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智能的成語故事
拼音cōng míng zhì huì
基本解釋智力過人,心思敏銳。
出處明 周楫《西湖二集 灑雪堂巧結良緣》:“不覺魏鵬漸漸長大……聰明智能,熟于經史。
暫未找到成語聰明智能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聰明智能)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了千明 |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清涼益禪師法嗣》:“百千諸佛方便一時,更有甚么疑情?所以古人道:‘一了千明,一迷萬惑?!?/td> |
一口不能著兩匙 | 宋·范成大《丙午新正書懷》詩:“口不兩匙休足榖,身能幾屐莫言錢。”自注:吳諺云:“一口不能著兩匙?!?/td> |
一無所能 | 清 錢泳《履園叢話》:“又蘇州葉某者,性迂拙,一無所能,其父死,既無產業,且有逋負?!?/td> |
一晦一明 | 《莊子·田子方》:“消息滿虛,一晦一明,日改月化?!薄痘茨献印け杂枴罚骸耙换抟幻?,孰知其端緒?!?/td> |
萬能鑰匙 | 古華《芙蓉鎮》第四章:“解決問題必須找到一把萬能鑰匙:斗?!?/td> |
三智五猜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24回:“老娘也不消得三智五猜,只一智便猜個十分?!?/td> |
上智下愚 | 《論語·陽貨》:“子曰:‘唯上知與下愚不移。’” |
下落不明 | 馬識途《清江壯歌》尾章:“我的女兒,從此下落不明?!?/td> |
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 | 《孟子·離婁上》:“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td> |
不可無一,不能有二 | 清·張岱《周宛委墓志銘》:“如此異才,求之天下,真不可無一,不能有二也。” |
不因一事,不長一智 | 宋·悟明《聯燈會要·道本禪師》:“老趙州十八上便解破家散宅,徒為戲論,雖然如是,不因一事,不長一智?!?/td> |
不明不暗 | 元·關漢卿《竇娥冤》第三折:“不明不暗,負屈銜冤?!?/td> |
不明不白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13卷:“(李生)常與這些輕薄少年,成群結隊,馳馬試劍,黑夜里往來太行山道上,不知做些甚么不明不白的事?!?/td> |
不明真相 | 魯迅《且介亭雜文·關于新文字》:“不過他們可以裝作懂得的樣子,來胡說八道,欺騙不明真相的人。” |
不經一事,不長一智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60回:“俗語說:‘不經一事,不長一智。’我如今知道了,你又該來支問著我了!” |
不能登大雅之堂 | |
不能自已 | 唐 盧照鄰《寄裴舍人書》:“因泣下交頤,不能自已?!?/td> |
不能自拔 | 《宋書 江夏王義恭傳》:“世祖前鋒至新亭,劭挾義恭出戰,恒錄在左右,故不能自拔?!?/td> |
不能贊一詞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孔子世家》:“至于為《春秋》,筆則筆,削則削,子夏之徒不能贊一詞?!?/td> |
不能贊一辭 | 《史記·孔子世家》:“至于為《春秋》,筆則筆,削則削,子夏之徒不能贊一辭?!?/td> |
喪明之痛 | 《禮記·檀弓上》:“子夏喪其子而喪其明?!?/td> |
臨機能斷 | 《北史·樊子蓋傳論》:“子蓋雅有干局,質性方嚴,見義而勇,臨機能斷,保全邦邑,勤亦懋哉!” |
主明臣直 | 明·張居正《帝鑒圖說》上篇:“妾聞主明臣直,今魏征直,由陛下之明也?!?/td> |
舉賢任能 | 《禮記 大傳》:“三曰舉賢,四曰使能。” |
舉賢使能 | 《禮記·大傳》:“三曰舉賢,四曰使能。” |
予智予雄 | 范文瀾 蔡美彪等《中國通史》第三編第一章第三節:“他是一個極驕貪的人,以為自己所做的事都是對的,自己所得的物都是不夠的,因之,予智予雄,任性妄為?!?/td> |
二分明月 | 唐 徐凝《憶揚州》詩:“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 |
交能易作 | 春秋·齊·管仲《管子·治國》:“故先王使農、土、商、工四民交能易作,終歲之利無道相過也,是以民作一而得均?!?/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