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臣納貢的成語故事
拼音chēng chén nà gòng
基本解釋舊時指小國向大國臣服而年年進貢。
出處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十七回:“凡漢東小國,無不稱臣納貢。”
暫未找到成語稱臣納貢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稱臣納貢)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稱王稱霸 | 宋 汪元量《讀史》詩:“劉項稱王稱霸,關張無命無功。” |
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 |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49回:“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我為隋臣,不能匡救君惡,致被逆賊所弒,不能報仇,而事別主,何面目立于世乎?” |
主憂臣勞 | 西漢·司馬遷《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臣聞主憂臣勞,主辱臣死。昔者君王辱于會稽,所以不死,為此事也。” |
忠臣不事二君,貞女不更二夫 | 西漢·司馬遷《史記·田單列傳》:“忠臣不事二君,貞女不更二夫。齊王不聽吾諫,故退而耕子野。” |
主明臣直 | 明·張居正《帝鑒圖說》上篇:“妾聞主明臣直,今魏征直,由陛下之明也。” |
謀臣猛將 | 《晉書·石崇傳》:“先帝決獨斷之聰,奮神武之略,蕩滅逋寇,易于摧枯。然謀臣猛將,猶有致思竭力之效。” |
稱德度功 | 《管子·君臣下》:“稱德度功,勸其所能。” |
臣門如市 | 東漢 班固《漢書 鄭崇傳》:“臣門如市,臣心如水。愿得考覆。” |
稱心如意 | 宋 朱敦儒《感皇恩》詞:“稱心如意,剩活人間幾歲?洞天誰道在、塵寰外。” |
去故納新 | 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以迎新年,相聚酣飲,留宿歲飯,至新年十二日,則棄之街衢,以為去故納新也。” |
稱賢薦能 | 唐·白居易《有唐善人墓碑》:“接士,多可而有別,稱賢薦能,未嘗倦。” |
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 | 三國 魏 曹植《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 |
逞強稱能 | 端木蕻良《曹雪芹》第13章:“今后千萬不可逞強稱能,何況你既未讀過多少詩書,更談不上才氣。” |
藏垢納污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宣公十五年》:“川澤納污,山藪藏疾,瑾瑜匿瑕,國君含垢,天之道也。” |
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 | 《藝文類聚》卷四一引三國 魏 曹植《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 |
擊節稱嘆 |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葉生》:“公期望基切,闈后索文讀之,擊節稱嘆,不意時數限人,文章憎命,及放榜時,依然鎩羽。” |
稱心滿意 | 明 馮夢龍《古今小說 木綿庵鄭虎臣報冤》:“我果有功名之分,若得一日稱心滿意,就死何恨。” |
謀臣武將 | 漢 張衡《南都賦》:“爾其則有謀臣武將,皆能攫戾執猛,破堅摧剛。” |
額首稱慶 | |
亂臣賊子 | 先秦 孟軻《孟子 滕文公下》:“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 |
柱石之臣 | 東漢·班固《漢書·元后傳》:“位歷將相,國家柱石臣也。” |
謀臣如雨 | 西漢·李陵《答蘇武書》:“當此之時,猛將如云,謀臣如雨,然猶七日不食僅乃得免。” |
額手稱慶 | 明 馮夢龍《東周列國志》:“文公至絳,國人無不額手稱慶。” |
深文周納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酷吏列傳》:“與趙禹共定諸律令,務在深文。” |
一朝天子一朝臣 | 明 湯顯祖《牡丹亭 虜諜》:“萬里江山萬里塵,一朝天子一朝臣。” |
不按君臣 | 《水滸傳》第一一一回:“解寶身邊取出不按君臣的藥頭,張人眼慢,放在酒壺里。” |
納屨踵決 | 《莊子·讓王》:“三日不舉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纓絕,捉衿而肘見,納屨而踵決。” |
擊節稱賞 | 晉·左思《蜀都賦》:“巴姬彈弦,漢女擊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