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爭旦夕的成語故事
拼音zhī zhēng dàn xī
基本解釋亦作“只爭朝夕”。力爭在最短時間內達到目的。
出處明·徐復祚《投梭記·卻說》:“今朝寵命來首錫,掌樞衡只爭旦夕。”
暫未找到成語只爭旦夕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只爭旦夕)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只爭朝夕 | 毛澤東《滿江紅 和郭沫若同志》:“多少事,從來急;天地轉,光陰迫。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 |
一夕一朝 | 《朱子語類》卷十三:“所以圣人垂戎謂:臣弒父,非一夕一朝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 |
旦夕之間 | 漢·無名氏《焦仲卿妻》:“蒲葦一時紉,便作旦夕間。” |
孤身只影 | 元 關漢卿《竇娥冤》第三折:“可憐我孤身只影無親眷,則落的吞聲忍氣空嗟怨。” |
逢人只說三分話 | 宋·朱熹《朱子語類》第21卷:“如今俗語云,逢人只說三分話,只此便是不忠。” |
爭先恐后 | 明 屠勛《屠康僖公集 重建陡門橋記》:“匪公帑而樂施者爭先恐后。” |
明爭暗斗 | 馮玉祥《我的生活》:“于是兩方明爭暗斗,各不相讓,一天利害一天,鬧成所謂‘府院之爭’。” |
朝令夕改 | 唐 元稹《授馬總檢校刑部尚書天平軍節度使制》:“有迎新送故之困,朝令夕改之煩,自非有為而為。” |
毀于一旦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竇融傳》:“百年累之,一朝毀之。” |
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 宋 祝穆《方輿勝覽 眉州 磨針溪》:“過是溪,逢老媼方磨鐵杵,問之,曰:‘欲作針。’太白感其意,還卒業”。 |
龍爭虎斗 | 元 馬致遠《漢宮秋》第二折:“文武每我不信你敢差排呂太后,枉以后龍爭虎斗,都是俺鸞交鳳友。” |
恐后爭先 |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68回:“他卻橫沖直撞,恐后爭先。” |
鷸蚌相爭 | 清 湘靈子《軒亭冤 哭墓》:“波翻血海全球憫,問誰敢野蠻法律罵強秦?笑他鷸蚌相爭演出風云陣。” |
爭分奪秒 | 《晉書 陶侃傳》:“常語人曰:‘大禹圣者,乃惜寸陰,至于眾人,當惜分陰。” |
今夕何夕 | 《詩經·唐風·綢繆》:“今夕何夕?見此良人。”宋·張孝祥《念奴嬌·過洞庭》詞:“扣舷獨笑,不知今夕何夕。” |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 明·酉陽野史《續三國演義》第38回:“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既來至此,焉有怯進之理?” |
是非只為多開口 | 宋·無名氏《張協狀元》第40出:“一劍教伊死了休,黃泉路上必知羞,是非只為多開口,煩惱皆因強出頭。” |
夕陽西下 | 元·馬致遠《天凈沙·秋思》:“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
百家爭鳴 | 東漢 班固《漢書 藝文志》:“凡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馳說,聯合諸侯。” |
無可爭辯 | 清·陳澧《東塾讀書記》卷十六:“太社不立于京都,當安所立。尤無可置辯矣。” |
分秒必爭 | 柯巖《奇異的書簡 船長》:“我們現在要搞四化,分秒必爭哩!” |
三只手 | 路遙《平凡的世界》第四卷第38章:“廟會期間上布施的人不斷頭,得有個人來監視‘三只手’。” |
爭風吃醋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那月香好副嘴臉,年已長成。倘或有意留他,也不見得。那時我爭風吃醋便遲了。” |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 西漢 劉向《戰國策 燕策二》:“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鉗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并禽之 |
只準州官放火,不準百姓點燈 | 馮玉祥《我的生活》第12章:“可是只準州官放火,不準百姓點燈,卻是中國政治的一個通病。” |
一朝一夕 | 《周易 坤》:“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 |
朝乾夕惕 | 《周易 乾》:“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
爭權奪利 | 鄒韜奮《消弭內戰的唯一途徑》:“任何為私人私黨爭權奪利的內戰都必然地要為全國民眾所唾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