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79 個厲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zhěng lǚ lì zú整旅厲卒 | 整訓軍隊,激勵士卒。 | 《北齊書·莫多婁貸文傳》:“周文帝軍出函谷,景與高昂議整旅厲卒,以待其至。” |
xuǎn shì lì bīng選士厲兵 | 士:軍士;厲:磨;兵:武器。挑選士兵,磨利武器。指做好戰前準備。 | 戰國·衛·呂不韋《呂氏春秋·孟秋紀》:“天子乃命將帥,選士厲兵,簡練桀俊,專任有功,以征不義。” |
dǐ lì lián yú砥厲廉隅 | 謂磨練節操。廉隅,棱角,喻指方正的操守。 | 《禮記·儒行》:“近文章,砥厲廉隅。”孔穎達疏:“文儒者習近文章,以自磨厲,使成己廉隅也。” |
dǎo lì fā yáng蹈厲發揚 | 蹈厲:踏地猛厲;發揚:奮發。比喻奮勇直前。 | 西漢·戴圣《禮記·樂記》:“發揚蹈厲,大公之志也?!?/td> |
jiù shí lì sú救時厲俗 | 匡救時弊,糾正風氣。 | 梁啟超《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第三章:“先秦學者生當亂世,目擊民艱,其立論大率以救時厲俗為主?!?/td> |
fā fèn dǎo lì發奮蹈厲 | 發:奮發,振作;蹈:跳、踏;厲:猛烈,有力。后比喻精神奮發,意氣風發昂揚。 | 鄒韜奮《萍蹤寄語》:“總以為社會大眾謀幸福為第一義;發奮蹈厲,艱苦備嘗,為的是這件事?!?/td> |
chuō lì fèn fā踔厲奮發 | 見“踔厲風發”。 | 孫中山《中國革命史·革命之運動》:“其慷慨助餉,多為華僑;熱心宣傳,多為學界;沖鋒破敵,則在軍隊與會黨,踔厲奮發,各盡所能,有此成功?!?/td> |
fèn fā dǎo lì奮發蹈厲 | 奮:振作;發:激勵;蹈:踩,引伸為做,實行;厲:猛烈,迅疾。精神振奮,行動迅猛。 | 鄒韜奮《抗戰以來·自動奮發的千萬青年》:“且有整千整百的女青年奮發蹈厲地走出家庭,奔赴前線,不讓男同胞專美?!?/td> |
lì jīng gēng shǐ厲精更始 | 厲:振作,奮勉;更始:除舊布新。振奮精神,進行革新。 | 《漢書 宣帝紀》:“其赦天下,與士大夫厲精更始。” |
jiān gōng zì lì兼功自厲 | 兼:加倍;功:功夫;厲:同“勵”,勸勉。指做事加倍努力,并自我勸勉。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王丹傳》:“每歲農時,輒載酒肴于田間,候勤者而勞之,其墮懶者恥不致丹,皆兼功自厲。” |
yáng lì pù zhāng揚厲鋪張 | 夸大渲染。 | 清·王韜《英但自守》:“而載筆者揚厲鋪張,若臨大敵,賞功之典,至再至三?!?/td> |
jí wēn tīng lì即溫聽厲 | 《論語·子張》:“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焙笠浴凹礈芈爡枴狈Q面受尊者的教誨。 | 《論語·子張》:“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 |
mó dǐ kè lì磨砥刻厲 | 磨練砥礪。形容刻苦鉆研。 | 明·李東陽《成齋記》:“學必窮日夜磨砥刻厲,久而后有得焉?!?/td> |
sè lì dǎn bó色厲膽薄 | 色:神色。厲:嚴厲、兇猛。薄:脆弱。外表強硬而內心怯懦。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二十一回:“袁紹色厲膽薄,好謀無斷;干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
