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居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èr zhě bì jū qí yī二者必居其一 | 居:占。只能在兩者中選擇其中的一種。 | 戰(zhàn)國 鄒 孟軻《孟子 公孫丑下》:“前日之不受是,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則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居一于此矣。” |
gāo jū shēn gǒng高居深拱 | 謂高居帝位,垂拱而治。 | 《新唐書·張玄素傳》:“若上賢右能,使百司善職,則高居深拱,疇敢犯之?” |
sòng wǎng shì jū送往視居 | 見“送往事居”。 | 晉·葛洪《抱樸子·臣節(jié)》:“送往視居,則竭忠貞而不回。” |
jū zhī bù yí居之不疑 | 對自己所處的地位,毫不懷疑。 | 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五十五回:“且說秦鳳梧跟了張露竹洋行里那班人,天天鬧在一起,吃喝頑笑,大家知道他是個有錢的財主,恭維他觀察長,觀察短,秦鳳梧也居之不疑。” |
dùn shì yōu jū遁世幽居 | 見“遁世隱居”。 | 北齊·劉晝《新論·遇不遇》:“齊之華士,棲志丘壑,而太公誅之之;魏之干木,遁世幽居,而文侯敬之。” |
záo xué wéi jū鑿穴為居 | 鑿:打孔,挖洞。開鑿山洞用作居住的地方。比喻隱士生活。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臺佟傳》:“佟隱于武安山,鑿穴為居,采藥自業(yè)。” |
jiǔ shì tóng jū九世同居 | 九世:九代。九代人居住在一起不分家。 | 《新唐書·孝友傳序》:“張公藝九世同居,北齊東安王樂、隋大使梁子恭躬慰撫,表其門。” |
xué jū yě chǔ穴居野處 | 居住在山洞里;生活在原野上。形容人類遠古時期原始的生活狀態(tài)。穴:山洞;處:居住。 | 《周易 系辭下》:“上古穴居而野處,后世圣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 |
wù jū xià liú惡居下流 | 惡:討厭,憎恨;下流:即下游,引伸為卑下的地位。憎恨處于下游。原指君子不愿居于卑下的地位。現(xiàn)也指不甘居下游。 | 《論語·子張》:“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 |
dù jū qí chǔ蠹居棊處 | 蠹居:像蛀蟲一樣,深居在蛀壞的器物里。棊:同“棋”。像蛀蟲一樣深居,像棋子一樣密布。形容壞人隱蔽很深,散布在各個要害地方。 | |
yàn què zhī jū燕雀之居 | 比喻簡陋的廬舍。 | 明·陳汝元《金蓮記·焚券》:“蒙還燕雀之居,當盡犬鷹之力。茲且相別,后或再逢。” |
cí zūn jū bēi辭尊居卑 | 辭:推卻。不受尊位,甘居卑下。 | 先秦 孟軻《孟子 萬章下》:“為貧者辭尊居卑,辭富居貧。” |
zhōng lǎo yǐn jū終老隱居 | 終老:直到老死,一輩子。指隱居直到老死。 | 《宋史·劉爚傳》:“爚從熹武夷山講道讀書,怡然自適,筑云莊山房,為終老恤居之計。” |
dàng xī lí jū蕩析離居 | 蕩析:離散。家人離散,沒有定居。 | 《尚書 盤庚下》:“今我民用蕩析離居,罔有定極。” |
jiū jū què cháo鳩居鵲巢 | 《詩·召南·鵲巢》:“維鵲有巢,維鳩居之。”毛傳:“鸤鳩不自為巢,居鵲之成巢。”后用“鳩居鵲巢”比喻強占他人的居處或措置不當等。 | 《詩·召南·鵲巢》:“維鵲有巢,維鳩居之。”毛傳:“鳲鳩不自為巢,居鵲之成巢。” |
jū bù chóng xí居不重席 | 居:坐;臥;席:席墊用品。坐臥不用兩重席墊;指生活儉樸節(jié)約。 | 左丘明《左傳 哀公元年》:“昔闔廬食二味,居不重席,室不崇壇。” |
