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蟆勝負的成語故事
拼音wā má shèng fù
基本解釋青蛙與蛤蟆斗爭的勝負。比喻不足介意的榮哀得失。
出處宋 劉克莊《水龍吟 丙辰生日》詞之二:“任蛙蟆勝負,魚龍變化,儂方在,華胥國。”
暫未找到成語蛙蟆勝負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蛙蟆勝負)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克敵制勝 | 孫武《孫子 虛實》:“人皆知我所以勝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勝之形。” |
穩操勝算 | 《管子·明法解》:“故明操必勝之數,以治必用之民。” |
妖不勝德 | 《史記·殷本紀》:“臣聞妖不勝德。” |
不可勝舉 | 明 方孝孺《答俞景文》:“古之傳世者雖不可勝舉。” |
百戰百勝 | 先秦 管仲《管子 七法》:“是故以眾擊寡,以治擊亂,以富擊貧,以能擊不能,以教卒練士擊驅眾白徒,故十戰十勝,百戰百勝。” |
穩操勝券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平原君傳》:“且虞卿操其兩權,事成,操右券以責。” |
勝友如云 |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十旬休暇,勝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滿座。” |
悲不自勝 | 漢 荀悅《漢紀 平帝紀》:“太后因號泣而言,左右莫不垂涕,舜悲不自勝。” |
哀兵必勝 | 先秦 李耳《老子 德經》第69章:“禍莫大于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三國 魏 王弼注:“抗,舉也;加,當也。哀者必相惜,而不趣利避害,故必勝。” |
旗開得勝 | 元 無名氏《射柳捶丸》第四折:“托賴主人洪福,旗開得勝,馬到成功。” |
舉不勝舉 | 魯迅《偽自由書 后記》引谷春帆《談“文人先行”》:“公開告密,賣友求榮,賣身投靠的勾當,舉不勝舉。” |
自負盈虧 | |
決勝于千里之外 | 《史記 留侯世家》:“運籌帷帳中,決勝千里外,子房功也。” |
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圖 | |
反敗為勝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16回:“將軍在匆忙之中,能整兵堅壘,任謗任勞,使反敗為勝,雖古之名將,何以加茲!” |
不勝枚舉 | 清 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而宋人撰述不見于志者,又復不勝枚舉。” |
數不勝數 | 《方巖記靜》:“類似這樣的奇跡靈異,還數不勝數,所以一年四季,方巖香火不絕,而尤以春秋為盛。” |
反裘負芻 | 春秋 齊 晏嬰《晏子春秋 雜上二四》:“晏子之晉,至中牟,睹弊冠反裘負芻,息于涂側者,以為君子也,使人問焉。” |
忍辱負重 | 晉 陳壽《三國志 吳志 陸遜傳》:“國家所以屈諸君使相承望者,以仆有尺寸可稱,能忍辱負重故也。” |
稍勝一籌 | 清·秋瑾《致秋譽章書》:“吾哥雖稍勝一籌,而無告語則同,無戚友之助亦同。” |
勝殘去殺 | 《論語·子路》:“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漢書·李廣傳》:“夫報忿除害,捐殘去殺,朕之所圖于將軍也。” |
背義負恩 | 《舊唐書 喬琳傳》:“上以其累經重任,頓虧臣節,自受逆命,頗聞譏諧悖慢之言,背義負恩,固不可舍,命斬之。” |
井蛙醯雞 | 唐·劉禹錫《送惟良上人詩序》:“信神與之而不能測神之所以付,信術通之而不能知術之所以泄哉!余聞乎蛙醯雞哉之不若也。” |
高處不勝寒 | 宋·蘇軾《水調歌頭·丙辰中秋兼懷子由》詞:“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
不可勝數 | 春秋 魯 墨翟《墨子 非攻中》:“百姓饑寒凍餒而死者不可勝數。” |
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 西漢·司馬遷《史記·高祖本紀》:“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
以少勝多 | 清·魏秀仁《花月痕》第22回:“這回用兵,以少勝多,極有布置。” |
弱不勝衣 | 先秦 荀況《荀子 非相》:“葉公子高微小短瘠,行若將不勝其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