiāng)。貴鄉(xiāng)吏人,歌呼滿道,互相稱慶;館陶眾庶,合境悲泣,因從而居住者數(shù)百家。

      寶藏深害其能。會越王侗徵兵于郡,寶藏遂令德深率兵千人赴東都。俄而寶藏以武陽歸李密,德深所領(lǐng)皆武陽人也,以本土從賊,念其親戚,輒出都門,東向慟哭而反。人或謂之曰:“李密兵馬,近在金墉,去此二十余里,汝必欲歸,誰能相禁?何為自苦如此!”其人皆垂泣曰:“我與魏明府同來,不忍棄去,豈以道路艱難乎!”其得人心如此。后與賊戰(zhàn),沒于陣。貴鄉(xiāng)、館陶人庶,至今懷之。

      論曰:為政之道,寬猛相濟,猶寒暑迭代,俱成歲功者也。然存夫簡久,必藉寬平,大則致鼓腹之歡,小則有息肩之惠。故《詩》曰:“雖無德與汝,式歌且舞。”張膺等皆有寬仁之心,至誠待物,化行所屬,愛結(jié)人心,故得所去見思,所居而化。《詩》所謂“愷悌君子,人之父母”,豈徒然哉!


      譯文

      竇瑗字世珍,遼西陽洛人。自稱祖籍扶風(fēng)平陵,漢時大將軍竇武的曾孫竇崇曾做遼西太守,于是就在遼西安家。曾祖父竇堪,是慕容氏漁陽太守。祖父竇表,馮弘城周太守,后入魏。父親竇同,選為秀才,早年下世。普泰初年,竇瑗上書以自身地位為父親請求追封爵位,皇帝下詔追封竇同為平州刺史。

      竇瑗十七歲時,就挾帶書卷外出投師,求學(xué)十年,才做御史。后來兼職太常博士,拜訪太原王爾朱榮求職。爾朱榮留他做了北道大行臺左丞。因為任爾朱榮的官職,賞爵新昌男。后來跟隨爾朱榮東行平定葛榮叛軍,封為容城縣伯。竇瑗請求將容城縣伯之位讓給兄長竇叔珍,皇上詔書同意將新昌男轉(zhuǎn)授給叔珍。叔珍因此而官至太山太守。爾朱世隆等人擁立長廣王元曄為主,南下洛陽。行至東郊外,世隆等人派竇瑗奏請廢去元曄,竇瑗持鞭駕車獨自進入宮內(nèi),奏請元曄沿襲堯、舜禪位制,元曄于是禪位給廣陵王元恭。因此竇瑗授職給事黃門侍郎。

      魏孝武帝時,竇瑗是廷尉卿。在祭師講習(xí)時,竇瑗與溫子癉、魏季景、李業(yè)興一同選文。天平年間,任廣宗太守,為政有清正廉潔的贊譽。廣宗一帶人情兇惡暴戾,以前官府都受理不少訴訟案件。只有竇瑗一任,始終清靜。調(diào)任中山太守后,聲名很好。常被吏卒想念。齊神武頒詔州郡,稱贊竇瑗政績,以示勸告勉勵。后授任平州刺史,在州府為政一如在郡縣。后來又做了神武丞相府右長史。竇瑗缺乏軍府裁斷的才能,不太稱職。于是又兼任晉州政務(wù)。