jù zú ér jū聚族而居 | 聚:聚集;族:家族。同族人聚集一起居住。 | 魯迅《故鄉(xiāng)》:“我們多年聚族而居的老屋,已經公同賣給別姓了。” |
jū yí qì,yǎng yí tǐ居移氣,養(yǎng)移體 | 指地位和環(huán)境可以改變人的氣質,奉養(yǎng)可以改變人的體質。 | 先秦 孟軻《孟子 盡心上》:“居移氣,養(yǎng)移體,大哉居乎!夫非盡人之子與?” |
qióng dà shī jū窮大失居 | 形容多而不適用。 | 《周易 序卦》:“窮大者必失其居。”高亨注:“極大者則驕奢淫暴,必覆敗而失其所。” |
chǔ zūn jū xiǎn處尊居顯 | 顯:顯要,顯赫。指有聲望有地位。形容職位高,權勢大。 | 東漢·王充《論衡·逢遇》:“處尊居顯,未必賢,遇也。” |
yán jū xué chǔ巖居穴處 | 指隱居深山洞穴之中。 | 語出《韓非子 詭使》:“而士有二心私學,巖居穴處,托伏深慮,大者非世,細者惑下。” |
bié cái yì jū別財異居 | 指各蓄家產,另立門戶。 | 《宋史 太祖紀二》:“癸亥,詔:荊蜀民祖父母、父母在者,子孫不得別財異居。” |
hòu lái jū shàng后來居上 | 居;處在。后來的人坐在了上面的位子。指后起的勝過先前的;后輩勝過前輩。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汲鄭列傳》:“陛下用群臣如積薪耳,后來者居上。” |
cháo jū xué chǔ巢居穴處 | 棲身于樹上或巖洞里。指人類未有房屋前的生活狀況。 | 北魏 盧元明《劇鼠賦》:“跖實排虛,巢居穴處,惟飲噬于山澤。” |
jū xīn mò cè居心莫測 | 居心:存心;莫:不;測:推測。指存心險惡,不可推測。 | 鄭振鐸《桂公塘》:“幾個色目人乘機進讒,說是中國人居心莫測,該好好地防備著。” |
cí fù jū pín辭富居貧 | 辭:推辭,推卻。原指拒絕厚祿,只受薄俸。現(xiàn)形容拋棄優(yōu)厚待遇,甘于清貧的生活。 | 《孟子·萬章下》:“仕非為貧也,而有時乎為貧;娶妻非為養(yǎng)也,而有時乎為養(yǎng)。為貧者,辭尊居卑,辭富居貧。辭尊居卑,辭富居貧,惡乎宜乎?抱關擊柝。” |
gōu zhǎo jū yá勾爪居牙 | 勾:同“鉤”,懸掛器物的用具;居:同“鋸”,切割材料的刀具。鉤子般的爪牙,鋸子般的牙齒。形容爪牙的銳利。 | 西漢·劉安《淮南子·本經訓》:“鳳凰不下勾爪、居牙、戴角、出距之獸于是鷙矣。” |
chún jū kòu shí鶉居鷇食 | 鷇:待母哺食的幼鳥,它不挑揀食物。如鵪鶉一樣居無定所,象幼雛一樣饑不擇食。比喻生活儉樸,不求享受。 | 《莊子·天地》:“夫圣人鶉居而鷇食,鳥行而無彰。” |
gān jū xià liú甘居下流 | 甘:情愿,樂意;居:處于;下流:下游,比喻落后。甘心落到別人后面。 | 李劼人《暴風雨前》第二部分:“聽說快要升哨官了,兒子又在進學堂,如何能不要面子,甘居下流呢?” |
gōng chén zì jū功臣自居 | 居:當,任。做了一些成就就以有功之臣而自任。 | 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報告》:“因為勝利,黨內的驕傲情緒,以功臣自居的情緒停頓起來不求進步的情緒,……,可能生長。” |
tài rán jū zhī泰然居之 | 泰然:毫不在意很放心的樣子。形容處理事情不慌不忙、沉著鎮(zhèn)定或對待事情毫不在意。 | 宋·陳亮《王珪確論如何》:“太宗方奮然有運天下豪杰之心,使新進疊用事,而玄齡泰然居之,不以進退自嫌。” |
yān huǒ lín jū煙火鄰居 | 貼鄰;近鄰。 | |
zé lín ér jū擇鄰而居 | 挑選鄰居好的地方居住。 | 唐·白居易《欲與元八卜鄰先有是贈》詩:“每因暫出猶思伴,豈得安居不擇鄰。” |
dù jū qí chǔ蠹居棋處 | 比喻壞人深入社會,散布各處。 | 唐 韓愈《潮州刺史謝上表》:“孽臣奸隸,蠹居棋處,搖毒自防,外順內悖。” |
