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嗣良裘的成語故事
拼音kè sì liáng qiú
基本解釋同“克紹箕裘”。
出處唐·向延之《蘭亭始末記》:“與兄孝賓俱舍家入道,俗號永禪師。禪師克嗣良裘,精勤此業。”
暫未找到成語克嗣良裘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克嗣良裘)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物克一物 | 茅盾《霜葉紅似二月花》:“然而趙守翁竟無奈她何,此謂人生萬物,一物克一物。” |
三折股為良醫 | 唐·歐陽詹《送洪孺卿赴舉序》:“三折股為良醫。予五升詞揚,四遭渏摭,是以竊知乎之則。” |
三折肱為良醫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定公十三年》:“三折肱知為良醫。” |
三折肱,為良醫 | 《左傳·定公十三年》:“三折肱,知為良醫。” |
業紹箕裘 |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序》:“竊伏自念,業紹箕裘,家藏墳索,插架之收儲,趨庭之問答,其于文獻蓋遮幾焉。” |
喪盡天良 | 清 錢泳《履園叢話》:“今人既高貴驕奢矣,而又喪盡天良,但思利己,不思利人。” |
為裘為箕 | 語出《禮記·學記》:“良冶之子必學為裘;良弓之子必學為箕。” |
主圣臣良 | 《北史·仲方傳》:“況主圣臣良,兵強國富,陳既主昏于上,人讟于下,險無百二之固,眾非九國之師,獨此島夷,而稽天討!” |
主賢臣良 | 唐·白居易《敢諫鼓斌》:“聲聞于外、以彰我主賢臣良。” |
乘堅驅良 | 《后漢書·和熹鄧皇后紀》:“今末世貴戚食祿之家,溫衣美飯,乘堅驅良。” |
五月披裘 | 晉·皇甫謐《高士傳》卷上:“五月披裘而負薪,豈取金者哉?” |
以柔克剛 | 三國 蜀 諸葛亮《將苑》:“善將者,其剛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強,以柔制剛。” |
眾毛攢裘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69回:“常言道:‘眾毛攢裘。’” |
允恭克讓 | 《尚書·堯典》:“允恭克讓。” |
克丁克卯 | 劉心武《醒來吧!弟弟》:“當個鐵面無私,克丁克卯的檢查員。” |
克伐怨欲 | 春秋·魯·孔丘《論語·寬問》:“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為仁矣。” |
克傳弓冶 | 《舊唐書·趙道興傳》:“卿今克傳弓冶,可謂不墜家聲。” |
克儉克勤 | 《尚書 大禹漠》:“克勤于邦,克儉于家。” |
克勤克儉 | 《尚書 大禹漠》:“克勤于邦,克儉于家。” |
克盡厥職 | 清·無名氏《說呼全傳》第一回:“又蒙圣恩,命俺叨襲父職,敢不克盡厥職。” |
克己復禮 | 先秦 孔子《論語 顏淵》:“克己復禮為仁。” |
克己奉公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祭遵傳》:“遵為人廉約小心,克己奉公,賞賜輒盡與士卒,家無私財。” |
克己慎行 | 唐·韓愈《送齊皞下第序》:“故上之人行志擇誼,坦乎其無憂于下也;下之人克己慎行,確乎其無惑于上也。” |
克敵制勝 | 孫武《孫子 虛實》:“人皆知我所以勝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勝之形。” |
克愛克威 | 《書·胤征》:“威克厥愛,允濟;愛克厥威,允罔功。” |
克紹箕裘 | 西漢 戴圣《禮記 學記》:“良冶之子,必學為裘,良弓之子,必學為箕。” |
克肩一心 | 語出《書 盤庚下》:“式敷民德,永肩一心。”孔傳:“用布示民必以德義,長任一心以事君。” |
克逮克容 | 清·周亮工《書影》第三卷:“即邑姜雖賢,不過如大姒克勤克儉,克逮克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