龜冷搘床的成語故事
拼音guī lěng zhī chuáng
基本解釋比喻壯志未酬,蟄居待時。
出處西漢 司馬遷《史記 龜策列傳褚少孫論》:“南方老人用龜支床足,行二十余歲,老人死,移床,龜尚生不死。”
暫未找到成語龜冷搘床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龜冷搘床)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床上安床 | 南朝 陳 姚最《續畫品 毛棱》:“善于布置,略不煩草。若比方諸父,則床上安床。” |
橫眉冷對千夫指 | 魯迅《自嘲》:“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
冷若冰霜 | 清 劉鄂《老殘游記續集》第二回:“笑起來一雙眼又秀又媚,卻是不笑起來又冷若冰霜。” |
心灰意冷 | 清 梁啟超《湖南時務學堂學約》:“非有堅定之力,則一經挫折,心灰意冷。” |
雞胸龜背 | 章炳麟《新方言·釋形體》:“《說文》:‘奚,大腹也。’今人謂匈(胸)腹間大者為奚匈,呼如雞匈,遂有‘雞胸龜背’之語。” |
迭床架屋 |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序致》:“魏晉已來,所著諸子,理重事複,遞相模學,猶屋下架屋,床上施床耳。” |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 宋 釋道原《景德傳燈錄 袁州蒙山道明禪師》:“某甲雖在黃梅隨眾,實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授入處,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是某甲師也。” |
冷嘲熱諷 | 清 袁枚《隨園三十二種 牘外余言》:“人人知之,皆有不平之意。故晉大夫七嘴八舌,冷譏熱諷。” |
床下安床 | 宋 邵伯溫《聞見前錄》卷十九:“[邵雍]平生不為訓解之學,嘗曰:‘經意自明,苦人不知耳。屋下蓋屋,床下安床,滋惑矣。’” |
床上疊床 | 明 徐渭《<四書繪>序》:“而傳注講章,轉相纏說,未免床上疊床。” |
床下牛斗 | 《晉書·殷仲堪傳》:“仲堪父嘗患耳聰,聞床下蟻動,謂之牛斗。” |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 魯迅《自嘲》詩:“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
床上迭床 | |
如魚飲水,冷暖自知 | 魯迅《故事新編·序言》:“況且‘如魚飲水,冷暖自知’,用庸俗的話來說,就是‘自家有病自家知’罷。” |
冷血動物 | 錢鐘書《圍城》:“李先生本來像冬蟄的冷血動物,給顧先生當眾恭維得春氣入身,蠕蠕欲活。” |
床上施床 | 北齊 顏之推《顏氏家訓 序致》:“晉魏已來所著諸子,理重事復,遞相模效,猶屋下架屋,床上施床耳。” |
傳龜襲紫 | 《后漢書 陰識傳贊》:“恂恂苗胤,傳龜襲紫。”李賢注:“公侯紫綬金印龜紐。” |
踏床嚙鼻 | 《笑林》:“甲曰:‘他踏床子就嚙之。’” |
龜厭不告 | 《詩經·小雅·小旻》:“我龜既厭,不我告猶。” |
放冷箭 | 魯迅《無花的薔薇》:“我對于‘放冷箭’的解釋,頗有些和他們一流不同,是說有人受傷,而不知這箭從什么地方射出。” |
床頭金盡 | 唐 張籍《行路難》詩:“君不見床頭黃金盡,壯士無顏色。” |
龜冷支床 | 《史記·龜策列傳褚少孫論》:“南方老人用龜支床足,行二十余歲,老人死,移床,龜尚生不死。” |
冷語冰人 | 宋·曾造《類說·〈外史梼杌〉》:“潘柱迎,孟蜀時,以財結權要,或戒之,乃日:‘非是求愿,不欲以冷語冰人耳。’” |
風雨對床 | 唐·韋應物《示全真元常》:“寧知風雨夜,復此對床眠。” |
剝床及膚 | 宋 陳亮《義烏縣減酒額記》:“剝床及膚,其憂豈不在民乎!” |
纏綿床第 | 梁啟超《新民說》第17節:“弱冠而后,則又纏綿床第,以耗其精力。” |
重床疊架 | 茅盾《清明前后》第五幕:“重床疊架的法令,何嘗不嚴密堂皇,然而,解決了問題么?” |
潑冷水 | 毛澤東《反對黨內的資產階級思想》:“不要禁止,出于群眾熱情,也不潑冷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