biǎn tān lì bó變貪厲薄 | 指改變、勸勉貪圖財利、行為輕薄的人使之廉潔忠厚。 | 《孟子 盡心下》:“圣人百世之師也,伯夷、柳下惠是也?!彼?孫奭疏:“此章言伯夷、柳下惠變貪厲薄,千載聞之,猶有感激?!?/td> |
lì jīng qiú zhì厲精求治 | 厲:振作,振奮;治:治理國家。振奮精神,想辦法治理好國家。 | 《新唐書·魏知古等傳贊》:“觀玄宗開元時,厲精求治,元老魁舊,動所尊悼。” |
shēng zhāng shì lì聲張勢厲 | 張:伸張,擴張;厲:猛烈。指聲勢烜赫。 | 清·曾國藩《送謝吉人之官江左序》:“是時何坤柄國,聲張勢厲,家奴稱高車橫行都市無所憚。” |
dǎo lì zhī zhì蹈厲之志 | 蹈厲:踏地猛烈。本形容舞蹈的動作威武有力。比喻奮發向上的志向。 | 明·劉基《齊侯襲莒》:“發揚蹈厲之志,以成從簡尚功之俗?!?/td> |
xū héng lì sè盱衡厲色 | 盱衡:舉眉揚目;厲:嚴厲;色:面色。橫眉怒目,面色嚴厲。 | 《漢書·王莽傳》:“當此之時,公運獨見之明,奮亡前之威,盱衡厲色,振揚武怒?!?/td> |
mó lì yǐ xū摩厲以需 | 見“摩厲以須”。 | 清·和邦額《夜譚隨錄·朱佩茞》:“媳婦有妖胎,會將摩厲以需,毋復聒之使不安靜也?!?/td> |
sè lì nèi rěn色厲內荏 | 色:神色;歷:歷害;內:內心。荏:軟弱;怯懦。形容外表嚴厲強硬;內心怯懦軟弱。 | 先秦 孔子《論語 陽貨》:“色厲而內荏,譬諸小人,其猶穿窬之盜也與?” |
fèn fā chuō lì奮發踔厲 | 奮發有為,意氣昂揚。語本唐韓愈《柳子厚墓志銘》:“議論證據今古,出入經史百子,踔厲風發,率常屈其座人?!?/td> | 語出唐·韓愈《柳子厚墓志銘》:“議論證據今古,出入經史百子,踔厲風發,率常屈其座人。” |
dǎo lì fèn fā蹈厲奮發 | 蹈:踩,引伸為做,實行;厲:猛烈,迅疾;奮:振作;發:激勵。精神振奮,行動迅猛。 | 蔡東藩《民國通俗演義》第159回:“吾父老子弟,尤當蹈厲奮發,為民前軀?!?/td> |
shèng shí lì bīng盛食厲兵 | 吃飽飯,磨快兵器。比喻做好戰斗準備。 | 《商君書·兵守》:“壯男之軍,使勵食厲兵,陳而待敵?!?/td> |
bào lì zí suī暴厲恣睢 | 暴:殘暴;恣?。簷M行霸道,任意妄為。形容殘暴兇狠,恣意橫行。 | 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12回:“這位新官,或是慈祥愷惻,叫人感恩,或是暴厲恣睢,叫人畏懼?!?/td> |
lì jīng wéi zhì厲精為治 | 厲:振作,振奮;治:治理國家。振奮精神,治理好國家。 | 東漢·班固《漢書·魏相傳》:“宣帝始親萬機,厲精為治,練群臣,核名實,而相總領眾職,甚稱上意?!?/td> |
pū zhāng yáng lì鋪張揚厲 | 原指竭力鋪陳渲染,力求發揚光大。后多形容過分講究排場。 | 唐 韓愈《潮州刺史謝上表》:“鋪張對天之閎休,揚厲無前之偉跡?!?/td> |
lì shì mó dùn厲世摩鈍 | 指磨礪世人,使笨拙的人奮發有為。 | 東漢 班固《漢書 梅福傳》:“爵祿束帛者,天下之底石,高祖所以厲世摩鈍也?!?/td> |
yán cí lì sè嚴詞厲色 | 色:臉色。說話很嚴厲,臉色很嚴肅。 |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56回:“要送木蘭到營中去,反是木蘭嚴詞厲色催逼轉來?!?/td> |
chuō lì jùn fā踔厲駿發 | 見“踔厲風發”。 | 清·汪琬《<安南日記>序》:“試讀其所與國王書,后先援據故事,踔厲駿發,爛然明析。” |
lì bīng mò mǎ厲兵秣馬 | 磨好兵器,喂好馬。形容準備戰斗。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僖公三十三年》:“鄭穆公使視客館,則束載厲兵秣馬矣?!?/td> |
