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é biàn
注音ㄜˊ ㄅ一ㄢˋ
繁體訛變
1.該字字形古今變化不大,只是到了隸楷階段,上部所從戈形有所訛變。
2.對此,西北大學文學院的邱曉老師表示,“誤傳說”里有些內容挺對,這些俚語的改變主要以音變為主,包括方言的音轉和古音的訛變。
3.由于字的訛變,原意人們已不清楚了。
4.幸好有甲骨文保留真相,我們才敢斷言,匕是手的訛變。
5.至于后世“義”字下部偶見從“弗”,則是“我”旁的訛變。
6.在后世演變過程中,“南”字上部變化較小,只是交叉的兩斜筆拉直成一橫筆而已,其下部則訛變較甚。
7.下部自小篆時或訛變作“巴”,已經看不出其原本表示跪坐的人。
8.然后,增加注釋,對原注中不全的進行補釋,世人常用訛變的別體字與說文正字不同的,詳辨之,并題上“臣鉉等曰”,與原許注區別。
9.例如,對前人尚未系統研究過的古文字形體訛變現象的探討:他將紛繁復雜的古文字的訛變現象歸納為八種類型,并論述其原因以及研究的制約和研究的意義。
10.漢字演變中的訛變現象已被人們所認識,但需進一步探究。
11.尤以金文、行草、小楷見長;他研習古文字,成績卓越,涉足甲骨、金文、戰國文字研究,其中對古文字形體訛變的研究,被譽為“古文字研究中的一項新成就”。
12.而簡體右邊寫成‘止’,實際上是‘心’在隸變過程中發生的訛變,而且筆畫并沒有變簡。
13.有的訛變形體經過改造,獲得新的構形解釋,可稱理據重構。
14.這大概是“外”與“升”字的書體在行草之間極其的相似,特別是作者的名字不受平仄的限制,訛變也不易覺察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