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pò tǐ zì
注音ㄆㄛˋ ㄊㄧˇ ㄗˋ
繁體破體字
舊時(shí)指不合正體的俗字。
英unorthographical character;
指不合正體的俗字。
引清?陸以湉 《冷廬雜識·破體字》:“朝考殿試,最重書法,大要以黑、光、勻?yàn)橹鳎⒉豢捎?em>破體字。”
亦省作“破體”。 明?焦竑 《焦氏筆乘續(xù)集·訛字》:“書生傳寫,破體者多,對讀支離,辨正者少。”
通稱不合正體的俗字。也作「破體書」。
拼音:pò tǐ zì
解釋:舊指不合正體的俗字
【破體字】
字體之一。
唐張彥遠(yuǎn)《法書要錄三·徐浩論書》“厥后鐘(繇)善真書,張(旭)稱草圣,右軍(王羲之)行法,小令(王獻(xiàn)之)破體,皆一時(shí)之妙。”
獻(xiàn)之書變其父行體而為行草并用,故稱破體。王獻(xiàn)之的一些書法作品中的與規(guī)范漢字不一樣的字被稱為破體字。
1.除了上面提到的“俗體字”,還出現(xiàn)了手頭字、簡筆字、滅筆字、破體字、省筆字等不同簡化字概念,國民政府將這些叫法統(tǒng)一稱為“簡體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