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缊請火的成語故事
拼音shù yùn qǐng huǒ
基本解釋束缊:束一扎亂麻為火把;請火:借火。比喻求助于人。
出處東漢 班固《漢書 蒯通傳》:“即束缊請火于亡肉家?!?/p>
暫未找到成語束缊請火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束缊請火)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家一火 | 明·馮夢龍《古今小說》第五卷:“王媼嫁了馬周,把自己一家一火,都搬到馬家來了?!?/td> |
七竅冒火 | 《老殘游記續集遺稿》第三回:“一天兩天還好受,等到第三天,真受不得了!怎么還沒有信呢?俗語說的好,真是七竅冒火,五臟里生煙?!?/td> |
萬家燈火 | 唐 白居易《江樓夕望招客》:“燈火萬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td> |
不吃煙火食 | 宋·阮閱《詩話總龜前集》卷九引《直方詩話》:“文潛先與李公擇輩來予家作長句。后再同東坡來,坡讀其詩,嘆息云:‘此不是吃煙火食人道底言語?!?/td> |
不情之請 | 清 紀昀《閱微草堂筆記 灤陽消夏錄二》:“不情之請,惟君圖之?!?/td> |
不瘟不火 | |
不請自來 | 明·程登吉《幼學瓊林》第二卷:“頻來無忌,乃云入幕之賓;不請自來,謂之不速之客?!?/td> |
不通水火 | 東漢 班固《漢書 孫寶傳》:“稚季耳目長,聞知之,杜門不通水火?!鳖亷煿抛ⅲ骸安煌ㄋ?,謂雖鄰伍亦不往來也?!?/td> |
不避水火 | 《水滸傳》第五八回:“賢弟心中有何危厄不決之難,但請盡說不妨,便當不避水火,力為解救,與汝相助?!?/td> |
不避湯火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貨殖列傳》:“前蒙矢石,不避湯火之難者,為重賞使也?!?/td> |
不食人間煙火 | 宋·阮閱《詩話總龜》第九卷:“東坡讀其詩,嘆息云:‘此不是吃煙火食人道底言語?!?/td> |
不食煙火 | 《終有報》第一回:“人都道他不食煙火,體氣欲仙?!?/td> |
為民請命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淮陰侯列傳》:“因民之欲,西向為百姓請命,則天下風走而響應矣,孰敢不聽!” |
久束濕薪 | 梁啟超《飲冰室合集》自敘:“而彼久束濕薪之大多數人,猶或曰:‘吾秦人而子語我以越之肥瘠也?!?/td> |
烏燈黑火 | |
了如觀火 | 鄒魯《戊甲云南河口之役》:“今有河內來函,讀之必了如觀火,從此兄等之出而說人,必更有把握矣?!?/td> |
事火咒龍 | |
井中求火 | |
交梨火棗 | 《真誥·運象二》:“玉醴金漿,交梨火棗,此則騰飛之藥,不比于金丹也?!?/td> |
以火去蛾 | 《太平御史》卷九四四引《韓子》:“以火去蛾蛾愈多,以魚毆蠅蠅愈至?!?/td> |
以火救火 | 先秦 莊周《莊子 人間世》:“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 |
以火救火,以水救水 | 戰國·宋·莊周《莊子·人間世》:“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td> |
以火止沸 | 漢·桓寬《鹽鐵論·錯幣》:“漢初乘弊而不改易,畜利變幣,欲以反本,是猶以煎止燔,以火止沸也?!?/td> |
眾人拾柴火焰高 | 姜樹茂《漁島怒潮》第五章:“‘眾人拾柴火焰高’,只要群眾發動起來了,搬山山倒,填海海平?!?/td> |
眾怒如水火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昭公十三年》:“眾怒如水火焉,不可為謀?!?/td> |
傳風扇火 | 康濯《春種秋收 故事》:“這么傳風扇火,直扇得玉翠她爹都受了傳染——天天替女兒著急,時時埋怨女兒眼皮太高。” |
傳風搧火 | |
假階救火 | 《燕書》:“趙成陽堪,其宮火,欲滅之,無階可升?!?/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