      回到鄴城,上表說:“臣讀《麟趾新制》到三公曹第六十六條:‘母親殺死父親,兒女不得控告,控告者處死。’多次考慮,不能理解。為什么呢?依照法律:‘子孫有控告父母、祖父母的,處死。’又漢宣說‘:兒女包庇父親,孫子包庇祖父母者,都不追究。’這是指父母、祖父母小到偷羊,大到殺人害命之類,從恩情上講必須隱瞞,從法律上也不追究,道理如此,可見其正確。并不是說母親殺害父親,只讓孩子不告發(fā)。如果母親殺死父親而孩子不告發(fā),便是知有母而不知有父,識見如同野人,義理近于禽獸。況且母親對于父親來說,如同嫁天,既殺害自己的天,又殺害兒女的天,二天毀傷,怎樣容忍沉默?這種母親的罪過,義理上不應(yīng)赦免,下手的時候,母親的恩義便已結(jié)束,仍要以母子之義而不告發(fā),鄙臣因此迷惑。如果出現(xiàn)這種情況,可以臨時商議治罪,為什么要事先制定這條法律,用作訓(xùn)誡呢?恐怕千年之后,論者紛紛,認為昭明圣朝,竟然有尊母賤父之說。依我粗淺之見,實在不應(yīng)采用。”皇上下詔交給尚書。三公郎封君義隨即裁決說“:母親殺死父親,孩子告發(fā)母親。母親因為孩子告發(fā)而處死,便是孩子所殺。天下沒有無母之國,不知道這種孩子,將到什么地方?既對法無礙,又對事無害,就通告官府,說不應(yīng)更改。”竇瑗又駁難說“:官署裁斷說‘:母親因孩子的告發(fā)而處死,便是孩子所殺。天下沒有無母之國,不知道這種孩子,將到什么地方?’瑗參照法典律文,沒有聽說母親殺死父親,孩子要隱瞞母罪的道理。既不告發(fā)母親,便是和殺父相同。天下難道有無父之國,這種孩子卻能有所去處的嗎?”事情就此了結(jié)。

      竇瑗任職大宗正卿,宗室貴族因他出身寒微,都輕視他。竇瑗執(zhí)法公正,招致很多仇怨。官位雖然通達顯赫,但貧窮依舊,清廉高尚的節(jié)操,為時人推重。任本州大中正,兼廷尉卿,死于官任。追贈太仆卿,濟州刺史,謚號為明。

      孟業(yè)字敬業(yè),鉅鹿安國人。家庭原本貧寒低微。年輕時做州吏,性情廉潔謹慎,同僚中一些人,侵吞盜竊公家絹帛,分給孟業(yè)三十匹,他拒絕接受。行臺郎中郭秀對他很是以禮相待,剛要向上推薦他,恰巧郭秀死去。

      魏彭城王韶,是齊神武帝的女婿,被任命為定州刺史,他安排孟業(yè)為典簽。長史劉仁之對孟業(yè)說:“我在州衙之外,您在州衙之內(nèi),同心協(xié)力,或許會有成就吧?”不久,劉仁之入朝做了中書令,臨上路時提醒韶說:“殿下身邊可以信任的人,只是孟業(yè),希望專心任用他,其他人不可信任。”又與孟業(yè)告別,拉著手說:“現(xiàn)在我離開彭城,您就失去了援助,擔(dān)心您以后不能自我保全,只有忠正耿直,希望您勉勵自己。”孟業(yè)只有一匹馬,瘦死,韶以孟業(yè)家貧為由,讓州府官員差役一起吃馬肉,想讓他們重重地酬謝孟業(yè)。孟業(yè)堅決推辭不肯接受。韶就和孟業(yè)開玩笑說“:您這是想做名人啊。”孟業(yè)回答說“:孟業(yè)身為典簽,是州中的重要職位,那些人想賄賂我財物,只擔(dān)心沒有機會罷了。現(xiàn)在讓他們吃肉,恐怕導(dǎo)致聚財征物,有損于名聲,因此違背您的英明教誨。”后來不過十天,韶身邊的王四德、董惟金都因馬死送人馬肉,被長史裴英起密奏,神武帝給韶寫有一封信,大致意思是譏誚責(zé)備。孟業(yè)不久被譖毀,出外巡行縣中事務(wù)。后來神武帝寫信責(zé)備韶說“:姓孟的那個典簽,非常用心,為什么讓他出外呢?”等韶代為轉(zhuǎn)達,孟業(yè)也就跟著回去了,贈送物品一點也沒接受。劉仁之后來在西兗州做官,臨走時對吏部郎中崔暹說:“你們州中的人士,只有孟業(yè)一人,選拔舉薦的時候,不要忘記他。”崔暹問孟業(yè)說:“您以前在定州,有什么政績。讓劉西兗如此欽佩嘆服?”孟業(yè)回答說“:只懂得自身修養(yǎng)罷了。”韶做并州刺史,孟業(yè)又為典簽,仍舊兼任長史。

