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guān)系,只列出前 85 個接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yī jiē rú jiù一接如舊 | 猶言一見如故。 | 宋·范仲淹《天章閣待制王公墓志銘》:“余走塵土時,公一接如舊,以道義淡交者有年矣。” |
yè yǐ jiē rì夜以接日 | 以:用;接:接續(xù)。晚上連著白天。形容勤奮工作或?qū)W習。 | 《晏子春秋·內(nèi)篇諫》:“今齊國丈夫耕,女子織,夜以接日,不足以奉上。” |
jiē mèi chéng wéi接袂成帷 | 袂:衣服袖子。帷:帷帳,帷幕。衣袖連接起來,可以形成帷幕。形容人口眾多,城市繁華。 | 西漢·劉向《戰(zhàn)國策·齊策》:“臨淄之途,車轂擊,人肩摩,連衽成帷,舉袂成幕,揮汗成雨。” |
lián sān jiē èr連三接二 | 猶言接連不斷。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九十六回:“王夫人不免暗里落淚,悲女哭弟,又為寶玉耽憂.如此連三接二,都是不隨意的事,那里擱得住?” |
zhòu rì sān jiē晝?nèi)杖?/a> | 一日之間三次接見。形容深受寵愛禮遇。 | 《易·晉》:“康侯用錫馬蕃庶,晝?nèi)杖印!笨追f達疏:“晝?nèi)杖诱撸苑俏┟少n蕃多,又被親寵頻數(shù),一晝之間,三度接見也。” |
bīng lián huò jiē兵連禍接 | 指戰(zhàn)事、災禍連續(xù)不斷。 | 孫中山《誥誡東江叛軍通令》:“數(shù)年以來,閩、粵、湘生民涂炭,曹吳二賊,實為禍首,近復啟釁浙奉,兵連禍接,本大元帥已明令諸將出師北伐。” |
zhǒng wǔ xiāng jiē踵武相接 | 同“踵趾相接”。 | 宋·陳亮《跋焦伯強帖》:“諸公巨人踵武相接,天下毫發(fā)絲粟之才,皆得以牽連成就,況且伯強之卓然能自見者乎!” |
jiē yìng bù xiá接應不暇 | 暇:空閑。指美景繁多,來不及觀賞。后多形容來人或事情太多,應付不過來。 |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85回:“普席又要吃酒,未免令人接應不暇了。” |
mù bù xiá jiē目不暇接 | 暇:閑暇;接:接收。可看的東西太多;眼睛都忙得看不過來了。 | 清 鄭燮《濰縣署中與舍弟墨之二》:“見其揚翬振彩,倏來倏往,目不暇給。” |
jiān mó mèi jiē肩摩袂接 | 人肩相摩,衣袖相接。形容人多擁擠。 | 明·宋濂《贈傳神陳德顏序》:“余自近歲以來,為求文者肩摩袂接而至,一切謝絕已久。” |
jià jiān jiē jì駕肩接跡 | 見“駕肩接武”。 |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道悟禪師》:“學徒依附,駕肩接跡;都人士女,向風而至。” |
zài jiē zài lì再接再歷 | 用以指繼續(xù)努力,堅持不懈。同“再接再礪”。 | |
fēng mǎ bù jiē風馬不接 | 猶言風馬牛不相及。 | 《宋書 隱逸傳 王弘之》:“凡祖離送別,必在有情,下官與殷風馬不接,無緣扈從。” |
zhú lú xiāng jiē舳艫相接 | 舳:船尾;艫:船頭。形容船與船相接,數(shù)量多。 | 《隋書·食貨志》:“帝御龍舟,文武官五品以上給樓船,九品以上給黃篾舫,舳艫相接,二百余里。” |
qiǎo bù kě jiē巧不可接 | 指巧妙得別人無法趕上。 | |
jià jiān jiē wǔ駕肩接武 | 肩挨肩,腳碰腳。形容人多。 | 《舊唐書·尹思貞李杰等傳論》:“有唐之興,綿歷年所,骨鯁清廉之士,懷忠抱義之臣,臺省之間,駕肩接武。” |
xié shǒu jiē wǔ攜手接武 | 攜:牽引;武:腳步。手牽手,跟緊腳步。比喻跟別人亦步亦趨地學。 |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后集·回仙》:“為人若反是,雖攜手接武,終不成道。” |
