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tài píng chē
注音ㄊㄞˋ ㄆㄧㄥˊ ㄔㄜ
繁體太平車
古代一種載重的大車。車兩側有攔板,前有多頭牲畜牽引。
古代一種載重的大車。車兩側有攔板,前有多頭牲畜牽引。
引《水滸傳》第十六回:“梁中書 道:‘道落 大名府 差十輛太平車子,帳前撥十個廂禁軍監押著車。’”《兒女英雄傳》第二回:“老爺一輛太平車,太太一輛河南棚車,其餘家人都是半裝半坐的大車。”
宋代東京搬載用的車輛。
引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三·般載雜賣》:「東京般載車,大者曰『太平』,上有箱無蓋,箱如構欄而平,板壁前出兩木,長二三尺許,駕車人在中間,兩手扶捉鞭?駕之,前列騾或驢二十余,前后作兩行,或牛五七頭拽之……。」
《董西廂·卷七》:「欲問俺心頭悶答孩,太平車兒難載。」
太平車是從遠古沿襲下來的一種古舊車輛,是古代中國勞動人民造車工藝趨向成熟的結晶,主要使用在中國平原地區。據《路史后紀》載:奚仲發明車輛,夏禹時期封奚仲為夏車正,主管天下造車之事。由于天中地區盛產造車的上乘之木“槐”,而將奚仲分封到這里,并以奚仲五世祖少昊之名“摯”為其國名。奚仲父子率領族人到這里后就地取材,廣納民智,在原有舟車的基礎上終于創制了四輪太平車曰“輿”。《管子·形勢篇》說:“奚仲之為車也,方圓曲直,皆中規距準繩,故機旋相得,用之牢得,成器堅固”。據相關史料記載,太平車最早出現在宋代,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中就描繪有幾輛用四匹或兩匹健騾拉的太平車。太平車因其滾動平穩而得名。
1.城門口排著長長的隊伍,有住在城外不遠處一大早就挑著擔子進城賣菜賣雜貨的,有過往的客商所雇傭載貨的羊角車、雞公車、太平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