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筆楊板的成語故事
拼音jīng bǐ yáng bǎn
基本解釋荊:晉惠帝時權臣楚王司馬瑋;楊:晉惠帝時權臣楊駿;板:詔書。形容權臣專權用事。
出處《晉書·五行志中》:“二月末,三月初,荊筆楊板行詔書。”
暫未找到成語荊筆楊板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荊筆楊板)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鐵板釘釘 | 范乃成《小技術員戰勝神仙手》:“[老漢]右手的煙袋朝著支書手中的計劃點了幾點,鐵板釘釘似的崩出來三個字:‘我反對!’” |
浪費筆墨 | 老舍《多鼠齋雜談》:“他便也只會忌妒,而一天到晚浪費筆墨,攻擊別人,且自鳴得意。” |
楊柳依依 | |
離弦走板 | 浩然《艷陽天》第12章:“您哪,也當過解放軍呀,花一點,也不能算是離弦走板。” |
百步穿楊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周本紀》:“楚有養由基者,善射者也。去柳葉百步而射之,百發而百中之。左右觀者數千人,皆曰善射。” |
援筆立就 |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26卷:“華安不假思索,援筆立就,手捧所作呈上。” |
一板一眼 | 李六如《六十年的變遷》第二卷第九章:“望著季交恕,一板一眼地說。” |
口誅筆伐 | 明 汪廷訥《三祝記 同謫》:“他捐廉棄恥,向權門富貴貪求,全不知口誅筆伐是詩人句,隴上墦間識者羞。” |
大手筆 | 《晉書·王珣傳》:“此當有大手筆事。” |
披荊斬棘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馮異傳》:“帝謂公卿曰:‘是我起兵時主簿也,為吾披荊棘,定關中。” |
舞筆弄文 |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議對》:“若不達政體,而舞筆弄文,支離構辭,穿鑿會巧。” |
章臺楊柳 | 唐韓翃有姬柳氏,以艷麗稱。韓獲選上第歸家省親;柳留居長安,安史亂起,出家為尼。后韓使人寄柳詩曰:“章臺柳,章臺柳,昔日青青今在否?縱使長條似舊垂,亦應攀折他人手。” |
春秋筆法 | 宋 俞文豹《吹劍錄》:“蓋純用《春秋》筆法也。” |
董狐直筆 | 《左傳·宣公二年》載:趙穿殺晉靈公,身為正卿的趙盾沒有管,董狐認為趙盾應負責任,便在史策上記載說“趙盾弒其君”。為趙盾所殺。后孔子稱贊說:“董狐,古之良史也,書法不隱。” |
秉筆直書 | 清 曾樸《孽海花》第35回:“我是秉筆直書,懸之國門,不能增損一字。” |
投筆從戎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班超傳》:“家貧,常為官傭書以供養。久勞苦,嘗輟業投筆嘆曰:‘大丈夫……安能久事筆研間乎?’后立功西域,封定遠侯。” |
板上釘釘 | 王蒙《蝴蝶》:“海云是已經定性、已經作了板上釘釘的正式結論的階級敵人。” |
下筆成文 | 清·荑荻散人《玉嬌梨》第一回:“舍甥女不但詩才高美,且無書不讀,下筆成文,千言立就。” |
倒持手板 | 宋·劉克莊《沁園春·再和林卿韻》詞:“待得新亭,倒持手板,何似抽還政事堂。” |
點睛之筆 | 《晉書·顧愷之傳》:“愷之每畫人成,或數年不點目睛。人問其故。答曰:‘四體妍蚩,本無闕少于妙處,傳神寫照,正在阿睹中。’” |
藪中荊曲 | |
走筆疾書 | |
彩筆生花 | 元 湯式《賞花時 戲賀友人新娶》:“翠袖分香行處有,彩筆生花夢境熟。” |
荊榛滿目 | 《舊五代史·盧文進傳》:“文進在平州,率奚族勁騎,鳥擊獸搏,倏來忽往,燕趙諸州,荊榛滿目。” |
老古板 |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54回:“前人制臺是個老古板,見面之后,問了幾句話。” |
地棘天荊 | 朱謙良《感懷和病俠》:“地棘天荊誰管得,此身權寄水云邨。” |
楊朱泣岐 | 《荀子·王霸》:“楊朱哭衢途曰:‘此夫過舉蹞步而覺跌千里者夫!’哀哭之。”謂在十字路口錯走半步,到覺悟后就已經差之千里了,楊朱為此而哭泣。 |
奮筆疾書 | 宋 張克莊《題方汝一班師贊后》:“或隱匿未彰,而奮筆疾書;或一語之乖謬,或一行之諂曲,雖其人之骨已朽,必繩以《春秋》之法,讀之使人汗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