zhèng yán lì yán正言厲顏 | 見“正言厲色”。 |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二回:“錢典史聽了這話,便正言厲顏的對他說道:‘世兄!用到這樣管家,你做主人的總要有點主人的威勢才好?!?/td> |
péng tóu lì chǐ蓬頭厲齒 | 形容頭發蓬松,牙齒缺落,年高衰老的容態 | |
zhèng yán lì sè正顏厲色 | 顏:臉色。形容板著臉;神情非常嚴厲。 | 明 王廷相《雅述》:“有德之人,心誠辭直,正顏厲色,不作偽飾,以為心害?!?/td> |
mó lóng dǐ lì磨礱底厲 | 見“磨礱砥礪”。 | |
fū zhāng yáng lì敷張揚厲 | 敷:通“鋪”;敷張:鋪陳渲染;揚厲:發揚光大。形容過分講究排場。 | 清·章學誠《文史通義·詩教》:“文之敷張而揚厲者賦之變體?!?/td> |
fā yáng dǎo lì發揚蹈厲 | 發:奮發;振作;揚:昂揚;蹈:跳、踏;厲:猛烈;有力。形容精神飽滿蓬勃;意氣風發昂揚。 | 西漢 戴圣《禮記 樂記》:“發揚蹈厲,大(太)公之志也?!?/td> |
lì xíng jié yuē厲行節約 | 厲:嚴格;認真;行:實行。嚴格認真地實行節約。 | 毛澤東《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在去年十一月中共二中全會更著重地提出了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方針以后,幾個月來已經開始發生效果。” |
lì jīng tú zhì厲精圖治 | 圖:謀求,設法。厲:奮勉。治:治理。振奮精神,設法把國家治理好。亦作“勵精圖治”、“厲精求治”、“厲精為治”。 | 宋·邵博《聞見后錄》第23卷:“熙寧中,王介甫初參大政,神考方厲精圖治。” |
yuān yǒng fēng lì淵涌風厲 | 如水之涌,如風之疾。比喻談吐滔滔不絕。 | 晉·葛洪《抱樸子·行品》:“士有機變清銳,巧言綺粲,攬引譬喻,淵涌風厲。然而口之所談,身不能行?!?/td> |
shēn lì qiǎn qì深厲淺揭 | 厲:連衣涉水;揭:撩起衣服。意思是涉淺水可以撩起衣服;涉深水撩起衣服也沒有用,只得連衣服下水。比喻處理問題要因地制宜。 | 《詩經 邶風 匏有苦葉》:“深則厲,淺則揭?!?/td> |
fēng xíng léi lì風行雷厲 | 形容氣勢的迅疾猛烈。后多比喻執行政事法令等的迅速嚴格。 | 明·許自昌《水滸記·縱騎》:“官差緊者,為黃巾鉤黨嚴厲莫停者,怕鼠竄掉頭者,東溪望忙行邊?!?/td> |
jī tān lì sú激貪厲俗 | 謂抑制貪婪之風,勸勉良好的世俗。 | 《梁書·蕭穎達傳》:“在于布衣,窮居介然之行,尚可以激貪厲俗,惇此薄夫?!?/td> |
jiān jiǎ lì bīng堅甲厲兵 | 加固盔甲,磨礪武器。指作好戰斗準備。 | 戰國·韓·韓非《韓非子·五蠹》:“堅甲厲兵以備難,而美薦紳之飾?!?/td> |
zhèng sè lì shēng正色厲聲 | 態度嚴正,言辭嚴厲。 | 明·方孝孺《王彪之》:“眾情疑懼方若鋒刃之迫膚,而能處之從容,正色厲聲決以大事,非勇者不能也。” |
fā fèn zì lì發憤自厲 | 發憤:下決心,立志;厲:磨礪。立志磨煉自己。 | 章炳麟《與劉揆一書》:“夫處陰極玄黃之世,材者宜發憤自厲,復我種族。” |
è yán lì sè惡言厲色 | 說話和臉色都很嚴厲。 | 高云覽《小城春秋》第三八章:“洪珊老師雖然照樣是惡言厲色的把書茵斥罵一頓,但態度已經和緩下來了。” |
xíng jùn yán lì行峻言厲 | 行:行為;峻:嚴厲。行為和言語都十分嚴厲。 | 唐·韓愈《答尉遲生書》:“形大而聲宏,行峻而言厲,心醇而氣和。” |
