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本溯源的成語故事
拼音tàn běn sù yuán
基本解釋探:求索。尋找樹根水源。比喻探求追溯事物的根本。
出處劉葉秋《中國字典史略》第五章第三節:“它對詞語的探本溯源工作,作得還不到家。”
暫未找到成語探本溯源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探本溯源)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本萬利 | 清 姬文《市聲》:“這回破釜沉舟,遠行一趟,卻指望收它個一本萬利哩。” |
一本正經 |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26章:“我原是故意鬧別扭,也知道自己要挨打,可是一板正經地對先生說:‘我這個破題做的很恰切,沒有做錯。’” |
三句不離本行 |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三十四回:“每到一處,開口三句話不離本行,立刻從懷里掏出捐冊來送給人看。”清 頤瑣《黃繡球》第十回:“我是業醫的,你們不要笑我三句不離本行。” |
三句話不離本行 |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三十四回:“每到一處,開口三句話不離本行,立刻從懷里掏出捐冊送給人看。” |
不依本分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39回:“黃文炳道:‘那廝也是個不依本分的人。’” |
不安本分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九回:“寶玉終是不安本分之人,竟一味的隨心所欲。” |
不惜工本 |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一回:“姓方的瞧著眼熱,有幾家該錢的,也就不惜工本,公開一個學堂。” |
不惜本錢 | 鄧小平《關于今后進入新區的幾點意見》:“但在建立時應不惜本錢抽調干部及若干部隊以作骨干。” |
不惜血本 | 王朔《誰比誰傻多少》:“為了不讓顧客恐懼,我們是不惜血本。” |
不探虎穴,不得虎子 | 《東觀漢記·班超傳》:“超悉會其吏士三十六人,酒酣激怒曰:‘不探虎穴,不得虎子。’” |
不探虎穴,安得虎子 | 晉·陳壽《三國志·呂蒙傳》:“貧賤難可居,脫誤有功,富貴可致,且不探虎穴,安得虎子?” |
世外桃源 | 清 孔尚任《桃花扇》:“且喜已到松鳳閣,這是俺的世外桃源。” |
伸頭探腦 | 明 吳承恩《西游記》第二十四回:“他在那鍋門前,更無心燒火,不時的伸頭探腦,出來觀看。” |
依本畫葫蘆 | 《朱子語類》卷四二:“仲弓卻只是據見本子做,只是依本畫葫蘆。” |
信以為本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昭公九年》:“武將信以為本,循而行之。” |
元元本本 | 漢·班固《西都賦》:“元元本本,殫見洽聞。” |
務本力穡 | 宋·蘇軾《商鞅論》:“秦之所以富強者,孝公務本力穡之效,非鞅流血刻骨之功也。” |
務本抑末 | 《漢書 鄭弘傳》:“務本抑末,毋與天下爭利,然后教化可興。” |
壓山探海 | |
原原本本 | 東漢 班固《漢書 敘傳下》:“元元本本,數始于一。” |
原本窮末 | 春秋·齊·管仲《管子·小匡》:“式美以相應,以綴以書,原本窮末。” |
去末歸本 | 《后漢書·章帝本紀》:“比年陰陽不調,饑饉屢臻。深惟先帝憂人之本,……誠欲元元去末歸本。” |
去本就末 | 東漢·班固《漢書·地理志》:“郡國輻湊,浮食者多,民去本就末。” |
去本趨末 | 西漢·劉安《淮南子·本經訓》:“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漢·高誘注:“……詐偽萌生則去本趨末,棄耕作之業而務錐刀之利。” |
反本溯源 | 康有為《大同書》已部:“昔之人孔之乎,淵淵深思,蓋知之矣,故反本溯源,立胎教之義,教之于未成形質以前。” |
反本還原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11回:“連服一二次,方才反本還原,知得人事。” |
變本加厲 | 南朝 梁 蕭統《<文選>序》:“蓋踵其事而增華,變其本而加厲,物既有之,文亦宜然。” |
叩源推委 | 明·王世貞《藝苑卮言》第六卷:“徐昌轂雖不得叩源推委,而風調高秀,十不能得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