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袒牽羊的成語故事
拼音ròu tǎn qiān yáng
基本解釋牽羊:牽著羊,表示犒勞軍隊。古代戰敗投降的儀式。
出處《左傳·宣公十二年》:“鄭伯肉袒牽羊以逆,曰:‘孤不天,不能事君,使君懷怒以及敝邑,孤之罪也。’”
暫未找到成語肉袒牽羊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肉袒牽羊)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無牽掛 |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二回:“他橫豎是單槍獨馬,一無牽掛,當下由杭赴蘇,尋著了那位幫帶。” |
三月不知肉味 | 《論語·述而》:“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 |
不吃羊肉空惹一身膻 |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十七回:“弄得不吃羊肉空惹一身膻,那是要壞名氣的。” |
不左右袒 |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珊瑚》:“二成又懦,不敢為左右袒。” |
不知肉味 | 春秋 孔子《論語 述而》:“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 |
與羊謀羞 | 《符子》:“欲為千金之裘,而與狐謀其皮,欲具少牢之珍而與羊謀其羞。言未卒,狐相率逃于重丘之下,羊相呼藏于深林之中。” |
買王得羊 | 唐·張懷瑾《書斷》:“時人云:‘買王得羊,不失所望。’” |
爭雞失羊 | 漢·焦延壽《易林》卷八:“爭雞失羊,亡其金囊。” |
亡羊之嘆 | |
亡羊得牛 | 《淮南子·說山訓》:“亡羊而得牛,則莫不利失也。” |
亡羊補牢 | 西漢 劉向《戰國策 楚策四》:“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 |
親如骨肉 | 江耀輝《紅軍鞋》:“我們每個人的心里都十分難過,舍不得離開那里的親如骨肉的人民群眾。” |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項羽本紀》:“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 |
以羊易牛 | 《孟子·梁惠王上》:“王坐于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 |
以肉去蟻 | 《韓非子·外儲說左下》:“以肉去蟻,蟻愈多;以魚驅蠅,蠅愈至。” |
以肉啖虎 | 明·李贄《史綱評要·周紀·赧王》:“以攬權要秦王,正如以肉啖虎耳。” |
以肉喂虎 | 漢 荀悅《漢紀 高祖紀一》:“今赴秦軍,如以肉喂虎,當何益也!” |
以肉餧虎 | 漢·荀悅《漢紀·文帝紀》:“今赴秦軍,如以肉餧虎,當何益也。” |
以肉驅蠅 | 明·張居正《答南學院周乾明》:“令人不解寬義,一切務為姑息弛縱,賈譽于眾,以致士習驕侈,風俗日壞,間有一二力欲挽之,則又崇飾虛談,自開邪徑,所謂以肉驅蠅,負薪救火也。” |
使羊將狼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留侯世家》:“且太子所與俱諸將,皆嘗與上定天下梟將也。今使太子將之,此無異使羊將狼也。” |
俎上之肉 | 西漢·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如令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
凡夫肉眼 | 《法華經》:“凡夫淺識,深著五欲。” 唐·玄奘譯《贊彌勒四禮文》:“凡夫肉眼未曾識,為現千尺一金軀。” |
凡胎肉眼 | 明·汪道昆《洛水悲》:“你每凡胎肉眼,怎得見國色天香?” |
利惹名牽 | 元·張歌《湘妃怨·樂閑》曲:“想當年,利惹名牽。” |
利綰名牽 | 明·高明《琵琶記·副末開場》:“一舉鰲頭,再婚牛氏,利綰名牽竟不歸。” |
剜肉做瘡 | 明·王守仁《傳習錄》下卷:“欲于靜坐時,將好名好貨等根,逐一搜尋掃除廓清,恐是剜肉做瘡否?” |
剜肉醫瘡 | 唐 聶夷中《傷田家》詩:“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谷;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 |
剜肉成瘡 | 宋·崔與之《辭免除四川制置使札子》:“剜肉成瘡,有根本先撥之慮;張頤待哺,有樵蘇后爨之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