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cáo liáng
注音ㄘㄠˊ ㄌ一ㄤˊ
繁體漕糧
1.“三岔河口”作為歷代王朝以轉運漕糧為主的內河港,成為河運、海運交通要沖和畿輔要地,逐步取代了“三會海口”。
2.太倉自元代海運漕糧而興起,鄭和七下洋以太倉為起錨地和歸舶港。
3.這個說法有點邏輯不通吧?船戶靠著漕幫代繳漕糧當包戶,避免官府的各種收費,怎么還會和漕幫打起來呢?
4.古代一批批漕糧通過水路運到北京.
5.咸豐朝以后,朝廷在大部分征漕省份實行漕糧折征,一定程度上整頓了漕運秩序。
6.內收訓典、序官、憲綱、陳奏、巡察、漕糧、鹽政等。
7.太倉自元代海運漕糧而興起,明初偉大的航海家鄭和七下西洋又以太倉為啟錨地和歸舶港。
8.自隋以后,每年數十萬、百萬石的漕糧和江淮物資經過邗溝,運達關中。
9.朕封你總漕糧務,巡查河路,查訪那贓官污吏。
10.雖然這是漕糧的非常規用途和功能,但仍然有著重要的社會經濟意義。
11.河南是漕運負擔大省,由于各地交通狀況不一,交通便利的縣份便代交通不便的縣份代納漕糧,同時獲得一定的經濟補償,此之謂“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