謙恭仁厚的成語故事
拼音qiān gōng rén hòu
基本解釋指態度謙遜恭謹,為人忠誠老實。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傳》第98回:“今日見宋江謙恭仁厚,愈加欽敬。”
暫未找到成語謙恭仁厚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謙恭仁厚)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謙謙君子 | 《周易 謙》:“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也。” |
卑諂足恭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五宗世家》:“彭祖為人巧佞、卑諂足恭而心刻深。” |
一視同仁 | 唐 韓愈《原人》:“是故圣人一視而同仁,篤近而舉遠。” |
當仁不讓 | 先秦 孔子《論語 衛靈公》:“當仁不讓于師。”朱熹集注:“當仁,以仁為己任也。” |
玩世不恭 | 明 李開先《雪蓑道人傳》:“醉后高歌起舞,更有風韻,只是玩世不恭,人難親近耳。” |
謙受益,滿招損 | 明·沈采《千金記·延訪》:“謙受益,滿招損。” |
仁義道德 | 唐·韓愈《原道》:“后之人,其欲聞仁義道德之說,孰從而聽之。” |
滿招損,謙受益 | 《尚書 大禹謨》:“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 |
洗耳恭聽 | 元 鄭廷玉《楚昭公》第四折:“請大王試說一遍,容小官洗耳恭聽。” |
麻木不仁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27回:“天下作女孩兒的,除了那班天日不懂麻木不仁的姑娘外,是個女兒便有個女兒情態。” |
止戈興仁 | 《漢晉春秋》:“將欲止戈興仁,為百姓請命。” |
得天獨厚 | 明 張居正《答宗伯董潯陽》:“精神步履新銳少年弗逮也,何得天之厚如是哉!” |
仁者能仁 |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五本第三折:“賣弄你仁者能仁,倚仗你身里出身。” |
黃公好謙 | 《尹文子·大道上》:“齊有黃公者,好謙卑。有二女,皆國色。” |
恭恭敬敬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33卷:“安住見說是丈人,恭恭敬敬唱了個喏。” |
無可厚非 | 《漢書 王莽傳中》:“莽怒,免英官。后頗覺悟,曰:‘英亦未可厚非。’” |
不知天高地厚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34回:“如今年過知非,想起幼年這些不知天高地厚的話來,真覺愧悔。” |
法外施仁 | 明 李清《三垣筆記 附識中》:“其馳驅通義一帶,亦不無微勞可憫。乞皇上法外施仁,俯從部議。” |
志士仁人 | 先秦 孔子《論語 衛靈公》:“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
求仁得仁 | 先秦 孔子《論語 述而》:“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
天高地厚 | 《詩經 小雅 正月》:“謂天蓋高,不敢不局;謂地蓋厚,不敢不脊。” |
仁漿義粟 | 《搜神記 楊伯雍》:“公汲水作義于坂頭,行者皆飲之。《后漢書 黃昏傳》:“于是豐富之家各出義谷,助官稟貸。” |
德厚流光 | 《穀梁傳 僖公十五年》:“天子七廟,諸侯五,大夫三,士二,故德厚者流光,德薄者流卑。” |
薄養厚葬 | |
恭逢其盛 | 明·許三階《節俠記·二十五·誣激》:“這是卿等調燮之功,使朕恭逢其盛。” |
謙虛謹慎 | 《晉書 張賓載記》:“封濮陽侯,任遇優顯,寵冠當時,而謙虛敬慎,開襟下士。” |
假仁假義 | 宋 朱熹《朱子全書 歷代一 唐》:“漢高祖私意分數少,唐太宗一切假仁假義以行其私。” |
仁人志士 | 西漢 韓嬰《韓詩外傳》第三卷:“育群物而不倦,有似仁人志士,是仁者之所以樂山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