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約施博的成語故事
拼音shǒu yuē shī bó
基本解釋守:操守;博:大,廣。指操守簡約而影響廣大。
出處戰國·鄒·孟軻《孟子·盡心下》:“言近而指遠者,善言也;守約而施博者,善道也。”
暫未找到成語守約施博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守約施博)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因循守舊 | 東漢 班固《漢書 循吏傳序》:“光因循守職,無所改作。” |
墨守成規 | 清 黃宗羲《錢退山詩文序》:“如鐘嶸之《詩品》,辨體明宗,固朱嘗墨守以為準的也。” |
博通經籍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馬融傳》:“初,京兆摯恂以儒術教授隱于南山,不應聘,名重關西,融從其游學,博通經籍。恂奇融才,以女妻之。” |
博學多聞 | 《文子 精誠》:“雖博學多聞,不免于亂。” |
勤儉節約 | 路遙《平凡的世界》第五卷第一章:“因而形成了既敢山吃海喝,又能勤儉節約的雙重生活方式。” |
因材施教 | 《論語 為政》子游問孝、子夏問孝朱熹集注引宋程頤曰:“子游能養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義而或少溫潤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與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 |
一錢太守 | 清·李漁《無聲戲》第二回:“成都有個知府,做官極其清正,有一錢太守之名。” |
己之所不安,勿施于人 | 春秋·齊·管仲《管子·版法解》:“度恕者,度之于己也。己之所不安,勿施于人。” |
有約在先 | 元·無名氏《舉案齊眉》第一折:“老夫人,這事本已有約在先,況兼孩兒又執意定要嫁她,也是他的緣分了。” |
旁征博引 | 清 王韜《淞隱漫錄》:“生數典已窮,而女博引旁征,滔滔不竭,計女多于生凡十四則。” |
閉關自守 | 東漢 班固《漢書 王莽傳》:“閉門自守,又坐鄰伍鑄錢挾銅,奸吏因以愁民。” |
發號施令 | 《尚書 冏命》:“發號施令,罔有不臧。” |
東施效顰 | 先秦 莊周《莊子 天運》:“故西施病心而矉其里,其里之丑人見而美之,歸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見之,堅閉門而不出;貧人見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
地大物博 |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又因江南地大物博,差使很多,大非別省可比。” |
喬太守亂點鴛鴦譜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八卷:“今日聽在下說一樁意外姻緣的故事,喚做‘喬太守亂點鴛鴦譜’。” |
無計可施 | 元 無名氏《施仁義劉弘嫁婢》第三折:“使小圣展轉彷徨,無計可施。” |
熬更守夜 | 《人民文學》1977年第1期:“總理經常熬更守夜,廢寢忘食地工作。” |
博采眾長 | 北齊 魏收《魏書 劉芳傳》:“考括墳籍,博采群議。” |
抱殘守缺 | 東漢 劉歆《移書讓太常博士》:“猶欲抱殘守缺,挾恐見破之私意,而亡(無)從善服義之公心。” |
施恩望報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19回:“可都是那個甚么施恩望報,不望報的這個脾氣鬧的!” |
米鹽博辯 | 《韓非子 說難》:“米鹽博辯 ,則以為多而交之。” |
偶燭施明 | 漢 王符《潛夫論》:“堯舜之德,譬猶偶燭施明于幽室也,前燭照之,后燭益明,非前燭昧,后燭彰也,乃二燭相因而成大光。” |
鬼設神施 | 宋·陳亮《念奴嬌·登多景樓》:“鬼設神施,渾認作、無限南疆北界。” |
博學多識 | 宋·朱熹《朱子語類·論語》第45卷:“只是圣人之所以圣,卻不在博學多識,而在一以貫之。” |
法外施仁 | 明 李清《三垣筆記 附識中》:“其馳驅通義一帶,亦不無微勞可憫。乞皇上法外施仁,俯從部議。” |
安分守己 | 宋 袁文《甕牖閑評》第八卷:“自以為一己之能,萬一人主見喜,則超臘奮迅何事不可為,彼安分守己恬于進取者,方且以道義自居,其肯如此僥幸乎?” |
法外施恩 | 清·梁章鉅《歸田瑣記·鰲拜》:“仍照皇祖所降諭旨,給予一等男爵,世襲罔替,已足以示國家法外施恩,舊勛之意矣。” |
詞約指明 | 漢·桓寬《鹽鐵論·水旱》:“議者貴其辭約而指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