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支右調的成語故事
拼音zuǒ zhī yòu diào
基本解釋謂支吾搪塞。
出處清·孔尚任《桃花扇·投猿》:“一封書信無名號,荒唐語言多虛冒,憑空何處軍糧到。無端左支右調,看他神情,大抵非逃即盜?!?/p>
暫未找到成語左支右調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左支右調)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步調一致 | 毛澤東《整頓黨的作風》:“在這種種方面,都應該提高共產主義精神,防止宗派主義傾向,使我們的黨達到隊伍整齊,步調一致的目的,以利戰斗。” |
支支吾吾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五回:“我既這等苦苦相問,你自然就該侃侃而談,怎么問了半日,你一味的吞吞吐吐,支支吾吾?” |
胡支扯葉 | |
力不能支 | 隋 王通《文中子 事君》:“大廈將傾,非一木所支也?!?/td> |
左膀右臂 | 凌叔華《古韻》:“據說恭親王把他視為左膀右臂,將來肯定官運亨通?!?/td> |
內查外調 | 《人民日報》1983.11.29:“經過一個星期的內查外調,掌握了大量證據,很快就挖出了這個由八人組成的貪污盜竊團伙?!?/td> |
左顧右盼 | 三國 魏 曹植《與吳季重書》:“左顧右盼,謂若無人,豈非吾子壯志哉!” |
顧左右而言他 | 先秦 孟軻《孟子 梁惠王下》:“曰:‘四境之內不治,則如之何?’王顧左右而言他?!?/td> |
調兵遣將 | 明 施耐庵《水滸傳》:“寫書教太師知道,早早調兵遣將,剿除賊寇報仇?!?/td> |
虛左以待 | 《史記·魏公子列傳》:“公子從車騎,虛左,自迎夷門侯生。” |
才調秀出 | 《晉書·王接傳論》:“才調秀出,見賞知音。” |
空頭支票 | 鄒韜奮《三十年前的民主運動》:“他們以為放出一個‘九年預備’的空頭支票,可以緩和空氣。” |
水調歌頭 | 相傳隋煬帝開汴河時曾制《水調歌》,唐人演為大曲。大曲有散序、中序、入破三部分,“歌頭”當為中序的第一章。雙調九十四字至九十七字,前后片各四平韻。宋人于前后片中的各兩個六字句,多夾葉仄韻。也有平仄互葉幾乎句句押韻的。共八體。 |
左右為難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二回:“那太太聽了,自然是左右為難;但事到其間,實在無法。” |
無出其右 | 東漢 班固《漢書 高帝紀下》:“賢趙臣田叔、孟舒等十人,召見與語,漢廷臣無能出其右者?!?/td> |
左書右息 | 《管子·七法》:“不明于法而欲治民一眾,猶左書而右息之。”尹知章注:“息,止也……人右手能書,而左手不能書也。今反用左手書而右手息而不動倒行逆施之譬。” |
支離破碎 | 元 許謙《白云集》:“近代以文辭取士,而不考其實,惟務雕鐫鏤刻,破碎支離,波淫邪遁之辭,靡所不至。” |
左右開弓 | 元 白仁甫《梧桐雨》楔子:“臣左右開弓,一十八般武藝,無有不會。” |
調風變俗 | 《南齊書·崔祖思傳》:“詳察朝士,有柴車蓬館,高以殊等;雕墻華輪,卑其稱謂。馳禽荒色,長違清編,嗜音酣酒,守官不徙,物識義方,且懼且勸,則調風變俗,不俟終日?!?/td> |
左右手 | 春秋·齊·孫武《孫子·九地》:“夫吳人與越人相惡也。當其同舟共濟,遇風,其相救也,如左右手?!?/td> |
獨木難支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拉楞自欲壞,非一木所能支。” |
膚末支離 | 清 方苞《書柳文后》:“彼言涉于道,多膚末支離,而無所歸宿?!?/td> |
調虎離山 | 明 吳承恩《西游記》第53回:“我是個調虎離山計,哄你出來爭戰。” |
病骨支離 | 宋 陸游《病起書懷》:“病骨支離紗帽寬?!?/td> |
調嘴學舌 | 明·洪楩《清平山堂話本·快嘴李翠蓮記》:“這早晚,東方將亮了,還不梳妝完,尚兀子調嘴弄舌!” |
唱反調 | 張潔《沉重的翅膀》:“鄭子云在會上,即使不和上面唱反調,至少也得鬧出點新花樣?!?/td> |
增收節支 | |
調查研究 | 毛澤東《在擴大的中央工作會議上的講話》:“調查研究,我們從前做得比較好?!?/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