      齊天保初年,清河王岳授職為司州牧,召孟業(yè)為法曹。孟業(yè)身材矮小,等拜見時,岳心里鄙視他渺小,只笑而不說話。后來在孟業(yè)判決案件時,對他說:“您判案英明,可以說有超過您身體的用處。”補用為河間王國郎中令,清貧自守,不曾出現(xiàn)過失。文宣帝對待中裴英起說“:您認識河間王郎中孟業(yè)嗎?前些日子見到他辦理的文籍檔案,像是好人。”裴英起回答說“:過去孟業(yè)與我一同侍奉魏彭城王韶,這個人清廉忠心,正直耿介,當(dāng)世少有。”帝說:“真像你這種說法,一直是太委屈他了。”授職中書舍人。文宣帝當(dāng)初只是知道孟業(yè)的姓名,等到他因事上奏,才見他身體老弱。而且本性淳厚樸實,沒有升官降職的喜怒表現(xiàn),加上平穩(wěn)緩和,很少有機會。有一個道士由吾道榮因道術(shù)被皇上迎請,將要進入朝中,孟業(yè)替他通報名姓,忽然在人群中大聲奏道“:由吾道士不吃五谷。”帝命令人將孟業(yè)推下。又令點檢百官,陳奏他的失職不當(dāng)之處,帝派人用馬鞭抽打孟業(yè)頭部,以至流出血來。然而又體恤他年老體衰,不能承受武力。

      北齊昭帝皇建二年(561),升為東郡太守,以寬厚仁惠聞名。這年夏天,五官張凝因為出使外地,得到一棵莖桿長有五個穗的麥子,還有三個穗或四個穗長在一棵麥桿的,全郡的人都以為是政令感化的結(jié)果。隨即上報皇帝。到秋天,又有東燕縣人班映祖,送來一株上面長有九個麥穗的好莊稼。北齊武帝河清三年(564),皇帝命令民間養(yǎng)驢,催購相當(dāng)急迫。孟業(yè)說:“我既然是百姓的父母官,怎么能坐看百姓的這種急難?應(yīng)該拿出國庫中的錢財,貸給百姓購買。今后有了過錯,我自己承擔(dān)下來。”后來被憲司彈劾。被捕那天,郡中百姓都哭著跟隨他,不斷地慰問。送孟業(yè)出關(guān)的,有幾百人,到黎陽郡西邊,才得以辭別,拉手痛哭,悲慘之景感動了行路的人。到朝廷訴冤的不只一人,皇上于是下令將他放回。郡中父老百姓,到黃河邊迎接。

      武成結(jié)交戎人,從洛陽回到鄴城,路途經(jīng)過東郡。孟業(yè)備辦牛肉與酒,帶領(lǐng)吏卒百姓在路旁拜謁,自稱道:“糞土之臣孟業(yè),俯伏恩惟圣主親自北行,出征而無戰(zhàn)斗,謹獻薄禮。”就和百姓官吏齊呼萬歲。在前面做向?qū)б氤侵校实鄯浅7Q賞。后來任命為廣平太守,年紀已老,處理政事不如在東郡時。北齊后主武平九年(578),做太中大夫,增封衛(wèi)將軍,不久死去。

      孟業(yè)立志恪守質(zhì)樸本性,不崇尚浮華。給兒子備辦婚事,對方是朝中近親叱羅氏。他兒子蒙受恩蔭,做平原王段孝先相府行參軍,就讓人制作當(dāng)世富家子弟穿戴的綺麗服飾。叱羅家又倚仗這種婚姻關(guān)系,炫耀自夸。孟業(yè)知道而沒有禁止,平日的聲望大為降低。