fā yáng chuō lì發揚踔厲 | 原指周初《武》樂的舞蹈動作。手足發揚,蹈地而猛烈,象征太公望輔助武王伐紂時勇往直前的意志。后比喻精神奮發,意氣昂揚。 | 西漢 戴圣《禮記 樂記》:“發揚蹈厲,大(太)公之志也?!?/td> |
jí yán lì sè疾言厲色 | 疾:急速;厲:嚴厲。說話急躁;臉色嚴厲。常用來形容人發怒時說話的表情態度。 | 元 劉壎《隱居通議 文章四》:“平居于人無忤,睦親族以禮,撫臧獲以恩,未嘗疾言厲色?!?/td> |
léi lì fēng fēi雷厲風飛 | ①同“雷厲風行”。②嚴厲威猛。 | 唐·韓愈《潮州刺史謝上表》:“部下即位以來,躬親聽斷,旋轉乾坤,關機闔開,雷厲風飛?!?/td> |
dǐ jié lì xíng砥節厲行 | 見“砥節勵行”。 | 漢·蔡邕《郭有道碑文》:“若乃砥節厲行,直道正辭?!?/td> |
zhèng yán lì sè正言厲色 | 正:嚴正;厲:嚴厲;色:臉色。話語嚴正;態度嚴厲。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19回:“黛玉見他說的鄭重,又且正言厲色,只當是真事?!?/td> |
wài lì nèi rěn外厲內荏 | 表面強硬而內心虛弱。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郎剴傳》:“今三公皆令色足恭,外厲內荏,以虛事上,無佐國之實,故清濁而寒溫不效也?!?/td> |
mò mǎ lì bīng秣馬厲兵 | 磨好兵器,喂好馬。形容準備戰斗。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成公十六年》:“搜乘補卒,秣馬利兵,修陳固列?!?/td> |
mó lì yǐ xū摩厲以須 | 磨快刀子等待。比喻做好準備,待時而動。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昭公十二年》:“摩厲以須,王出,吾刃將斬矣。” |
xī tì ruò lì夕惕若厲 | 若:如;厲:危。朝夕戒懼,如臨危境,不敢稍懈。 | 《易 干》:“君子終日干干,夕惕若厲,無咎?!?/td> |
zài jiē zài lì再接再厲 | 再:繼續;接:接觸;厲:即“礪”;磨快。原指雄雞相斗時;每次交鋒前先磨磨嘴?,F比喻一次又一次地繼續努力。 | 唐 韓愈《斗雞聯句》:“一噴一醒然,再接再礪乃?!?/td> |
shàn jiǎ lì bīng繕甲厲兵 | 繕甲:修理鎧甲;厲:磨礪;兵:武器。指作軍事準備。 | 西漢·司馬遷《史記·張儀列傳》:“敝邑恐懼懾伏,繕甲厲兵,飾車騎,習馳射。” |
dài hé lì shān帶河厲山 | 帶:衣帶;河:黃河;厲:通“礪”,磨刀石;山:泰山。黃河細得像條衣帶,泰山小得像塊磨刀石。比喻國基久遠,國祚長久。 | 西漢·司馬遷《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封爵之誓曰:‘使河如帶,泰山若厲,國以永寧,爰及苗裔?!?/td> |
jiǎo wěi lì jiǎo矯尾厲角 | 形容逞強好勝、趾高氣揚的模樣。矯尾,翹尾巴。厲角,磨頭角。 | 清 錢謙益《馮巳蒼詩序》:“賓筵客座,辯論鋒起,援古證今,矯尾厲角,自以為馮氏一家之學,論者無以難也?!?/td> |
lì bīng sù mǎ厲兵粟馬 | 磨快兵器喂飽馬。指準備作戰。 | 《新唐書 劉仁軌傳》:“雖孽豎跳梁,士力未完,宜厲兵粟馬,乘無備,擊不意,百下百全。” |
shēng sè bìng lì聲色并厲 | 聲色:聲音和臉色。說話時聲音和臉色都很嚴厲。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方正》:“敦聲色并厲,欲以威力便從己?!?/td> |
chén jīng xī lì晨兢夕厲 | 謂終日勤勉謹慎。 | 《宋書·袁粲傳》:“朕以眇疚,未弘政道,囹圄尚繁,枉滯猶積,晨兢夕厲,每惻于懷。” |
