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yǎng)兒防老,積谷防饑的成語故事
拼音yǎng ér fáng lǎo,jī gǔ fáng jī
基本解釋指養(yǎng)育兒子以防老年無依靠,保存谷物為防備饑荒。
出處宋·左圭《百川學(xué)海》:“臨刑無懼色,曰:‘養(yǎng)兒防老,積谷防饑。’太守曾天游奏之,乃免死。”
暫未找到成語養(yǎng)兒防老,積谷防饑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養(yǎng)兒防老,積谷防饑)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老當益壯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馬援傳》:“丈夫為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 后世據(jù)此典故引申出成語“老當益壯”。 |
一丁點兒 | 周作人《自己的文章》:“寫文章也微微懂得一點苦甘冷暖,結(jié)果只有‘一丁點兒’的知。” |
一丸泥封函谷關(guān)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隗囂傳》:“元請以一丸泥為大王東封函谷關(guān),此萬世一時也。” |
一家老小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十回:“當日接了書信,便與弟曹德及一家老小四十余人,帶從者百余人,車百余輛,徑望兗州而來。”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七卷:“你若無事退回,我自養(yǎng)你一家老小,如要原錢還府,也是我出。” |
一斗米養(yǎng)個恩人,一石米養(yǎng)個仇人 |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22回:“郭先生,自古‘一斗米養(yǎng)個恩人,一石米養(yǎng)個仇人’,這是我們養(yǎng)他的不是了!” |
一條線兒拴兩螞蚱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四回:“因為咱們倆是一條線兒拴兩螞蚱,飛不了我,蹦不了你的。” |
一股腦兒 | 曾樸《孽海花》第16回:“心中不知道是鹽是醋是糖是姜,一股腦兒都倒翻了。” |
一谷不升 | 《榖梁傳·襄公二十四年》:“一谷不升謂之嗛,二谷不升謂之饑,三谷不升謂之饉,四谷不升謂之康,五谷不升謂之大侵。” |
一谷不登 | 《管子·揆度》:“一谷不登,減一谷,谷之法什倍。” |
一面兒理 | |
一饑兩飽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七卷:“錢興日逐做些小經(jīng)紀供給家主,每每不敷,一饑兩飽。” |
七老八倒 | 明·寓山居士《魚兒佛》第一出:“到得那七老八倒,腰駝背曲時候,富的也死,貧的也死。” |
七老八十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十卷:“趕得那七老八十的都起身嫁人去了。” |
七老八小 | 馮志《敵后武工隊》第五章:“起開,我又不七老八小的,攙著架著干什么?” |
三朝元老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章帝紀》:“行太尉事節(jié)鄉(xiāng)侯熹三世在位,為國元老。” |
三老五更 | 《禮記·文王世子》:“遂設(shè)三老五更,群老之席位焉。”《樂記》:“食三老五更于大學(xué)。” |
三老四少 | |
三饑兩飽 | 宋·釋惠洪《冷齋夜話·野夫長短句》:“跛子一生別無路,展手教,化三饑兩飽。回視云漢,聊以自誑元神。” |
下喬木入幽谷 | 《孟子·滕文公上》:“吾聞出于幽谷,遷于喬木者,未聞下喬木而入幽谷者。” |
下喬遷谷 | 參見“下喬入幽”。 |
不知老之將至 | 《論語 述而》:“其為人也,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
不饑不寒 | 《齊桓晉文之事》:“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 |
丟下耙兒弄掃帚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47回:“上上下下,那不是他操心?你一個媳婦,雖然幫著,也是天天‘丟下耙兒弄掃帚’。” |
豐年玉荒年谷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賞譽》:“世稱庾文康為豐年玉,稱恭為荒年谷。” |
久慣老誠 |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第52回:“個個人古怪精靈,個個人久慣老誠。” |
樂道忘饑 | 《晉書·樂志》:“與君周旋,樂道忘饑。我心虛靜,我志沾濡。” |
乞兒乘車 | 《三國志·魏書·鄧艾傳》注引《世語》:“君釋褐登宰府,三十六日,擁麾蓋,守兵馬郡,乞兒乘小車,一何駛乎?” |
乞兒暴富 | 明·袁宏道《瓶史·器具》:“然寒微之士,無從致此,但得宣、成等窯磁瓶各一二枚,亦可謂乞兒暴富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