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juān nà
注音ㄐㄨㄢ ㄋㄚˋ
繁體捐納
1.清代有關捐納的社會輿論在甲午戰爭前后空前活躍,且逐漸形成“三論”并存、“停”論為主流的宏觀態勢。
2.在他面前的桌上,有一張捐官的引單,上面除了注明他捐納的銀兩數量,還有祖宗五代的姓名籍貫,再有他本人的相貌特征的描述。
3.況官由眾舉而來,磊落光明,此捐納者之婢膝奴顏聲價百倍矣。
4.疏請禁司坊擅理詞訟,奸徒包攬捐納,牙行霸占貨物,流娼歌舞飲宴,飭部議,定為令。
5.便召聚眾祭司和利未人,吩咐他們說,你們要往猶大各城去,使以色列眾人捐納銀子,每年可以修理你們神的殿。
6.捐納也有其好處啊,雍正爺時期的3個模范總督,李衛是捐納出身,鄂爾泰是祖宗余蔭,田文鏡是監生出身,竟沒有一個是正兒八經的進士及第。
7.霍天見他胸前補子上繡有一白鷴,知道是個從五品的官,比父親捐納的四品候補道員還低上兩級,心里一寬,看來是沒什么事情。
8.平民通過捐納,即可獲得做官的資格,等候銓選補缺,應卯候任,從而成為官僚隊伍的候補者,得以躋身王朝社會中的特權階層。
9.捐納種種弊政,農民于繳納額定的賦稅以外,又加上一層軍兵費的新負擔。
10.自明景泰元年始,富家子弟捐納財貨于官府,以入國子監肆業,稱為監生,可不經府州縣學考試,直接參加省城或京城的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