jì zhǒng jiē wǔ繼踵接武 | 踵:腳后跟;武:足跡。腳后跟接腳后跟,足跡挨足跡。形容人數(shù)眾多而擁擠不堪或接連不斷。 | 明·歸有光《送張子忠之任南昌序》:“士大夫登朝著與其居于鄉(xiāng)者,繼踵接武。” |
jiē zhǒng ér zhì接踵而至 | 踵:腳后跟;接踵:足跟相接。后頭的人腳尖挨上前頭人的腳跟;一個跟著一個來到。形容人特別多;絡(luò)繹不絕。或事情連續(xù)不斷地發(fā)生。也作“繼踵而至”、“接踵而來”。 | 《新編五代史平話 唐史下》:“是日唐主大軍接踵而至。” |
lián méng jiē dòng連甍接棟 | 謂房屋連片。 | 清·王韜《洋涇浜海市說》:“今新街及馬路側(cè),連甍接棟者皆是也。” |
mó jiān jiē gǔ摩肩接轂 | 肩挨著肩,車輪挨著車輪。形容人多擁擠。 | 明 徐弘祖《徐霞客游記 游嵩山日記》:“伊闕摩肩接轂,為楚豫大道。” |
lǐ xián jiē shì禮賢接士 | 禮:表示敬意;接:接納。對有才有德的人以禮相待去結(jié)交或接納。 | 宋·王讜《唐語林·政事》:“三年為蜀帥,惠化大行,不事威儀,禮賢接士。” |
quǎn yá xiāng jiē犬牙相接 | 形容地勢像犬牙一樣參差不齊。 | 唐·陳子昂《為喬補闕論突厥喪》:“甘州之諸屯,犬牙相接。” |
mèi jiē jiān mó袂接肩摩 | 袂:袖子。衣袖相連,肩膀相觸。形容人非常多。 | 明·宋濂《國朝名臣序頌》:“其他智士謀臣,袂接肩摩,殆未可一二數(shù)。” |
jiē bù shàng chá接不上茬 | 接不上別人的話頭說話,指不能繼續(xù)下去。 | |
shuǐ guāng jiē tiān水光接天 | 水的光色與天的光色相連。形容水域遼闊。 | 宋·蘇軾《前赤壁賦》:“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
bǐ jiān jiē jì比肩接跡 | 肩膀相靠,足跡相接。形容人多或接連不斷。 | 明 瞿佑《剪燈新話 修文舍人傳》:“賢者槁項黃馘而死于下,不賢者比肩接跡而顯于世。” |
yí gēn jiē yè移根接葉 | 喻指牽引媒介。 | 明 吳炳《情郵記 選艷》:“小人做官媒呵,移根接葉,種就了多少并頭蓮。” |
xíng zé lián yú,zhǐ zé jiē xí行則連輿,止則接席 | 行:出行;輿:車子;止:休息;席:坐席。出行時車子相連,休息時座位相接。形容兩人關(guān)系密切,形影不離。 | 三國·魏·曹丕《與吳質(zhì)書》:“昔日游處,行則連輿,止則接席,何曾須臾相失。” |
lián sān jiē sì連三接四 | 同“連三接二”。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六十二回:“原來平兒出去,有賴林諸家送了禮來,連三接四,上中下三等家人來拜壽送禮的不少。” |
qīng huáng wèi jiē青黃未接 | 見“青黃不接”。 | 宋·葉適《上寧宗皇帝札子》之二:“城市之民,青黃未接,食于常平者十家而九。” |
yǎng shǒu jiē fēi náo,fǔ shēn sǎn mǎ tí仰手接飛猱,俯身散馬蹄 | 接:迎面射;猱:猿類;馬蹄:一種箭靶的名稱。揚起手射中飛猿,俯下身射破箭靶。形容技藝高超。 | 三國·魏·曹植《白馬篇》:“仰手接飛猱,俯身散馬蹄。狡捷過猿猴,勇剽若豹螭。” |
jiē zhǒng bǐ jiān接踵比肩 | 踵:腳后跟。腳跟相接,肩膀相碰。形容人很多,相繼不斷。 | 唐·韋嗣立《論職官多濫疏》:“而今務進不避僥幸者,接踵比肩,布于文武之列。” |
shàng qì bù jiē xià qì上氣不接下氣 | 形容因為勞累或焦急而氣喘得很厲害。 | 清·無垢道人《八仙全傳》第七回:“一霎時漂流數(shù)百里外,直把一個好義急公的老鼠淹得上氣不接下氣。” |
hòu shǒu bù jiē后手不接 | 指平時不注意留有余地,日后則接應不上,無法繼續(xù)維持。亦作“后手不上”。 |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第67回:“這兩個光棍,他攬的人家債多了,只怕往后后手不接。” |
