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死問疾的成語故事
拼音diào sǐ wèn jí
基本解釋吊祭死者,慰問病人。形容關心人民群眾的疾苦。
出處漢 晁錯《論貴粟疏》:“又私自送往迎來,吊死問疾,養孤長幼在其中。”
暫未找到成語吊死問疾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吊死問疾)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手獨拍,雖疾無聲 | 《韓非子·功名》:“人主之患在莫之應,故曰:一手獨拍,雖疾無聲。” |
一把死拿 | 老舍《駱駝祥子》八:“祥子沒說什么,等高媽走了,對自己點了點頭,似乎是承認自己的一把死拿值得佩服,心中怪高興的。” |
一文錢逼死英雄漢 |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23回:“相公年幼,休要妄費了。有時,看這東西不難;沒有時,便一文錢逼死英雄漢。” |
一日身死 | 戰國·韓·韓非《韓非子·五蠹》:“今之縣令,一日身死,子孫累世絮駕,故人重之。” |
一棍子打死 | 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全國宣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不許人家發表錯誤的意見,發表了就‘一棍子打死’,這不是解決矛盾的辦法。” |
一死一生 | 《史記·汲鄭列傳》:“太史公曰:始翟公為廷尉,賓客闐門;及廢,門外可設雀羅。翟公復為廷尉,賓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門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 |
一潭死水 | 元 戴善夫《陶學士醉寫風光好》:“我正忒坎坷,自怨咨,九重天忽有君恩至,正是一灣死水全無浪,也有春風擺動時。” |
一生九死 | 明·劉道開《疇昔》詩:“疇昔干戈里,飄零剩此身;一生九死客,兩代六朝人。” |
一問三不知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哀公二十七年》:“君子之謀也,始、衷、終皆舉之,而后入焉。今年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難乎?” |
七死七生 | |
七死八活 | 元 王實甫《西廂記》第三本第二折:“你哄著誰哩,你把這個餓鬼弄的七死八活,卻要怎么?” |
七生七死 | |
萬死一生 | 東漢 班固《漢書 司馬遷傳》:“夫人臣出萬死不顧一生之計,赴公家之難,斯以奇矣。” |
萬死不辭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八回:“但有使令,萬死不辭!” |
萬死猶輕 | 唐·韓愈《潮州刺史謝上表》:“臣以狂妄戇愚,不識禮度,上表陳佛骨事,言涉不敬,正名定罪,萬死猶輕。” |
三推六問 | 元 孫仲章《勘頭巾》第三折:“有他娘子將小人告到官中,三推六問,吊拷繃扒,打的小人受不過,只得屈招了。” |
不到烏江心不死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15卷:“我道:‘你不到烏江心不死,今已到了烏江,這心原也該死了。’” |
不到黃河心不死 | 清 蔣士銓《空谷香 虎窮》:“我一路何等勸你,你這樣人,不到黃河心不死,還說什么親戚!” |
不徐不疾 | 《莊子·天道》:“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應于心。” |
不得其死 | 先秦 孔子《論語 先進》:“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
不敢問津 | 先秦 孔子《論語 微子》:“長沮桀溺藕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 |
不死不活 | 宋 朱熹《朱子語類》第48卷:“唯是被囚不死不活,這地位如何處,直是難。” |
不死不生 | 戰國·宋·莊周《莊子·大宗師》:“無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 |
不死之藥 | 戰國·韓·韓非《韓非子·說林上》:“有獻不死之藥于荊王者,謁者操以入。” |
不生不死 | 《入楞伽經》第八卷:“如來藏世間,不生不死,不來不去,常恒清涼不變。” |
不疾不徐 | 宋 黃庭堅《王純中墓志銘》:“君調用財力,不疾不徐,勞民勸功,公私以濟。” |
不相問聞 | |
不相聞問 | 東漢 班固《漢書 嚴助傳》:“于是拜為會稽太守。數年,不聞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