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海逝波的成語故事
拼音dōng hǎi shì bō
基本解釋東逝大海的波濤。比喻大勢已去,無法挽回。
出處明·劉若愚《酌中志·內府衙門職掌》;“縱有真心為國、束身自好者,恐亦孤掌難鳴也。東海逝波,其奈之何哉!”
暫未找到成語東海逝波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東海逝波)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聲東擊西 | 唐 杜佑《通典 兵六》說:“聲言擊東,其實擊西?!?/td> |
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 | 唐·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
醋海翻波 | |
說東道西 | 杜鵬程《在和平的日子里》第四章:“老工程師哪有工夫聽別人說東道西?” |
泥牛入海 | 宋 釋道原《景德傳燈錄 潭州龍山和尚》:“我見兩個泥牛斗入海,直至如今無消息?!?/td> |
百川歸海 | 西漢 劉安《淮南子 氾論訓》:“百川異源,而皆歸于海;百家殊業而皆務于治?!?/td> |
余波未平 | |
天涯海角 | 唐 呂巖《絕句》:“天涯海角人求我,行到天涯不見人?!?/td> |
一尺水翻騰做一丈波 | 元 無名氏《爭報恩》第三折:“那妮子一尺水翻騰做一丈波,怎當他只留支剌信口開合?!?/td> |
東扶西倒 | 宋 楊萬里《過南蕩》詩:“笑殺槿籬能耐事,東扶西倒野酴醿。” |
海底撈月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27卷:“先前的兩個轎夫,卻又不知姓名住址,有影無蹤,海中撈月,眼見得一個夫人送在別處去了。” |
海水不可斗量 | 《淮南子·泰族訓》:“太山不可丈尺也,江海不可斗斛也。” |
文山會海 | 《人民日報》1988年11月26日:“機關干部解脫了文山會海之后,獲得更多時間和精力,該是一件幸事?!?/td> |
道山學海 | 明·無名氏《鳴鳳記·鄒林游學》:“道山學海功非淺,孔思周情文可傳。” |
東施效顰 | 先秦 莊周《莊子 天運》:“故西施病心而矉其里,其里之丑人見而美之,歸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見之,堅閉門而不出;貧人見之,挈妻子而去之走?!?/td> |
南征北戰,東蕩西殺 | 晉劇《打金枝》第二場:“父王的江山,是他郭家父子南征北戰,東蕩西殺,十大汗馬功勞爭來的。” |
一尺水翻騰做百丈波 | 元 王曄《桃花女》第二折:“你將那半句話搬調做十分事,一尺水翻騰做百丈波。” |
縱橫四海 | 《三國志通俗演義·青梅煮酒論英雄》:“得志則縱橫四海。” |
東道主 | 左丘明《左傳 僖公三十年》:“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td> |
西學東漸 | 《尚書·禹貢》:“東漸于海?!?/td> |
湖海飄零 | |
拆東墻補西墻 | 《中國民歌資料 納布鞋》:“拆東墻,補西墻,先要顧前方。” |
角巾東路 | 《晉書·羊祜傳》:“嘗與從弟琇書曰:‘既定邊事,當角巾東路,歸故里,為容棺之墟?!?/td> |
春深似海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30回:“這屋里那塊‘四樂堂’的匾,可算掛定了!不然,這‘春深似海’的屋子,也就難免‘愁深似?!!?/td> |
東扯西拉 | 《官場現形記》第五三回:“制臺問了幾句話,虧他東扯西拉,居然沒有露出馬腳?!?/td> |
大江東去 | 宋·蘇軾《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td> |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三卷:“別是一番面目,想到:‘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
盡付東流 | 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79回:“那緣法盡了,往時的情義盡付東流,還要變成了仇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