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漸防萌的成語故事
拼音dù jiàn fáng méng
基本解釋杜:堵??;漸:指事物的開端;萌:萌芽。在事故或災(zāi)害尚未發(fā)生時就預防。
出處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丁鴻傳》:“若敕政責躬,杜漸防萌,則兇妖銷滅,害除福湊矣?!?/p>
暫未找到成語杜漸防萌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杜漸防萌)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防患于未然 | 《周易 既濟》:“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稑犯娂?君子行》:“君子防未然?!?/td> |
杜絕言路 | 《后漢書·袁紹傳》:“操欲迷奪時明,杜絕言路?!?/td> |
故態(tài)復萌 | 唐 劉禹錫《砥石賦》:“故態(tài)復還,寶心再起。既賦形而終用,一蒙垢焉何恥?” |
西學東漸 | 《尚書·禹貢》:“東漸于海?!?/td> |
以防萬一 | 馮德英《迎春花》第14章:“他就又采取以防萬一的想法,心想,反正是自愿的事,何必去做?” |
暗箭難防 | 《古今雜劇 劉千病打獨角牛》第二折:“孩兒也,一了說:明槍好躲,暗箭難防。我暗算他,搬將過來,則一拳打倒那廝,救你父親?!?/td> |
循序漸進 | 《論語 憲問》:“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朱熹注:“此但自言其反己自修,循序漸進耳?!?/td> |
漸入佳境 | 《晉書 文苑傳 顧愷之》:“愷之每食甘蔗,恒自尾至本,人或怪之。云:‘漸入佳境。’” |
防不勝防 |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這種小人,真是防不勝防?!?/td> |
防不及防 |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67回:“可見小人之伺君子,每于所忽,有防不及防者也?!?/td> |
防微杜漸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丁鴻傳》:“若敕政責躬,杜漸防萌,則兇妖消滅,害除福湊矣?!?/td> |
遏漸防萌 | 《隸釋·漢冀州從事張表碑》:“貢真絀偽,遏漸防萌?!?/td> |
養(yǎng)小防老,積谷防饑 | 元·關(guān)漢卿《裴度還帶》第三折:“‘哀哀父母,生我劬勞?!B(yǎng)小防老,積谷防饑。” |
防微慮遠 | 唐·鄭亞《唐丞相太尉衛(wèi)國公李德裕會昌一品制集序》:“由是洞啟宸衷,大破群議,運籌制勝,舉無遺策,防微慮遠?!?/td> |
防患未然 | 《明史 于謙傳》:“乞敕內(nèi)外守備各巡撫加意整飭,防患未然?!?/td> |
舊態(tài)復萌 | 明 梅鼎祚《玉合記 嗣音》:“不欺師父,韓郎遣信到此,不覺故態(tài)復萌,情緣難斷?!?/td> |
漸至佳境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排調(diào)》:“顧長康啖甘蔗,先食尾,人問所以,云‘漸至佳境’。” |
家賊難防 | 宋 釋普濟《五燈會元 同安志祥師法嗣》:“問:‘家賊難防時如何?’師曰:‘識得不為冤?!?/td> |
防人之口,甚于防川 | 《晉書·孔嚴傳》:“古人為政,防人之口,甚于防川。” |
積谷防饑 | 《敦煌變文集 父母恩重經(jīng)講經(jīng)文》:“人家積谷本防饑,養(yǎng)子還徒被老時。” |
養(yǎng)兒代老,積谷防饑 | 元·高明《琵琶記·牛小姐諫父》:“爹爹,正是養(yǎng)兒代老,積谷防饑?!?/td> |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 《國語·周語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td> |
剪發(fā)杜門 | 明·張溥《五人墓碑記》:“由是以之,則今之高爵顯位,一旦抵罪,或脫身以逃,不能容于遠近,而又有剪發(fā)杜門,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賤行,視五人之死,輕重固何如哉?” |
桑土之防 | 明·張居正《答王鑒川計貢利害》:“至于桑土之防,戒備之慮,此自吾之常事,不容一日少懈者?!?/td> |
杜口木舌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黃瓊傳》:“忠臣懼死而杜口,萬夫怖禍而木舌?!?/td> |
杜弊清源 | 清·林則徐《燒毀匪船以斷英船接濟折》:“臣等仍多派妥干員弁,于各口加倍嚴查,終期杜弊清源?!?/td> |
防心攝行 | |
猝不及防 | 清 紀昀《閱微草堂筆記》:“既不炳燭,又不揚聲,猝不及防,突然相遇,是先生犯鬼,非鬼犯先生?!?/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