jū zhū bù xī居諸不息 | 居諸:語助詞,借指光陰;息:停止,休息。時光不斷地推移。形容時光流逝 | 南朝·梁·蕭綱《善覺寺碑銘》:“居諸不息,寒暑推移。” |
zhāi jū shū shí齋居蔬食 | 齋居:家居,閑居;蔬食:粗食,素食。閑居在家,粗茶淡飯。形容生活儉樸。 | 《元史·劉秉忠傳》:“雖位極人臣,而齋居蔬食,終日淡然,不異平昔。” |
ān jū lè yè安居樂業(yè) | 安:安定;樂:喜愛;愉快;業(yè):職業(yè)。安定地住在一地;愉快地從事自己的職業(yè);形容社會治理得好;生活、生產、思想狀況安于正常。 | 東漢 班固《漢書 貨殖傳序》:“各安其居而樂其業(yè),甘其食而美其服。” |
piàn yán jū yào片言居要 | 片言:簡短的幾句話。簡短的幾句話就能概括出要點。 | 晉·陸機《文賦》:“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
jū bù chóng yīn居不重茵 | 坐臥處不鋪兩重墊子。比喻生活非常的節(jié)儉。同“居不重席”。 | 晉 陳元達《諫起儀樓》:“故身衣大布,居不重茵。” |
jū rén yóu yì居仁由義 | 內心存仁,行事循義。 | 戰(zhàn)國·鄒·孟軻《孟子·盡心》:“居仁由義,大人之事備矣。” |
lí qún suǒ jū離群索居 | 索:單獨;居:起居;生活。離開同伴而孤獨地生活。 | 西漢 戴圣《禮記 檀弓上》:“吾離群而索居,亦已久矣。” |
gōng chéng bù jū功成不居 | 居:承當,占有。原意是任其自然存在,不去占為己有。后形容立了功而不把功勞歸于自己。 | 先秦 李耳《老子》:“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
jū xīn bù jìng居心不凈 | 居心:存心;凈:干凈。存心不善。指存心不純凈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卿居心不凈,乃復強欲滓穢太清邪?” |
jū zhóu chǔ zhōng居軸處中 | 謂身居重要職位。 | 《獻帝春秋》:“公居軸處中,入則享于上席,出則為眾目所屬。” |
yán jū gǔ yǐn巖居谷飲 | 在山洞里居住,喝山谷里的水。指隱居生活。 | 西漢·劉安《淮南子·人間訓》:“單豹倍世離俗,巖居谷飲,不衣絲麻,不食五谷。” |
yě jū xué chǔ野居穴處 | 穴:山洞;處:居住。居住在洞里生活在荒野。 | 漢·陸賈《新語·道基》:“天下人民,野居穴處,未有家室。” |
jū tíng zhǔ rén居停主人 | 居停:寄居之處。寄居之處的主人。指房東。 | 《宋史·丁謂傳》:“帝意欲謫(寇)準江淮間,謂退,除道州司馬。同列不敢言,獨王曾以帝語質之。謂顧曰:‘居停主人勿復言。’蓋指曾以第舍假準也。” |
suì yuè bù jú歲月不居 | 居:停留。指時光流逝。 | 漢 孔融《論盛孝章書》:“歲月不居,時節(jié)如流,五十之年,忽焉已至。” |
gōng chéng fú jū功成弗居 | 見“功成不居”。 | 明·李贄《史綱評要·周紀·赧王》:“功成弗居,賢將所難。” |
yǐn shí qǐ jū飲食起居 | 指人的日常生活。 | 宋·歐陽修《祭杜祁公文》:“公為輔弼,飲食起居,如陋巷之士。” |
chǐ jū wáng hòu恥居王后 | 指在文名上恥于處在不及己者之后。 | 《新唐書 文藝傳上 王勃》:“勃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皆以文章齊名,天下稱‘王、楊、盧、駱’,號‘四杰’。炯嘗曰:‘吾愧在盧前,恥居王后。’ |
jū lì sī yì居利思義 | 指臨財不茍得。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昭公二十八年》:“居利思義,在約思純,有守心而無淫行。” |