      蘇瓊,字珍之,長樂武強人,父親蘇備,在魏做官,官至衛(wèi)尉少卿。

      蘇瓊幼年時跟隨父親在邊境,曾經(jīng)拜見東荊州刺史曹芝,曹芝開玩笑地問他說“:你想做官不?”蘇瓊回答說“:設(shè)立官職選人充任。并不是要人去找官做。”曹芝對他的回答感到驚異,便安排他做了自己府中的長流參軍。北齊文襄帝以儀同的名號建府設(shè)置屬官,召蘇瓊為刑獄參軍,并經(jīng)常鼓勵慰勞他。并州曾經(jīng)有強盜出沒,長流參軍張龍追查此事。被懷疑為強盜的人經(jīng)過拷問已經(jīng)招認,丟失財物人家也都認定這些強盜,只是沒有找到搶劫的贓物。文襄帝把這個案子交給蘇瓊,要求他徹底審查,于是另外追查元景融等十多個人,同時也得到了贓物和證據(jù),文襄帝大笑,對先前那些被胡亂牽連為強盜的人說“:你們這些人如果沒有遇到我的好參軍,差一點被冤枉而死。”

      后來被任命為南清河太守,該郡盜賊很多,等到蘇瓊上任,犯法偷盜的事再也沒有發(fā)生過。有時外郡的奸詐不法之徒,擅自從南清河郡的地界經(jīng)過,沒有不被捉送官府的。零縣人魏雙成,住處與京城地區(qū)的武城交界,丟失一頭牛,懷疑是同村人魏子賓所偷,便把他押送到郡上。但蘇瓊經(jīng)過仔細審問,知道魏子賓不是偷牛賊,便把他放了。魏雙成說:“府君您把賊放跑,老百姓的牛去哪兒找呢?”蘇瓊沒有理睬他的話,暗中派人下去查訪,找到了偷牛的人。從此以后,百姓放牧牲畜都不加收檢,說:“只管交給蘇府君。”鄰郡的富豪將財物存放在南清河郡以躲避盜賊。冀州繹幕縣人成氏很富有,被盜賊追得很緊,就對他們說“:我的財物已經(jīng)寄放在蘇公處了。”盜賊便離去了。平原郡有一個會法術(shù)的賊劉黑茍,招納黨徒,勾結(jié)海外。蘇瓊治下的百姓,和劉黑茍村子連靠村子而住,都沒有牽連進去。鄰郡的人因此佩服他的德行政績。南清河郡以前做過賊的一百多個人,都充為蘇瓊的耳目,民間好事壞事,甚至連官吏們喝百姓一杯酒,蘇瓊無不立刻知道。

      蘇瓊生性清廉謹慎,從不拆看找他辦私事的信。道士道研做濟州沙門統(tǒng),財產(chǎn)極多。在郡中放了不少債。以前常請郡縣官吏幫他催債。等到他來求見時,蘇瓊已知他的意圖,見面就談?wù)摲鸱ā5姥须m然為催債多次前來,都沒法說出口。他的弟子問其中的原因,道研說“:每次見到蘇府君,他就直接把我?guī)У角嘣浦校挠锌赡苷務(wù)摰厣纤资拢俊睅熗交丶液螅惴贌藗?ぶ腥粟w潁,官至樂陵太守,八十多歲辭官歸家。五月間,他摘了兩只剛產(chǎn)的瓜,親自送給蘇瓊。趙潁仗著自己年紀大,竭力請求蘇瓊收留,蘇瓊于是把瓜留下。他把瓜放到大堂的梁上,竟不切開。人們聽說蘇瓊接受了趙潁饋贈的瓜,也想進貢新摘的瓜果,來到門前,打聽到趙潁送的瓜仍放在那兒,便相視離去。有個名叫乙普明的百姓,兄弟倆爭奪土地,多年沒有裁決。都各自尋找證人,竟有一百多個。蘇瓊把普明兄弟叫來,告訴眾人說:“天下難以得到的是兄弟,容易得到的是土地。如果讓你們得到了土地而失去了兄弟情誼,怎么樣呢?”說著便掉下了眼淚,那些證人也無不哭泣,乙普明兄弟磕頭請求讓他們出去再想一想,兩個人已經(jīng)分開十年,現(xiàn)在又住在一起。