zài jiē zài lì再接再礪 | 接:交戰(zhàn);礪:磨礪。原謂雞再磨嘴,然后再相斗。后用以指繼續(xù)努力,堅持不懈。 | 唐 韓愈、孟郊《斗雞聯(lián)句》:“一噴一醒然,再接再礪乃。” |
lián yú jiē xí連輿接席 | 行并車,止同席。形容親密友愛。 | 《梁書·昭明太子統(tǒng)傳》:“望苑招賢,華池愛客,連輿接席。” |
mào míng jiě jiǎo冒名接腳 | 假冒別人的名,接替他。 | 《舊唐書 韋陟傳》:“后為吏部侍郎,常病選人冒名接腳,闕員既少,取士良難。” |
qīng huáng bù jiē青黃不接 | 青:田里的青苗;黃:成熟的莊稼。舊糧已吃完;新糧未成熟;口糧中斷。也可借指其他物力或人才的中斷。 | 《元典章 戶部 倉庫》:“即日正是青黃不接之際,各處物斛涌貴。” |
jiē sān lián sì接三連四 | 接連不斷。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39回:“我又沒逃了,這么接三連四的叫人來找。” |
chuán zōng jiē dài傳宗接代 | 宗:宗族;家族;代:后代。傳延宗族;接續(xù)后代。原指生了兒子可以使家世一代一代傳下去。指繼承有人。 | 清 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第49回:“自己辛苦了一輩子,掙了這分大家私,死下來又沒個傳宗接代的人,不知當初要留著這些錢何用!” |
jiē sān huàn jiǔ接三換九 | 接三:新娘出嫁后三天回娘家;換九:結(jié)婚九天雙方互送禮物。指結(jié)婚嫁娶的風俗。 | 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66回:“你長大出嫁的時節(jié),我與你打簪環(huán),做鋪蓋,買梳頭匣子,我當自家閨女一般接三換九。” |
jiē shào xiāng yān接紹香煙 | 接:連接;紹:繼承;香煙:祭品,指祭享。比喻生養(yǎng)子孫,繁衍不斷。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20卷:“掙得這些少家私,卻不曾生得個兒子,傳授與他,接紹香煙。” |
tuī chéng jiē wù推誠接物 | 拿出真心來對待別人。 | 《晉書·劉元海載記》:“明刑法,禁奸邪,輕財好施,推誠接物,五部俊杰無不至者。” |
wèi yǔ rén jiē未與人接 | 和社會上的人沒什么交往。 | |
bǐ jiān jiē zhǒng比肩接踵 | 肩碰肩,腳跟腳。形容人多擁擠或接連不斷。 | 清 戴名世《<小學論選>序》:“天下之謬悠庸爛者,比肩接踵,不可勝數(shù)。” |
jūn zǐ zhī jiāo jiē rú shuǐ君子之交接如水 | 君子:品行端正的人。君子的交往清淡如水,而不是互相拉攏、利用。 | 西漢·戴圣《禮記·表記》:“故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君子淡以成,小人甘以壞。” |
piàn jiē cùn fù片接寸附 | 比喻生拼硬湊。 |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附會》:“且才分不同,思緒各異,或制首以通尾,或片接以寸附,然通制者蓋寡,接附者甚眾。” |
jiē zhǒng ér lái接踵而來 | 踵:腳后跟。一個跟著一個到來;腳步緊相連。 | 清 曾樸《孽海花》第25回:“當此內(nèi)憂外患接踵而來,老夫子系天下人望,我倒可惜他多此一段閑情逸致!” |
lián hūn jiē chén連昬接晨 | 通宵達旦。整日整夜。 | |
lián sān jiē wǔ連三接五 | 同“連三接二”。 | 清·顧祿《清嘉錄·放斷鷂》:“晚或系燈于線之腰,連三接五,曰鷂燈。” |
lián qiáng jiē dòng連墻接棟 | 形容房屋連片。 | 明·陳子龍《霍光論》:“驕妻勁奴,縱橫長安中,連墻接棟,比擬宸極,此豈復人臣也哉!” |
lián hūn jiē chén連昏接晨 | 通宵達旦。整日整夜。 | 宋·梅堯臣《秋雨篇》:“秋雨一向不解休,連昏接晨終窮秋。” |