yán jū chuān guān巖居川觀 | 居于巖穴而觀賞川流。形容隱居生活悠閑自適,超然世外。 | 《史記 范雎蔡澤列傳》:“君何不以此時歸相印,讓賢者而授之,退而巖居川觀。” |
sòng wǎng shì jū送往事居 | 往:死者;居:生者。禮葬死者,奉養(yǎng)生者。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僖公九年》:“送往事居,耦俱無猜,貞也。” |
jū guān shǒu fǎ居官守法 | 舊指做官要遵守法律法規(guī)。 | 《史記·商君列傳》:“常人安于故俗,學者溺于所聞,以此兩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與論于法之外也。” |
qǐ jū wú shí起居無時 | 起居:作息,日常生活。形容日常生活沒有規(guī)律。 | 唐 韓愈《送李愿歸盤谷序》:“起居無時,惟適之安。” |
qún jū xué chǔ群居穴處 | 原始人類聚群而居,住于山洞之中。比喻粗野無知,見聞淺陋。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隗囂傳》:“王之將吏,群居穴處之徒,人人抵掌,欲為不善之計。” |
jū ān zī shēn居安資深 | 形容安心學習,造詣很深。 | 先秦 孟軻《孟子 離婁下》:“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
jū jìng qióng lǐ居敬窮理 | 敬:戒慎,敬肅;窮理:窮究事物的道理。自處要謹慎嚴肅,辦事學習要窮究事物的道理。 | 春秋·魯·孔丘《論語·雍也》:“居敬而行簡。以臨其民,不亦可乎?”《周易·說卦》:“和順于道德而理于義,窮理盡性以至于命。” |
jū xīn pǒ cè居心叵測 | 叵:不可;測:推測;料想;居心:存心;指懷著某種念頭。存心險惡;估摸不透。 | 清 林則徐《使粵奏稿》:“且其居心叵測,反覆靡常。” |
juàn xí ér jū卷席而居 | 極言生活之不安定,隨時準備逃難。 | 唐·沈亞之《萬勝崗新城錄》:“冬,縱兵臨壽春,屠馬塘,走其守令狐通,焚霍丘,淮南郡邑大駭,民人卷席而居。” |
lè yè ān jū樂業(yè)安居 | 愉快地從事自己的職業(yè),過著安定的生活。形容生活、生產、思想狀況安定正常。 | 元·無名氏《延安府》第一折:“見如今四海無虞,八方黎庶皆豐富,樂業(yè)安居。” |
jū xīn bù liáng居心不良 | 居心:存心;良:善。存心不善。指內心存在著惡意或陰謀。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言語》:“卿居心不凈,乃復強欲滓穢太清耶。” |
ǒu jū wú cāi耦居無猜 | 耦:通“偶”。住在一起,關系融洽,沒有猜忌。 | 清 袁枚《小倉山房尺牘》第46首:“得與云、山、書、史,耦居無猜,不可謂非人生之幸。” |
jū dà bù yì居大不易 | 本為唐代詩人顧況以白居易的名字開玩笑。后比喻居住在大城市,生活不容易維持。 | 唐 張固《幽閑鼓吹》:“白尚書應舉,初至京,以詩謁著作顧況,顧睹姓名,熟視白公曰:\'米價方貴,居亦弗易。\'” |
yǐn jū qiú zhì隱居求志 | 隱居不仕,以實現(xiàn)自己的志愿。 | 先秦 孔子《論語 季氏》:“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 |
jū gāo lín xià居高臨下 | 居:處在;臨:面對。處于高處;俯視下方。形容處于有利的地勢、地位。也比喻高高在上。 | 北齊 魏收《魏書 財安王》:“繳山立柵,分為數處,居高臨下,隔水為營。” |
qí huò kě jū奇貨可居 | 奇貨:珍奇的貨物;居:囤積。囤積珍奇的貨物;以備高價售出。比喻憑借技藝或某種事物以獲取功名財利及其它好處。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呂不韋列傳》:“車乘進用不饒,居處困,不得意,呂不韋賈邯鄲,見而憐之,曰:‘此奇貨可居。’” |
