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
詞語解釋
北魏
北朝之一,公元386-534,鮮卑人拓跋珪所建,后來分裂為東魏和西魏。參看“南北朝”。
翻譯
- 英語 Wei of the Northern Dynasties (386-534)?, founded by the Tuoba 拓跋 branch of Xianbei 鮮卑|鮮卑
- 德語 N?rdliche Wei-Dynastie (Gesch)?
- 法語 Dynastie Wei du Nord
引證解釋
指 秦 漢?之際 魏豹 建立的政權。
引《史記·酈生陸賈列傳》:“漢?王發 蜀漢,定 三秦 ;涉 西河 之外,援 上黨 之兵;下 井陘,誅 成安君 ;破 北魏。”
司馬貞 索隱:“謂 魏豹 也。 豹 在 河 北故也。亦謂 西魏,以 大梁 在 河 南故也。”朝代名。亦稱 后魏 (386-534)。 北朝 諸國之一。 鮮卑 人 拓跋珪 所建。后來分裂為 東魏 和 西魏。
引《陳書·何之元傳》:“獫狁 孔熾,鯁我中原,始自一君,終為二主,事有相涉,言成混漫。今以未分之前為 北魏,既分之后 高氏 所輔為 東魏,宇文 所挾為 西魏,所以相分別也。”
指魏碑體。
引《冷眼觀》第七回:“右首是 陶濬旦 的北魏‘避月閣十八歲小影’八個大字。”
國語辭典
北魏
后魏的別名。參見「后魏」條。
網絡解釋
北魏
北魏(386年—534年)是鮮卑族拓跋珪建立的政權,也是南北朝時期北朝第一個王朝。
386年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際在牛川自稱代王,重建代國,定都盛樂(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同年四月,改稱魏王。398年六月,正式定國號為“魏”,史稱“北魏”。398年七月,道武帝拓跋珪遷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稱帝。439年,太武帝拓跋燾統一北方。493年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大舉改革。
永熙三年(534年),分裂為東魏與西魏。東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廢孝靜帝,代東魏自立,北齊建立。西魏恭帝三年(557年)禪位于宇文覺,北周建立,北魏歷史宣告結束。從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國至534年分裂為止,共歷20帝(列入正史本紀者12位),享國148年。
北魏時期,佛教興起,佛教得到空前發展,遷都洛陽和移風易俗促進了北魏的中央集權與民族融合。
因“魏”字具有美好偉大之意并且是“神州上國”之名而定為國號,為別于此前的曹魏政權,某些史書因此別稱為“后魏”,但由于史學界不稱曹魏為“前魏”,故“后魏”之稱很少使用。又以其皇室姓拓跋,后改姓元,故又別稱拓跋魏、元魏。
分字解釋
※ "北魏"的意思解釋、北魏是什么意思由CNDU漢語詞典查詞提供。
北魏造句
1.公元443年,北魏遺官去今內蒙古鄂倫春自治旗嘎仙洞告祭祖先舊墟,刻下祝文,其中有“皇皇帝天,皇皇后土”。
2.北魏時,天水趙姓一支遷居洛陽,其后裔孫趙貴鎮守并遷至武川(今內蒙古)。
3.公元495年北魏太和十九年,孝文帝為安頓遠道而來的天竺僧人跋陀,在嵩山敕建少林寺。
4.8米,面闊9間的雙斜坡踏道宮殿遺址,隨即被命名為操場城一號北魏遺址,是大型皇家建筑遺址。
5.北魏舊都最驚心動魄的絕密歷史,由叛臣罪女至太皇太后的千歲之路。
6.北魏太武帝殺子事件互動信息。
7.定位在重型斗鎧,主要擔負戰場壓制的任務;由北魏洛京城的“皇家聯合工場”。
8.墓主人若是節閔帝元恭,洛陽北魏陵墓在布局上也恰好符合中國古代的昭穆制度,孝文帝的長陵占據始祖位,祖孫三代圍繞長陵左右梯次埋葬。
9.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印度高僧菩提達摩來到少林,在少室山五**一天然石洞面壁九年,首傳禪宗。
10.北魏平城的京城設有宮、外、郭三道城墻,京畿設塞圍,郊甸筑一千四百多里長城。
11.在北魏建筑遺跡中,還有“傳祚無窮”文字瓦當和不少帶釉板瓦,也有少量北魏陶片,一片北魏陶器上還有“四窟”戳印。
12.北魏時置郡,移治今河北省河間,現在獻縣。
13.北魏孝文帝時期,五臺山北寺的法聰律師,原習《僧祇律》,因發現戒體、戒行的矛盾,轉而專研《四分律》,其后極力弘揚《四分律》戒相。
14.北魏孝昌三年,印度高僧菩提達摩來到少林,在少室山五**一天然石洞面壁九年,首傳禪宗。
15.當時北魏的都城在今山西省大同市,離六鎮的距離是非常近的,六鎮作為邊防前哨,一旦失。
16.北魏末年,先有破六韓拔陵,蕭寶寅,萬俟丑奴,葛榮起義,后有爾朱榮權傾天下。
17.北魏時在自然巖石的石面上,雕刻蓮花紋、忍冬紋及聯珠紋帶的組合紋樣,可知前庭曾存在某些殿堂式木構建筑。
18.北魏復為郡,相當今陽曲、交城、平遙、和順間的晉中地區。
19.這一族世居爾朱川(現山西朱家川),自稱為爾朱氏,在北魏初投靠。
20.公元450年,宋文帝劉義隆準備出兵進攻北魏,與尚書仆射徐湛之商議此事,結果步兵校尉沈慶之大不以為然,說道:“陛下今欲伐國,而與白面書生輩謀之,事何由濟!”。
相關詞語
- běi fāng rén北方人
- yuán wèi元魏
- běi lù北路
- hé běi河北
- běi jīng北京
- běi dì北地
- dōng běi東北
- běi lǐ北里
- běi ōu北歐
- dōng wèi東魏
- běi fāng fāng yán北方方言
- běi fāng huà北方話
- běi fāng北方
- běi lù yú北路魚
- wèi wēi魏巍
- xī běi西北
- běi zhì北至
- běi píng北平
- nán zhēng běi zhàn南征北戰
- nán běi rén南北人
- nán qiāng běi diào南腔北調
- nán jú běi zhǐ南桔北枳
- nán jú běi zhǐ南橘北枳
- wèi bēi魏碑
- f?n běi反北
- běi dà huāng北大荒
- běi huāng北荒
- mò běi漠北
- hán wèi韓魏
- nán běi jūn南北軍
- wèi cán魏蠶
- běi fēi北非
- běi miàn北面
- tuì běi退北
- běi máng lěi lěi北芒壘壘
- wèi wáng chí魏王池
- nán běi jiāo南北郊
- běi sòng北宋
- běi gōng北宮
- shuò běi朔北
- wèi wáng hù魏王瓠
- zhú běi逐北
- běi jīng huà北京話
- dùn běi遁北
- zhēn běi真北
- xī běi fēng西北風
- běi qǔ北曲
- běi yáng jūn fá北洋軍閥
- běi dǒu xīng北斗星
- shēn zài jiāng hú,xīn cún wèi què身在江湖,心存魏闕
- běi dì北帝
- nán běi南北
- běi jīng gǔ guān xiàng tái北京古觀象臺
- nán zhào běi yuán南棹北轅
- běi hǎi shì北海市
- běi chuí北垂
- nán běi lù南北路
- běi hǎi zūn北海樽
- wèi shí jīng魏石經
- zhuī wáng zhú běi追亡逐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