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歷
詞語解釋
藏歷
中國藏族人民的傳統歷法。9世紀初即已采用。基本上與今夏歷同。
英Zang calendar; lunar calendar used in Tibet;
引證解釋
藏 族傳統歷法。陰陽歷的一種。九世紀初即已采用,基本上與夏歷相同。以五行、陰陽和十二生肖相配合計年,每六十年一輪替,一年有十二個月,分二十四節氣,月有大小,三年一閏。因受宗教影響,日數有缺有重,“兇日”可除去,“吉日”可重復。近年以來并加星期。
國語辭典
藏歷
藏族傳統的歷法。為陰陽合歷,受唐代中原歷法影響。用五行和十二生肖紀年,以月球圓缺周期為一個月,大小月分和夏歷相同。但是為了宗教上的理由,望日必須在每月十五日。所以常將某一天重復一次,或把某一天減掉。
網絡解釋
藏歷
藏歷(藏文:?????? )是指中國藏族的傳統歷法。
早期藏歷:史料記載,公元前1000年以前,藏族就有自己的歷法,它根據月亮的圓缺來推算日、月、年。幾百年過后,雍仲苯教徒(西藏的原始宗教)又能精確推算出冬至日歸時間,并以此作為一年初始,形成了節日及各種儀軌。現代藏族許多的習俗和生活方式,也都是古象雄時代所留傳下來的。公元7世紀開始的吐蕃時期,唐朝文成、金成兩位公主先后入藏成婚結盟,帶來內地的歷法。11世紀出版《敏竹林歷書》,1206年西藏歷書名為《薩迦歷書》。
后期藏歷:1027年開始的時輪歷,已經在西藏流行一千多年,來源于《時輪經》里的天文知識。以繞迥紀年,60年為一周,以陰陽五行和十二生肖紀年,這與內地農歷的60甲子體系大體相同,例如2016年農歷丙申年在時輪歷稱為火猴年;但時輪歷的陰歷以月圓日為十五,初一與內地農歷的可能同一天或差一天,而且閏月的設置不同,有閏月的某年兩種初一相差一個月或一個月加一天。現有史書證明的藏族歷書,最早出現在13世紀(元朝),到19世紀,藏族歷書的編定已經趨于完善。
分字解釋
※ "藏歷"的意思解釋、藏歷是什么意思由CNDU漢語詞典查詞提供。
藏歷造句
1.在長江、黃河和瀾滄江發源地——唐古拉這座“鷹也不能飛越”的高山腳下,西藏歷史上的第一段鐵軌就此在藏北安多縣帕那鎮緩緩落下。
2.最后,運用該模型對多組實際測試數據進行預測,并把預測所得到參數值反饋給油藏模型,將模擬產生的生產數據與油藏歷史生產數據相比較。
3.鑒于支持向量機與油藏歷史擬合的關系,因而采用支持向量機來預測油藏歷史擬合的各參數。
4.但由于編鐘的發音特點及其埋藏歷史久遠等原因,迄今對其測音數據的不確定性難以作出令人信服的律制判斷。
5.摩根專門收藏歷史照片、手稿、親筆簽名和文獻。目前他正參與制作一部關于夢露之死的紀錄片。
6.此刻我在加德滿都近郊的寺院中,僧眾們正忙著準備藏歷新年,這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慶。
7.在春節、藏歷新年來臨之際,日喀則地區農發辦*記旺久帶領的工作組一行,深入到對口幫扶的謝通門縣查布鄉開展了節前慰問活動。
8.藏歷元月(公歷二、三月)產羔季節,他們要徹夜守候在牛羊圈里;四月初三擠奶節;四月中旬抓山羊絨,五月中旬抓牛絨;七月底八月初剪綿羊毛,藏歷十月冬宰。
9.在藏歷的十一月廿五和十二月十日,是金剛瑜伽母和嘿汝嘎的特殊修行日。
10.包括藏歷新年在內的幾個少數民族的節日都榜上有名。
11.而它與藏歷新年一樣,往往會被認為是藏族文化的組成部分。
12.藏歷新年是藏族人民的傳統節日.
13.25日是藏歷新年的第一天,全國各地500多萬藏族群眾以各種形式舉行慶祝活動。
14.還有一份藏歷水狗年(1922年)的檔案記載說,卡曲達熱娃屬民女達普兒之女格桑德吉往日在我管轄當差。
15.藏歷年見聞:一個漢族家庭的切瑪情緣作者。
16.藏歷年見聞:高原新年煨桑濃作者。
17.據悉,藏歷年距今約有970年的歷史,它和漢族春節基本都在同一月中,慶祝活動持續15天。
18.到了八思巴的薩迦王朝統治全藏時,藏歷完全成熟了,過年的儀式也固定下來,一直沿襲到現在。
19.藏歷四月,藏語稱為“薩嘎達瓦”,又稱“氐宿月”,是釋迦牟尼誕生、成道、圓寂的月份。
20.藏歷四月,俗稱薩嘎達瓦,又稱為氐宿月,是佛祖釋迦牟尼誕生、得道、圓寂的月份。
相關詞語
- yī lì lì一歷歷
- yī cáng一藏
- dīng lì丁歷
- qī lì七歷
- qī yào lì七曜歷
- wàn lì萬歷
- wàn nián lì萬年歷
- sān tǒng lì三統歷
- sān zàng三藏
- bù cáng bù yē不藏不掖
- shì lì世歷
- dōng cáng xī duǒ東藏西躲
- dōng duǒ xī cáng東躲西藏
- gè rén zài lì shǐ shǎng de zuò yòng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
- zhōng lì中歷
- zhōng guó lì shǐ bó wù guǎn中國歷史博物館
- zhōng guó dì yī lì shǐ dàng àn guǎn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
- zhōng guó dì èr lì shǐ dàng àn guǎn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
- zhōng dǎo jiàn cáng中島健藏
- zhōng cáng中藏
- zhōng cáng fǔ中藏府
- zhōng huáng cáng fǔ中黃藏府
- lín lì臨歷
- zhǔ cáng主藏
- lì cáng麗藏
- jiǔ lì fēng chén久歷風塵
- wū sī cáng烏斯藏
- jiǔ cáng九藏
- qǐ cáng乞藏
- m?i wù lì買物歷
- èr cáng二藏
- wǔ zàng五藏
- wǔ cáng liù fǔ五藏六府
- wǔ zàng shén五藏神
- gèn lì亙歷
- yà lì shān dà亞歷山大
- kàng cáng亢藏
- jiāo bì lì zhǐ交臂歷指
- tíng lì亭歷
- qīn lì親歷
- rén mín qún zhòng zài lì shǐ shàng de zuò yòng人民群眾在歷史上的作用
- shí xí yǐ cáng什襲以藏
- shí xí zhēn cáng什襲珍藏
- shí xī ér cáng什襲而藏
- yī sī lán jiào lì伊斯蘭教歷
- fú lì伏歷
- fú cáng伏藏
- xiū lì休歷
- yōu xián yáng lì優賢揚歷
- yú lì余歷
- yú cáng余藏
- fó lì佛歷
- fó zàng佛藏
- bǎo nà shè cáng保納舍藏
- b?o cáng保藏
- tíng cáng停藏
- bàng tōng lì傍通歷
- dǎi lì傣歷
- chǔ cáng儲藏
- rú cáng儒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