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笈擔簦的成語故事
拼音fù jí dān dēng
基本解釋笈:書箱;簦:古代有柄的笠類的傘。背著書箱,扛著傘奔走求學。
出處南朝·梁·任昉《求為劉獻立館啟》:“有朋自遠,無用棲憑,皆負笈擔簦,櫛風沐露。”
暫未找到成語負笈擔簦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負笈擔簦)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自負盈虧 | |
擔驚受怕 | 元 無名氏《盆兒鬼》第三折:“俺出門紅月乍平西,歸時猶未夕陽低,怎教俺擔驚受怕著昏迷。” |
反裘負芻 | 春秋 齊 晏嬰《晏子春秋 雜上二四》:“晏子之晉,至中牟,睹弊冠反裘負芻,息于涂側者,以為君子也,使人問焉。” |
忍辱負重 | 晉 陳壽《三國志 吳志 陸遜傳》:“國家所以屈諸君使相承望者,以仆有尺寸可稱,能忍辱負重故也。” |
背義負恩 | 《舊唐書 喬琳傳》:“上以其累經重任,頓虧臣節,自受逆命,頗聞譏諧悖慢之言,背義負恩,固不可舍,命斬之。” |
如釋重負 | 《穀梁傳 昭公二十九年》:“昭公出奔,民如釋重負。” |
負氣斗狠 |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一回:“卻怕是負氣斗狠,逃了出來的。” |
負德辜恩 | 漢·李陵《答蘇武書》:“陵雖孤恩,漢亦負德。” |
忘恩負義 | 元 楊文奎《兒女團圓》:“他怎生忘恩負義?你雪堆兒里扶起他來那。” |
家無擔石 | 宋朝蘇軾《乞賻贈劉季孫狀》:“今年五月卒于官所,家無儋(擔)石。” |
負債累累 |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67回:“卻說譚紹聞負債累累……每日索欠填門,少不得典宅賣地,一概徐償。” |
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回:“操曰:‘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
地負海涵 | 語出唐·韓愈《南陽樊紹述墓志銘》:“其富若生蓄,萬物必具,海含地負,放恣橫從,無所統紀。” |
躡蹻擔簦 | 明·張煌言《徐允巖詩序》:“迄延平王兵衄于金陵城下,余提孤軍走英霍山。徐子躡蹻擔簦,章皇山澤中。” |
皇天不負有心人 | 梁啟超《新羅馬·俠感》:“紛紛成敗無憑準,自古道皇天不負有心人,佇看起陸龍蛇演出風云陣。” |
擔雪塞井 | 唐 顧況《行路難》詩:“君不見擔雪塞井徒用力,炊沙作飯豈堪吃。” |
負隅頑抗 | 先秦 孟軻《孟子 盡心下》:“有眾逐虎。虎負嵎,莫之敢攖。” |
負俗之譏 | |
躡屩擔簦 | 明·宋濂《太上清正一萬壽宮住持提點張公碑銘序》:“公皆躡屩擔簦,往拜其坐下。” |
背恩負義 | 《陳書 陳寶應傳》:“遂乃背恩負義,各立異圖。” |
皇天不負苦心人 | 茅盾《子夜》十六:“再說一句笑話,內人保的壽險后天滿期,要是當真今天出了事,就算皇天不負苦心人。” |
負類反倫 | 《列子·仲尼》:“龍誑魏王曰:‘有意不心,有指不至,有物不盡,有影不移,發引千鈞,白馬非馬,孤犢未嘗有母。’其負類反倫,不可勝言也。”張湛注:“負,猶背也。類,同也。” |
負恩昧良 |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四回:“不意今日群芳大放,彼獨無花。負恩昧良,莫此為甚。” |
如牛負重 | 《佛說四十二章經》:“夫為道者,如牛負重,行深泥中。” |
決一勝負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76回:“不如從武城將軍之計,渡江決一勝負為上。” |
兒行千里母擔憂 | 清 褚人獲《隋唐演義》第24回:“你這個冤家,在何處飲酒,這早晚方回,全不知兒行千里母擔憂。” |
久負盛名 | 霍達《穆斯林的葬禮》第八章:“他是由于在玉器鑒賞方面的久負盛名而受聘于解放后成立的國營公司的,成為國家干部。” |
我負子戴 | 漢·揚雄《琴清英》:“天下有道,我黼子佩;天下無道,我負子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