      每年春季,蘇瓊召集大儒生衛(wèi)覬隆、田元鳳等在郡學(xué)堂講學(xué),郡吏們處理公務(wù)后的閑暇時間,蘇瓊都讓他們來讀書。當(dāng)時人們把官署稱為學(xué)生宿舍。禁止不合禮法的祭祀。婚禮喪葬,也都要節(jié)省節(jié)約,遵守禮儀。另外養(yǎng)蠶的月份預(yù)先公布綿絹的長度式樣,徭役賦稅的先后次序也都明確規(guī)定。每當(dāng)征派徭役時,蘇瓊總是先把事情辦好,郡縣官吏一般沒有因延誤而受到輕度處罰。當(dāng)時其他州郡無不派人到南清河郡,詢問處理政事的方法。

      文宣帝天保年間,南清河郡內(nèi)發(fā)大水,百姓受災(zāi),缺糧少食的有千余家。蘇瓊把郡內(nèi)有糧食的人家都召集來,親自向他們貸糧,全都分給那些挨餓的人。州府按戶征收租稅,并且想追究貸糧的事,郡主簿對蘇瓊說:“雖然是可憐那些饑餓的百姓,恐怕還要連累府君。”蘇瓊說“:一人獲罪,而能救活千家,還有什么值得怨恨的呢?”于是給朝廷上表陳述情況,使征稅查問得以免除,受災(zāi)人家也能平安生活。這些人撫愛兒女時都說“:是府君使你們活了下來。”蘇瓊在南清河郡六年,百姓都歸向他,所以沒有一個人向州申訴案情。前后四次上表報告政績,蘇瓊都名列最上等。后來因居喪離職,老朋友送來的財物,他一點也不接收。

      不久蘇瓊又出任司直、廷尉正,朝中官員都感嘆對他不公平。尚書辛述說:“蘇瓊為人正直,名實相符,不必憂慮他不能升遷。”當(dāng)初,蘇瓊?cè)文锨搴涌ぬ貢r,裴獻伯做濟州刺史,裴獻伯為政嚴厲,擅用刑法,蘇瓊則施行恩惠以養(yǎng)育百姓。房延..出任樂陵郡太守時,從濟州經(jīng)過。裴獻伯向他詢問自己的外界聲譽,房延..說:“只聽說太守善良而刺史殘暴。”裴獻伯說“:受到人們稱頌的并非很公正。”房延..回答說:“這樣說來,黃霸、龔遂這樣的清官倒成了你眼中的罪人了。”后來朝廷下令,讓各州推薦清廉而有才干的人。裴獻伯因為先前曾說過那種話,害怕被蘇瓊陷害,而蘇瓊卻替他申訴長期不得提升的委屈,談?wù)撨@件事的人都推崇蘇瓊為人公正。畢義云任御史中丞,以兇猛殘暴為己任,法官們都畏懼他,不敢違背他的意圖。蘇瓊推審案子務(wù)必保證符合實情,得到昭雪的人很多。大理寺各衙門處審理的案子要經(jīng)尚書省復(fù)查,就是從蘇瓊開始實行的。升任尚書三公郎中。趙州與清河、南中等地有人多次報告將有謀反事情發(fā)生,前后都交給蘇瓊追查,很多人事被平反昭雪。尚書崔昂對蘇瓊說“:你如果想建立功名,應(yīng)當(dāng)再想想其他法子。你還多次為謀反作亂的人洗雪罪名,怎么把自己的生命看得那么不值錢?”蘇瓊嚴肅地說“:我所昭雪的都是被冤枉的人,并沒放過謀反作亂的人。”崔昂很羞愧。京師里的人稱頌他說“:判案無疑蘇珍之。”

      皇建年間,封賜爵位安定縣男,徐州行臺左丞,代理徐州刺史的職務(wù)。徐州城中五級寺突然被盜走一百座銅像。官署追查結(jié)果,在五級寺四周防守住宿以及有跡象而受到懷疑的人,被逮捕的有數(shù)十人。蘇瓊把他們?nèi)坚尫牛略荷吮г固K瓊不替他們追查盜賊。蘇瓊送僧回去,告訴他們說:“只管暫時回去,得到銅像后自會送還。”之后十天,蘇瓊將盜賊姓名與贓物存放處寫出來,派人直接去搜捕,全部得到真實憑據(jù)。盜賊們從實招供,僧人百姓都驚嘆敬服。先前曾規(guī)定,淮河兩岸商販不得擅自過河交易,淮南收成不好。蘇瓊上書請求允準淮南人到淮北買糧。后來淮北人又受饑荒,他又奏請讓淮北人到淮南買糧,于是淮河兩岸商貿(mào)往來,互相都得到好處,水陸物產(chǎn)竟運到黃河以北。

