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頸跂踵的成語故事
拼音yán jǐng bìng zhǒng
基本解釋見“延頸企踵”。
出處宋·王明清《揮薼后錄》第四卷:“奈何都民朝夕思念,燃頂煉臂,延頸跂踵,以望御車之塵也?”
暫未找到成語延頸跂踵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延頸跂踵)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不旋踵 | 柳殘陽《閻王梭》十七:“先是有開門聲,不旋踵間,茅屋門被人拍的‘嘭嘭’響……”。 |
豐屋延災 | |
舉踵思慕 | 漢·司馬相如《難蜀父老》:“舉踵思慕,若怙旱之望雨。” |
舉踵思望 | 漢·荀悅《漢紀·武帝紀》:“蓋聞中國至仁,德洋恩普……舉踵思望,如怙旱之望雨。” |
義無旋踵 | 《晉書·溫嶠傳》:“今之事勢,義無旋踵,騎猛獸安可中下哉。” |
亡不旋踵 | 宋·蘇轍《<元佑會計錄>序》:“晉武帝削平吳蜀,任賢使能,容受直言,有明主之風,然而亡不旋踵。” |
交頸并頭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三回:“但見:扶肩搭背,交頸并頭;紛紛不辨賢愚,擾擾難分貴賤。” |
企踵可待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王符傳》:“則蕭、曹、周、韓之倫,何足不致,吳、鄧、梁、竇之屬,企踵可待。” |
伸頭縮頸 | 清·翟灝《能人編·身體》:“豪門送物鵝伸頸,好客臨門鱉縮頭。” |
俛首系頸 | 漢·賈誼《過秦論》:“百越之君,俛首系頸,委命下吏。” |
兵在其頸 | 《國語 周語中》:“兵在其頸,不可久矣。” |
兵已在頸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15回:“夷吾曰:‘此輩兵已在頸,尚欲累人耶?’” |
刎頸之交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廉藺相如列傳》:“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 |
刎頸至交 | 清·遯廬《童子軍·賣友》:“倘若將他首發,豈不是把那刎頸至交,做成一個負心賊子么?” |
卻病延年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87回:“修真養性,服食導引,卻病延年。” |
履穿踵決 | 《莊子 讓王》:“捉襟而肘見,納履而踵決。” |
延口殘喘 | 魯迅《為了忘卻的記念》:“我只能用這樣的筆墨,寫幾句文章,算是從泥土中挖了一個小孔,自己延口殘喘,這是怎樣的世界呢。” |
延年益壽 | 戰國 楚 宋玉《高唐賦》:“九竅通郁,精神察滯,延年益壽千萬歲。” |
延津之合 | 清·余懷《板橋雜記·軼事》:“掃眉才子,慧業文人,時節因緣,不得不為‘延津之合’矣。” |
延津劍合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三卷:“方知兩劍分而復合,以此變化而去也。至今人說因緣湊巧,多用‘延津劍合’故事。” |
延頸舉踵 | 先秦 莊周《莊子 法篋》:“今遂至使民延頸舉踵,曰:‘某所有賢者’,贏糧而趣之。” |
延頸企踵 | 漢·揚雄《劇秦美新》:“海外遐方,信延頸企踵,四面內向,喁喁如也。” |
延頸就縛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55回:“今者朝廷遣將軍前來收捕,本合延頸就縛。但恐不能存命,因此負罪交鋒,誤犯虎威,敢乞恕罪。” |
延頸鶴望 | 《三國志·蜀書》:“今寇虜作害,民被荼毒,思漢之士,延頸鶴望。” |
開門延盜 | 清·魏源《籌海篇·議守上》:“所謂誘賊入內河者,謂兵炮地雷,水陸埋伏,如設阱以待虎,設罾以待魚,必能制其死命,而后縱其入險,非開門延盜之謂也。” |
引領企踵 | 南朝·梁·蕭統《大呂十二月》:“分手未遙,翹心且積,引領企踵,朝夕不忘。” |
引頸受戮 | 明 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三十六回:“天兵到日,尚不引頸受戮,乃敢拒敵大兵。” |
引頸而望 | 清·袁枚《小倉山房尺牘》第73首:“枚喜躍不已,學閑鷗引頸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