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期失誤的成語故事
拼音lín qī shī wù
基本解釋臨:及,到。到了預先約定的時間卻失約了。指不守諾言
出處《剪燈余話·泰山御史傳》:“卻乃連日酗酣,臨期失誤,使百辟倉皇駭愕以失色。”
暫未找到成語臨期失誤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臨期失誤)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舉兩失 | 《綱鑒抄略》:“朝廷一舉而兩失。縱不能復后,宜還仲淹、道輔。” |
一場誤會 | 王朔《人莫予毒》:“單立人和曲強開始意識到,這可能是一場誤會,但也得問下去。” |
一失足成千古恨 |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89回:“這件事本來是我錯在前頭,此刻悔也來不及了。古人說的:‘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頭是百年身。’” |
一子失著,滿盤皆輸 | 李欣《老生常談·熟視無睹,充耳不聞》:“一子失著,滿盤皆輸,這是有的。” |
一差二誤 | 《京本通俗小說·快嘴李翠蓮記》:“罷,罷,我兩口也老了,管你不得,只怕有些一差二誤,被人恥笑。” |
一念之誤 | 宋·曾慥《類說》卷四十七引《遁齋閑覽·口中芙蕖花香》:“此人前身為尼,誦《法華經》二十年,一念之誤,乃至于此。” |
一誤再誤 | 《宋史 魏王廷美傳》:“太宗嘗以傳國之意訪之趙普。普曰:‘太祖已誤,陛下豈容再誤耶?’” |
萬不一失 | 漢·枚乘《七發》:“孔、老覽觀,孟子持籌而算之,萬不一失。” |
萬不失一 | 《韓非子·解老》:“治鄉治邦蒞天下者,各以此科適觀息耗則萬不失一。”《史記·淮陰侯列傳》:“韓信曰:‘先生相人何如?’對曰:‘貴賤在于骨法,憂喜在于容色,成敗在于決斷,以此參之,萬不失一。’” |
萬無一失 | 漢 枚乘《七發》:“孔老覽觀,孟子持籌而算之,萬不失一。” |
萬無失一 |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第17卷:“子誠能如是,心無異緣,六根自靜,默然而究,萬無失一也。” |
三期賢佞 | 漢王尊任京兆尹,凡三歲,除惡安良,治績顯著,后為御史大夫所誣,免官。湖縣三老上書為之辯白:“一尊之身,三期之間,乍賢乍佞,豈不甚哉!”見《漢書·王尊傳》。 |
下臨無地 | 唐·王勃《滕王閣序》:“飛閣流丹,下臨無地。” |
下臨無際 | |
不失圭撮 | 東漢 班固《漢書 律歷志上》:“量多少者不失圭撮。” |
不失舊物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哀公元年》:“祀夏配天,不失舊物。” |
不失時機 | 周恩來《關于黨的“六大”的研究》:“這時離國共分裂還有兩個月,如果……努力去做,還不失時機。” |
不失毫厘 | 先秦 荀況《荀子 儒效》:“圣人也者,本仁義,當是非,齊言行,不失豪(毫)厘。” |
不失黍絫 | 《漢書 律歷志上》:“權輕重不失黍絫。”顏師古注引應劭曰:“十黍為絫,十絫為一銖。” |
不得違誤 | |
不期修古 | 戰國 韓 韓非《韓非子 五蠹》:“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
不期然而然 | 明 高啟《威愛論》:“功或以愛誠有以結于人者,則趨事赴功有不期然而然。何以威為哉!” |
不期而會 | 《穀梁傳 隱公八年》:“不期而會曰遇,遇者志相得也。” |
不期而同 | 郭沫若《文藝論集 整理國故的評價》:“他的論調與吳稚暉的雖若不期而同,但是吳稚暉所注眼的是功利問題。” |
不期而然 | 宋 王楙《野客叢書》:“蓋其平日讀外祖太史公記,故發于詞旨,不期而然。” |
不期而遇 | 南朝 梁 簡文帝《湘宮李智倩法師墓志銘》:“不期而遇,襄水之陽。” |
不誤農時 | 鄧小平《貫徹執行中共中央關于土改與整黨工作的指示》:“必須注意領導人民加緊生產,不誤農時,不荒地,防止地富怠工和破壞。” |
專權誤國 |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40卷:“此指嚴嵩、嚴世蕃父子二人也。朕久聞其專權誤國……朕當即為處分,卿不可外泄于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