tiān zhī jiē yè添枝接葉 | 增添樹的枝葉。比喻敘述事情或轉(zhuǎn)述別人的話時,加上原來沒有的內(nèi)容,使之走樣。 | 宋 朱熹《答黃子耕書》:“生出重重障礙,添枝接葉無有了期,要須認清本意,而就中看得許多曲折。” |
jiē ěr jiāo tóu接耳交頭 | 接耳:嘴湊近耳朵;交頭:頭靠著頭。形容靠得很近,低聲交談。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32回:“便是那些服侍的,無不一個個接耳交頭,頌揚贊賞。” |
jiān mó gū jiē肩摩轂接 | 肩相摩,轂相接。本形容行人車輛擁擠,后亦借指人才輩出,絡(luò)繹不絕。 |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華陽博議》:“肩摩轂接,競爽一時,殆古今所罕也。” |
zhǒng jì xiāng jiē踵跡相接 | 同“踵趾相接”。 | 清·昭梿《嘯亭雜錄·梁提督》:“自叢嵐疊嶂間以刀掘路,士卒各懷一鐵釘,踵跡相接,攀釘而上。” |
jià jiān jiē zhǒng架肩接踵 | 肩挨肩,腳碰腳。形容人擁擠。 | 宋·無名氏《燈下鬧談·升斗得仙》:“李相公砡鎮(zhèn)揚日,夜夢長衢而行,見一金字牌屹于路左,觀者架肩接踵而至,遂詣看焉。” |
jìng shàng jiē xià敬上接下 | 尊敬在己之上者,愛護在己之下者。形容待人謙恭有禮。同“敬上愛下”。 | 《隸釋 漢金鄉(xiāng)長侯成碑》:“安貧樂道,忽于時榮。敬上接下,溫故知新。” |
jiē lián bù duàn接連不斷 | 連續(xù)不間斷。 | 明 馮夢龍《東周列國志》:“陳設(shè)兵衛(wèi),自王宮起,直至光家之門,街衢皆滿,接連不斷。” |
zài jiē zài lì再接再厲 | 再:繼續(xù);接:接觸;厲:即“礪”;磨快。原指雄雞相斗時;每次交鋒前先磨磨嘴。現(xiàn)比喻一次又一次地繼續(xù)努力。 | 唐 韓愈《斗雞聯(lián)句》:“一噴一醒然,再接再礪乃。” |
jiāo tóu jiē ěr交頭接耳 | 交頭:頭挨著頭;接耳:嘴挨著耳朵。頭挨著頭;嘴對著耳朵。指湊在一起低聲說話。 | 元 關(guān)漢卿《單刀會》第三折:“大小三軍,聽吾將令,甲馬不許馳驟,金鼓不許亂鳴,不許交頭接耳,不許笑語喧嘩。” |
lián zhāo jiē xī連朝接夕 | 朝:早晨;夕:晚上。早晨接晚上,不分白天黑夜地連續(xù)干。 | 唐·白居易《與元九書》:“勞心靈,役聲氣,連朝接夕,不自知其苦,非魔而何?” |
mó jiān jiē zhǒng摩肩接踵 | 摩:接觸;踵:腳跟。肩挨肩;腳尖連著腳跟。形容人多擁擠;或比喻事物接連不斷的出現(xiàn)。 | 西漢 劉向《戰(zhàn)國策 齊策一》:“臨淄之途,車轂擊,人肩摩。” |
zhǐ zhǒng xiāng jiē趾踵相接 | 形容人數(shù)之多。 | 梁啟超《變法通議·論師范》:“此外握風氣之權(quán)者,為書院山長,為蒙館學究,車載斗量,趾踵相接。” |
dài rén jiē wù待人接物 | 物:人物;人們。接待交往各種人物。指平時與人相處。 | 宋 俞文豹《吹劍四錄》:“內(nèi)而存心養(yǎng)性、立身行己無所歉,外而待人接物、處事應世無所戾。” |
pián jiān jiē jì駢肩接跡 | 同“駢肩累跡”。 | 宋·劉炎《邇言》:“游者駢肩接跡,觀者嘖嘖詠嘆。” |
bīng bù jiē rèn兵不接刃 | 作戰(zhàn)時兵器沒接觸。指戰(zhàn)事順利,未經(jīng)交鋒或激戰(zhàn)而取得勝利。 | 《呂氏春秋 懷寵》:“兵不接刃,而民服若化。” |
jiē èr lián sān接二連三 | 一個接著一個;連續(xù)不斷。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99回:“家中事情接二連三,也無暇及此。” |
jiē xù xiāng yān接續(xù)香煙 | 接:連接,繼承;續(xù):連接下去;香煙:祭品,指祭享。比喻生養(yǎng)子孫,繁衍不斷。 |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37回:“官人既然作了官,總以接續(xù)香煙為重,從此要早畢婚姻,成家立業(yè)要緊。” |