jū zhòng yù qīng居重馭輕 | 指人主掌握兵權以制政權。 | 宋·俞文豹《吹劍錄外集》:“故自三代、秦、漢迄我朝,皆以兵得天下,人主皆親歷行陣,習知武事,知居重馭輕之勢。” |
jū gōng zì mǎn居功自滿 | 居功:自恃有功;滿:滿足。自以為有功勞而驕傲自大。 |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15章:“象郝?lián)u旗這樣的人,平時居功自滿,遇到艱難的時候又不肯同心協(xié)力,常發(fā)怨言。” |
jiǔ jū rén xià久居人下 | 現(xiàn)指處境或職務長期處于他人之下。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一回:“隱士聽了,大叫:“妙極!弟每時謂兄必必非久居人下者,……。” |
chǐ jū rén xià恥居人下 | 以地位在人之下為恥,形容胸懷大志。 | 宋 陳亮《謝曾察院啟》:“伏念某本無他長,恥居人下。常想英豪之行事,墮乃塵凡。” |
lái zhě jū shàng來者居上 | 后來居上。原指資格淺的新進反居資格老的舊臣之上。語出《史記·汲鄭列傳》:“陛下用群臣如積薪耳,后來者居上。”后亦用以稱贊后起之秀超過前輩。 | 語出《史記·汲鄭列傳》:“陛下用群臣如積薪耳,后來者居上。” |
ān tǔ zhòng jū安土重居 | 猶安土重遷。指留戀故鄉(xiāng),不愿輕易遷居異地。 | 《后漢書 楊終傳》:“傳曰:‘安土重居,謂之眾庶。’” |
shì jū qí fǎn適居其反 | 見“適得其反”。 | 李大釗《唯物史觀在現(xiàn)代史學上的價值》:“這都是大錯特錯,唯物史觀及于人生的影響乃適居其反。” |
tuī zào jū shī推燥居濕 | 把干的地方讓給幼兒,自己睡在濕的地方。形容撫育孩子的辛勞。 | 《孝經援神契》:“母之于子也,鞠養(yǎng)殷勤,推燥居濕,絕少分甘。” |
zhěn shàn ér jū枕善而居 | 謂守善不移。 | 北齊·劉晝《新論·慎獨》:“故蘧璦不以昏行變節(jié),顏回不以夜浴改容……斯皆慎乎隱微,枕善而居,不以視之不見而移其心,聽之不聞而變其情也。” |
bié jí yì jū別籍異居 | 指另立門戶,彼此分居。 | 范文瀾蔡美彪等《中國通史》第三編第二章第四節(jié):“法律禁止兄弟在父母生存時別籍異居……朝廷寧愿放免丁役,不許無故析戶分居。” |
què cháo jiū jū鵲巢鳩居 | 《詩·召南·鵲巢》:“維鵲有巢,維鳩居之。”朱熹集傳:“鵲善為巢,其巢最為完固。鳩性拙不能為巢,或有居鵲之成巢者。”本喻女子出嫁,住在夫家。后以“鵲巢鳩居”比喻強占別人的房屋、土地、妻室等。 | 《詩·召南·鵲巢》:“維鵲有巢,維鳩居之。”朱熹集傳:“鵲善為巢,其巢最為完固。鳩性拙不能為巢,或有居鵲之成巢者。” |
fú jū yàn jù鳧居雁聚 | 謂群聚一處。 | 宋·王安石《上五事書》:“然而天下之人,鳧居雁聚,散而之四方而無禁也者,數千百年矣。” |
qún jū hé yī群居和一 | 和一:和諧一致。在一起相處得非常和諧一致。 | 戰(zhàn)國·趙·荀況《荀子·策辱》:“皆使人載其事而各得其宜,然后使愨祿多少厚薄之稱,是夫群居和一之道也。” |
rì jū yuè zhū日居月諸 | 居:音“積”,語助詞,同“乎”;諸:語助詞。指光陰的流逝。 | 《詩·邶風·柏舟》:“日居月諸,胡迭而微。”晉·陶潛《命子》詩:“日居月諸,漸免子孩。” |
jū bì zé lín居必擇鄰 | 居:住;擇:選擇。住家必須選擇好鄰居。 | 春秋·齊·晏嬰《晏子春秋·雜上》:“君子居必擇鄰,游必就士。” |
biàn dòng bù jū變動不居 | 指事物不斷變化,沒有固定的形態(tài)。 | 《易系辭下》:“《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孔穎達疏:“言陰陽六爻更互變動,不恒居一體也。” |
