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渴飲鴆的成語故事
拼音zhǐ kě yǐn zhèn
基本解釋鴆:毒酒。比喻只解決眼前的困難而不顧嚴重后果。
出處清·壯者《掃迷帚》第24回:“若慮迷信一破,道德墮落,必以保存為得計,此又何異欲止渴而飲鴆,欲療瘡而剜肉?”
暫未找到成語止渴飲鴆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止渴飲鴆)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噎止餐 | 語出《呂氏春秋·蕩兵》:“夫有以饐死者,欲禁天下之食,悖。” |
一飲一啄 | 先秦 莊周《莊子 養生主》:“澤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飲,不蘄畜乎樊中。” |
一飲而盡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三卷:“鴇兒只道他敬客,卻自家一飲而盡。” |
不塞下流,不止不行 | 唐·韓愈《原道》:“然則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 唐 韓愈《原道》:“然則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書,廬其居。” |
不隨以止 | |
不飲盜泉 | 《尸子》:“(孔子)過于盜泉,渴矣而不飲,惡其名也。” |
中道而止 |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第三十三祖慧能大師》:“我求大法,豈可中道而止。” |
臨渴掘井 | 明 朱伯廬《游家格言》:“宣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 |
臨渴穿井 | 《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 |
為山止簣 | 語出《論語·子罕》:“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 |
舉止不凡 | 清 壯者《掃迷帚》第五回:“昨見二君舉止不凡,詢及棧主,始知兄即吳江卞某,此弟生平最敬佩的人,敢問此位名姓?” |
舉止大方 |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十一回:“若是正經的女子,見了人一樣,不見人也是一樣,舉止大方,不輕言笑的,那怕他在街上走路,又礙甚幺呢?” |
舉止失措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98回:“睿聞知兩處危急,舉止失措,甚是驚慌。” |
舉止嫻雅 |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一回:“更是性格敏慧,舉止嫻雅,淺笑微顰,豐華入目;承顏順意,婉孌快心。” |
舉止自若 | 《資治通鑒 唐高祖武德六年》:“孝恭將發,與諸將宴集,命取水,忽變為血,在坐皆失色,孝恭舉止自若。” |
舉止言談 | 唐·杜牧《罪言》:“山東之人,叛且三五世矣,今之后生所見,言語舉止,無非叛也,以為事理正當如此,沈酣入骨髓,無以為非者。” |
令行禁止 | 《逸周書 文傳》:“令行禁止,王始也。” |
以刑止刑 | 《周書·武帝紀下》:“以刑止刑,世輕世重。罪不及嗣,皆有定科。” |
以殺止殺 | 《商君書 畫策》:“故以戰去戰,雖戰可也。以殺去殺,雖殺可也。” |
以湯止沸 | 戰國 呂不韋《呂氏春秋 盡數》:“夫以湯止沸,沸愈不止,去其火則止矣。” |
以渴服馬 | 《韓非子·外儲說右下》:“造父為齊王駙駕,以渴服馬,百日而服成……王曰:‘效駕于圃駕于圃中。’造父驅車入圃,馬見圃池而走,造父不能禁。造父以渴服馬久矣,今馬見池,馯而走,雖造父不能治……” |
以火止沸 | 漢·桓寬《鹽鐵論·錯幣》:“漢初乘弊而不改易,畜利變幣,欲以反本,是猶以煎止燔,以火止沸也。” |
以煎止燔 | 漢·桓寬《鹽鐵論·錯幣》:“漢初乘弊而不改易,畜利變幣,欲以反本,是猶以煎止燔,以火止沸也。” |
伊何底止 | 魯迅《〈朝花夕拾〉后記》:“起觀斯世之忍心害理,幾全如陳叔寶之無心肝。長此滔滔,伊何底止?” |
偃鼠飲河 | 《莊子·逍遙游》:“偃鼠飲河,不過滿腹。” |
鑿飲耕食 | 漢 王充《論衡 感虛》:“堯時五十之民擊壤于涂,觀者曰:‘大哉堯之德也!’擊壤者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堯何等力!’” |
到此為止 | 陳忠實《白鹿原》第16章:“兆海痛苦地嘆口氣:‘完了。到此為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