yìng jiē rú xiǎng應接如響 | 響:回聲。對答有如回聲。形容答話敏捷流利。 | 唐·張說《唐昭容上官氏文集序》:“昭容兩朝專美,一日萬機,顧問不遺,應接如響。” |
shān yīn dào shàng,yìng jiē bù xiá山陰道上,應接不暇 | 山陰道:在會稽城西南郊外,那里風景優(yōu)美。原指一路上山明水秀,看不勝看。后用下句比喻來往的人多,應接不過來。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言語》:“從山陰道上行,山川自相映發(fā),使人應接不暇。” |
hàn liú jiē zhǒng汗流接踵 | 見“汗流至踵”。 |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柳氏子》:“柳在櫝中,歷歷聞之,汗流接踵,不敢出氣。” |
zhǒng zhǐ xiāng jiē踵趾相接 | 謂腳跡相連。形容人數(shù)眾多,接連不斷。 | 楊天石《黃遵憲》:“黃遵憲盛贊他們‘前仆后起,踵趾相接,視死如歸’的大無畏精神。” |
duǎn bīng xiāng jiē短兵相接 | 兵:武器。短兵:指刀、劍等一類短小武器。用刀、劍等一類短小武器近距離地面對面搏斗。形容敵我相近;戰(zhàn)斗激烈。也比喻進行針鋒相對的激烈斗爭。 | 戰(zhàn)國 楚 屈原《楚辭 九歌 國殤》:“操吳戈兮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 |
yí huā jiē mù移花接木 | 把某種花木的枝條嫁接到另一種花木上。比喻暗中使用手段以假換真欺騙他人。 |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同窗友認假作真,女秀才移花接木。” |
duǎn bīng jiē zhàn短兵接戰(zhàn) | 短兵:刀劍等短兵器;接:交戰(zhàn)。指近距離搏斗。比喻面對面地進行激烈的斗爭。 | 《三國志 魏志 典韋傳》:“韋被數(shù)十創(chuàng),短兵接戰(zhàn),賊前搏之。” |
yìng jiē bù xiá應接不暇 | 暇。空閑。風景好看;東西好而多;看不過來;或人、事物太多;來不及接待、應付。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言語》:“從山陰道上行,山川自相映發(fā),使人應接不暇。” |
zhǒng jiē jiān mó踵接肩摩 | 摩肩接踵。肩挨肩,腳碰腳。形容人多,擁擠不堪。 | 清·金捧閶《守一齋筆記·蘆花會》:“忽金鼓喧闐,儀衛(wèi)甚盛,觀者踵接肩摩。” |
pān gāo jiē guì攀高接貴 | 謂攀附結(jié)交高貴的人。 | 元·李行道《灰闌記》第一折:“不是我攀高接貴,由他每說短論長。” |
jiē fēng xǐ chén接風洗塵 | 指設(shè)宴款待遠來的客人,以示慰問和歡迎。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26卷:“雖也送他兩把俸金,幾件人事,恰好侄兒也替他接風洗塵,只好直退。” |
lián chóu jiē lǒng連疇接隴 | 謂田地連片。 | 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記·滇游日記》:“鶯粟花連疇接隴于黛柳鏡波之間,景趣殊勝。” |
zhí jiē le dāng直接了當 | 同“直截了當”。 | 聶紺弩《關(guān)于知識分子》:“因為反正無法挽救,倒不如各人知趣,早點‘賣身投靠’的直接了當。” |
jiān mó zhǒng jiē肩摩踵接 | 肩碰肩,腳連腳。形容人多而擁擠。 | 清 薛福成《庸庵筆記 幽怪二》:“終日人鬼雜處,肩摩踵接,不相畏避,亦不相聞問。” |
zhǒng zú xiāng jiē踵足相接 | 同“踵趾相接”。 | 明·張居正《答列卿毛介川書》:“今之士大夫,冠纓相摩,踵足相接,一時號為交游者,蓋不少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