jū gōng zì ào居功自傲 | 居功:自恃有功。自以為有功勞而驕傲自大。 | 李六如《六十年的變遷》第十章:“然而毛潤之不但毫無居功自傲的表情,而且異常謙遜地說:‘這算什么功。” |
hòu lái zhě jū shàng后來者居上 | 后來的超過先前的。 | 《史記 汲鄭列傳》:“陛下用群臣,如積薪耳,后來者居上。” |
dùn shì yǐn jū遁世隱居 | 避世而深居不仕。 | 漢·焦贛《易林·革之旅》:“遁世隱居,竟不逢時。” |
xián jū wú liáo閑居無聊 | 閑居:獨居。單獨生活,無所事事。形容寂寞孤單。 | 清·孔尚任《桃花扇·偵戲》:“昨聞侯生閑居無聊,欲尋一秦淮佳麗,小弟已替他物色一人,名喚香君。” |
chún jū yàn yǐn鶉居鷇飲 | 同“鶉居鷇食”。 | 《隋書·薛道衡傳》:“鶉居鷇飲,不殊于羽族。” |
dà míng nán jū大名難居 |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句踐以霸,而范蠡稱上將軍。還反國,范蠡以為大名之下,難以久居……乃裝其輕寶珠玉,自與其私徒屬乘舟浮海以行。”后稱盛名之下不易自處為“大名難居”。 |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句踐以霸,而范蠡稱上將軍。還反國,范蠡以為大名之下,難以久居……乃裝其輕寶珠玉,自與其私徒屬乘舟浮海以行。” |
shī jū yú qì尸居余氣 | 余氣:最后一口氣。象尸體一樣但還有一口氣,指人將要死亡。也比喻人暮氣沉沉,無所作為。 | 《晉書 宣帝紀》:“司馬公尸居余氣,形神已離,不足慮矣。” |
jiē fāng lín jū街坊鄰居 | 街坊:鄰居。指鄰居人家。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24回:“自古道:好事不出門,惡事傳千里。不到半月之間,街坊鄰居,都知得了,只瞞著武大一個不知。” |
rì yuè bù jū日月不居 | 形容時光流逝。 | 《北史·隋紀·煬帝》:“日月不居,倏經三紀。” |
fēn bié bù jū分別部居 | 分別:分辨,區(qū)分;部居:按部歸類。分類排列。 | 漢·史游《急就篇》卷一:“羅列諸物名姓字,分別部居不雜廁。” |
jū xīn hé zài居心何在 | 居心:存心,用意。到底有什么用意。 | 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上的講話》:“而且散布到南方各省,到處這么散布,居心何在?” |
jū ān lǜ wēi居安慮危 | 同“居安思危”。 | 《宋書·文五王傳》:“龍舟所幸,理必利涉,然居安慮危,不可不懼。” |
tún jī jū qí屯積居奇 | 謂把奇貨儲存起來,待機高價出售。 | 鄧子恢《閩西暴動與紅十二軍》:“通過重租、高利貸、苛捐雜稅、屯積居奇,賤買貴賣和充斥市場的洋貨,吸吮著閩西人民的鮮血。” |
jū qióng shǒu yuē居窮守約 | 居窮:處于窮困的境地;守約:簡樸。指過著窮困簡樸的生活。 | 戰(zhàn)國·鄒·孟軻《孟子·萬章》:“為貧者,辭尊居卑,辭富居貧。”晉·潘岳《楊仲武諫》:“雖舅氏隆盛,而孤貧守約。” |
jū ān sī wēi居安思危 | 居:處在。處于安全的環(huán)境;要想到可能出現(xiàn)的危難。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襄公十一年》:“《書》曰:‘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 |
cháng ān jū dà bù yì長安居大不易 | 本為唐代詩人顧況以白居易的名字開玩笑。后比喻居住在大城市,生活不容易維持。 | 唐·張固《幽閑鼓吹》:“白尚書應舉,初至京,以詩謁著作顧況,顧睹姓名,熟視白公曰:‘米價方貴,居亦弗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