      后來蘇瓊?cè)未罄砬鋾r北齊滅亡,在北周做官。任博陵太守。隋開皇初年死去。

      樊叔略,是陳留人。父親樊觀,在魏朝做官時,任南兗州刺史,河陽侯,被高氏所殺。樊叔略被處以腐刑,在殿省供役使。身高九尺,很有志氣。頗遭嫉妒。內(nèi)心不安,于是逃到函谷關(guān)西。周文帝器重他,安置在自己身邊,授職都督,蔭襲爵位為侯。大冢宰宇文護執(zhí)掌政權(quán)時,召用他為中尉,逐漸受到信任,兼管宮內(nèi)事情,任職開府儀同三司。宇文護被殺后。齊王憲召用他為園苑監(jiān)。多次進獻用兵謀略,憲很驚異他的才能。跟隨武帝平定齊朝。因功封職為上開府,清河縣公,任汴州刺史,當(dāng)時被稱為決事明斷。宣帝建造東都,以叔略常有奇妙構(gòu)想,授他為營構(gòu)監(jiān)。宮室規(guī)模標準,都是他制定的。

      尉遲迥叛亂時,樊叔略鎮(zhèn)守大梁,因軍功授為大將軍,又做汴州刺史。隋文帝受禪即位后,升任上大將軍,晉封爵位為安定郡公。在汴州數(shù)年間,很有聲名稱譽。調(diào)為相州刺史,政績在當(dāng)時為第一。皇帝發(fā)下璽書嘉獎,賜予粟帛,布告天下官民。老百姓因此說到:“智慧無窮,清鄉(xiāng)公;上下公正,樊安定。”征授司農(nóng)卿,吏卒無不流淚傷別,商議立碑歌頌他的功德。

      自從做了司農(nóng),凡屬種植的東西,樊叔略都另有條律規(guī)定,都出人意表。朝廷有疑難不通的問題,公卿大臣不能裁決的,樊叔略就根據(jù)道理評判是非曲直。雖然沒有學(xué)問,可以有所依據(jù),但是以心意為師,獨出己見,與理暗合,很得皇上親寵信任。高赹、楊素對他以禮相待。樊叔略雖然是司農(nóng),也常常參管九卿事務(wù)。性情喜愛奢侈,每當(dāng)飲宴,一定肴饌豐盛,水陸所產(chǎn)很齊全。隋文帝開皇十四年(594),隨皇帝祭祠泰山,到洛陽,皇帝讓他審查囚犯罪狀。準備奏呈,早晨到監(jiān)獄門口,在馬上突然死去,皇上哀傷感嘆很久,追封亳州刺史,謚號襄。


      亚洲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精品自在在线观看| 33333在线亚洲| 亚洲精品高清国产一久久| 亚洲精品tv久久久久久久久| 无码国产亚洲日韩国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伊人久久综合影院| 在线观看亚洲视频|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网址 | 亚洲成a人片7777| 综合自拍亚洲综合图不卡区|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 亚洲精品~无码抽插| 亚洲男同帅GAY片在线观看| 亚洲真人无码永久在线| 色噜噜AV亚洲色一区二区| 亚洲综合熟女久久久30p| 中文字幕精品亚洲无线码一区应用| 亚洲午夜爱爱香蕉片|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精品|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亚洲国产第一页 | 亚洲国产精品lv| 亚洲一区精品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国产手机| 亚洲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影院| 亚洲一区无码中文字幕乱码| 国产91在线|亚洲| 亚洲精品精华液一区二区 | 中文字幕不卡亚洲| 国产精品亚洲片在线观看不卡| 久久亚洲综合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成av人影院| 亚洲图片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人成下载| 中文字幕乱码亚洲精品一区| 亚洲精品精华液一区二区 | 亚洲综合日韩中文字幕v在线| 亚洲第一成年人网站| 亚洲va久久久久| 国产成人va亚洲电影|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人人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