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fán kě
注音ㄈㄢˊ ㄎㄜˇ
繁體煩渴
1.治傷寒熱病、大熱煩渴、熱毒斑疹、丹毒、瘡瘍。
2.陰虛生內(nèi)熱,體內(nèi)虛火旺盛,陰液受到內(nèi)火灼傷,人就感覺到煩渴喜飲,并伴有尿濁而黃、舌紅苔薄黃。
3.生藕性寒,甘涼入胃,能清熱潤肺、消瘀涼血、清煩熱、止嘔渴,適用于煩渴、酒醉、咳血、吐血等癥。
4.用于熱風傷陰、舌絳煩渴、發(fā)斑發(fā)疹、吐血、衄血、咽喉腫痛。
5.玉具有清音啞,止煩渴,定虛喘,安神明,滋養(yǎng)五臟六腑的作用,是具有清純之氣的良藥,可避穢濁之病氣。
6.綠豆常用于治療暑熱煩渴,心、胃熱盛及癰腫、丹毒等證,對砒石、巴豆、附子等一切草木金石及酒食中毒,大量飲服綠豆,均有解救作用。
7.中醫(yī)常把其作清涼生津劑,用于治療口干舌燥、津液不足、大便燥結(jié)、高燒煩渴等癥。
8.建議膳食中每天多加一個梨,梨的果肉有生津、潤燥、清熱、化痰等功效,適用于傷津煩渴、熱咳、痰熱驚狂、噎膈、口渴失音。
9.生津、潤燥、清熱、化痰等功效,適用于熱病傷津煩渴、消渴癥、熱咳、痰熱驚狂、噎膈、口渴失音、眼赤腫痛、消化不良。
10.梨的果肉有生津、潤燥、清熱、化痰等功效,適用于熱病、傷津煩渴、熱咳、痰熱驚狂、噎膈、口渴失音、眼赤腫痛、消化不良。
11.梨果具有生津、潤燥、清熱、化痰等功效,適用于熱病傷津煩渴、消渴癥、熱咳、痰熱驚狂、噎膈、口渴失音、眼赤腫痛、消化不良。
12.《本草從新》言其“主補中益氣,和脾胃,除煩渴,中氣微弱,用以調(diào)補,甚為平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