zhì měi xíng lì志美行厲 | 志向高遠,又能砥礪操行。 | 《后漢書·張堪傳》:“年十六,受業長安,志美行厲,諸儒號曰圣童。” |
dūn shì lì sú敦世厲俗 | 使民俗敦厚,世風振興。 | 宋 蘇軾《御試制科策》:“欲興利除害,則無其人,欲敦世厲俗,則無其具。” |
chuō lì fēng fā踔厲風發 | 踔厲:精神振奮,言論縱橫;風發:象刮風一樣迅猛。形容精神振作,意氣奮發。 | 唐 韓愈《柳子厚墓志銘》:“議論證據今古,出入經史百子,踔厲風發,常率屈其座人?!?/td> |
shēng sè jù lì聲色俱厲 | 俱:全;都。說話時聲音和臉色都很嚴厲。指人對不滿的事表現得非常憤慨激動。 | 《晉書 明帝紀》:“大會百官而問溫嶠曰:‘皇太子何以德稱?’聲色俱厲,必欲使有言?!?/td> |
dūn fēng lì sú敦風厲俗 | 使民風純樸敦厚。 | 《魏書 郭祚傳》:“是以先王沿物之情,為之軌法,故八刑備于昔典,奸律炳于來制,皆所以謀其始跡,訪厥成罪,敦風厲俗,永資世范者也?!?/td> |
jí yán lì qì疾言厲氣 | 形容對人發怒說話時的神情。同“疾言厲色”。 | 明 宋濂《元故秘書少監揭君墓碑》:“接人和而有禮,寡言峻行,未嘗有矜大之色,雖家人不見其疾言厲氣。” |
biàn běn jiā lì變本加厲 | 本:本來;原先;加:更加;厲:厲害;猛烈。原指比原來的情況更加發展?,F也形容變得比原來更加嚴重。 | 南朝 梁 蕭統《<文選>序》:“蓋踵其事而增華,變其本而加厲,物既有之,文亦宜然?!?/td> |
léi lì fēng xíng雷厲風行 | 厲:猛烈;行:奔跑;引申為迅速。像打雷那樣猛烈;像刮風那樣迅速。比喻對法令的執行嚴厲迅速。也用來形容工作極度緊張;辦事果斷;行動迅速。 | 宋 曾鞏《亳州謝到任表》:“運獨斷之明,則天清水止;昭不殺之戒,則雷厲風行?!?/td> |
xuán wéi lì jìn懸為厲禁 | 懸:公開揭示;厲禁:嚴厲禁止。公開嚴厲地加以禁止。 | 清·陸士諤《續孽?;ā返?2回:“本朝自康熙以來,因為明朝的東林黨及幾社、復社都是士大夫的不安分,所以懸為厲禁。” |
mó lì yǐ xū磨厲以須 | 亦作“磨礪以須”。謂磨刀以待。比喻作好準備,等待時機。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103回:“檄文到日,磨厲以須,車馬臨時,市肆勿變。” |
jiǎo shì lì sú矯世厲俗 | 改變頹廢的世風,鼓勵淳厚的民俗。同“矯世勵俗”。 | 明 唐順之《莆田林氏先墓表》:“矯世厲俗、捐私奉公、嶄崖狷潔之行,可以無譴訶憎疾于鬼神,然或不免譴訶憎疾于人?!?/td> |
dǐ lì míng hào砥厲名號 | 見“砥礪名號”。 | 《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臣聞盛飾入朝者,不以利污義;砥厲名號者,不以欲行?!?/td> |
jí shēng lì sè疾聲厲色 | 言語急促,神色嚴厲。形容對人發怒。 | 明 馬愈《馬氏日抄 胡宗伯》:“雖盛怒,未嘗疾聲厲色。” |
yáng qīng lì sú揚清厲俗 | 發揚清操,激勵世俗。 | 《梁書·處士傳·諸葛璩》:“璩安貧守道,悅《禮》敦《詩》,未嘗投刺邦宰,曳裾府寺,如其簡退,可以揚清厲俗?!?/td> |
tài shān ruò lì泰山若厲 | 厲:通“礪”,磨刀石。泰山剝蝕得像一塊磨刀石那么小。比喻經歷時間久遠。 | 東漢·班固《漢書·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使黃河如帶,泰山若厲,國以永存,愛及苗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