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石問路的成語故事
拼音tóu shí wèn lù
基本解釋原指夜間潛入某處前,先投以石子,看看有無反應,借以探測情況。后用以比喻進行試探。
出處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12回:“此名為‘投石問路’。下面或是有溝,或是有水,就是落在實地,再沒有聽不出來的。”
暫未找到成語投石問路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投石問路)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塊石頭落了地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十九回:“次后忽然寶玉去了,他兩個又是那個光景兒,母子二人心中更明白了,越發一塊石頭落了地,而且是意外之想,彼此放心,再無別意了。” |
一塊石頭落地 | |
一心一路 | 明·馮夢龍《掛枝兒·多心》:“初相交,指望你一心一路;到如今,眼面上做工夫。” |
一斗米養個恩人,一石米養個仇人 |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22回:“郭先生,自古‘一斗米養個恩人,一石米養個仇人’,這是我們養他的不是了!” |
一石二鳥 | 路遙《平凡的世界》第三卷第24章:“這是個一石二鳥的好辦法。” |
一線之路 |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十六:“若權奸之去,則正當洗腸滌胃。若借溫太真之事,為小人開一線之路;借范堯夫之言,為君子憂后來之禍,則失之矣。” |
一路平安 | 明 范受益《尋親記》:“大王爺,保佑弟子一路平安,腳輕手健。” |
一路神祇 |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第15回:“因指著應伯爵、謝希大說道:‘這兩個天殺的,和他都是一路神祇。’” |
一路福星 | 清 范寅《越諺》上卷:“一路福星,又一路順風,送遠行語。” |
一路貨色 | 郭澄清《大刀記》第七章:“叫我看,一進了他們這個大染缸,就全變成一路貨色了。” |
一路順風 | 清 俞萬春《蕩寇志》第122回:“更喜云陳兩處亦無動靜,一路順風無些毫打叉之事。” |
一路風塵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十六回:“國舅老爺大喜!國舅老爺一路風塵辛苦。小的聽見昨日的頭起報馬來報,說今日大駕歸府,略預備了一杯水酒撣塵,不知賜光謬領否?” |
一路風清 | 明·沈德符《野獲編·吏部·用違其才》:“沈里孝清直名臣,使其建牙內地,將見一路風清,乃使作陜西巡撫,助討寧夏。” |
一問三不知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哀公二十七年》:“君子之謀也,始、衷、終皆舉之,而后入焉。今年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難乎?” |
三告投杼 | 《戰國策·秦策二》:“昔者曾子處費,費人有與曾子同名族者而殺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參殺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殺人。’織自若。有頃焉,人又曰:‘曾參殺人。’其母尚織自若也。頃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參殺人。’其母懼,投杼逾墻而走。 |
三推六問 | 元 孫仲章《勘頭巾》第三折:“有他娘子將小人告到官中,三推六問,吊拷繃扒,打的小人受不過,只得屈招了。” |
上天無路,入地無門 | 宋 釋普濟《五燈會元 法眼宗 西余體柔禪師》:“進前即觸途成滯,退后即噎氣填胸,直得上天無路,入地無門。” |
下井投石 |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十二回:“他一見憲眷比從前差了許多,曉得其中一定有人下井投石,說他的壞話。” |
不分玉石 | 清 劉獻廷《廣陽雜記》卷二:“向非君侯來,合郡士民當不分玉石矣。” |
不敢問津 | 先秦 孔子《論語 微子》:“長沮桀溺藕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 |
不相問聞 | |
不相聞問 | 東漢 班固《漢書 嚴助傳》:“于是拜為會稽太守。數年,不聞問。 |
不恥下問 | 先秦 孔子《論語 公冶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何晏集解:“下問,謂凡在己下者。” |
不諱之路 | 《后漢書 安帝紀》:“間令公卿郡國舉賢良方正,遠求博選,開不諱之路,冀得至謀,以鑒不逮。” |
不問三七二十一 |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75回:“逛窯姐兒的人,倘給老爺查著了,他不問三七二十一,當街就打。” |
不問不聞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四回:“所以這李紈雖青春喪偶,且居處于膏粱錦繡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不問不聞,惟知侍親養子。” |
不問皂白 | 郁達夫《沉淪》五:“太陽已經起來了。他不問皂白,一直的往東走去。” |
不問青紅皂白 |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十回:“何況這回巡捕做了原告,自然不問青紅皂白,要懲辦被告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