削趾適屨的成語故事
拼音xuē zhǐ shì jù
基本解釋見“削足適履”。
出處清·和邦額《夜譚隨錄·董如彪》:“姊妹作奇想,便強(qiáng)人削趾適屨。”
暫未找到成語削趾適屨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削趾適屨)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不適時宜 | 毛澤東《中國革命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問題》第九節(jié):“‘拚消耗’的主張,對于中國紅軍來說是不適時宜的。” |
主一無適 | 《二程·粹言》卷上:“或問敬子曰:‘主一之謂敬。何謂一?’子曰:‘無適之謂一。’”《論語·學(xué)而》“敬事而信”宋·朱熹集注:“敬者主一無適之謂。” |
優(yōu)游自適 | 宋·吳處厚《青箱雜記》第十卷:“城南有別墅,每良辰美景,以小車載酒,優(yōu)游自適。” |
會逢其適 | 隋 王通《文中子 周公》:“子謂仲長子光曰:\'山林可居乎?\'曰:\'會逢其適也,焉知其可?\'” |
像心適意 | 清·張南莊《何典》第八回:“[畔房小姐]自恃是太師爺?shù)呐畠海彩孪裥倪m意,敢作敢為。” |
冠屨倒施 | 明·李贄《〈忠義水滸傳〉序》:“蓋自宋室不競,冠屨倒施,大賢處下,不肖處上。” |
刖足適屨 | |
刖趾適履 | 三國 魏 魚豢《魏略》:“刖趾適履,刻肌傷骨,反更稱說,自以為能。” |
刖趾適屨 | 《三國志·魏書·明帝紀(jì)》裴松之注引《魏略》:“刖趾適屨,刻肌傷骨,反更稱說,自以為能。” |
刻足適屨 | 宋·陸游《讀何斯舉黃州秋居雜詠次其韻》:“昔人亦有言,刻足以適屨。” |
削發(fā)為僧 | 明·無名氏《楊家將演義》第二卷:“當(dāng)時鏖戰(zhàn)遼兵,勢甚危迫,料難脫身,遂削發(fā)為僧,直至五臺山來。” |
削發(fā)披緇 | 明·周楫《西湖二集·黨阇黎一念錯投胎》:“戴了儒衣儒冠,便是孔子;削發(fā)披緇,便是釋牟尼佛。” |
削尖腦袋 | 熊召政《張居正》第一卷第三回:“南京政府里的官員,大都削尖腦袋,使出渾身解數(shù)鉆門路巴結(jié)北京政府中那些有權(quán)有勢的大臣。” |
削方為圓 | 《晉書·熊遠(yuǎn)傳》:“遂便世人削方為圓,撓直為曲。” |
削木為吏 | 東漢 班固《漢書 司馬遷傳》:“故士有畫地為牢勢不入,削木為吏議不對,定計于鮮也。” |
削株掘根 | 《戰(zhàn)國策·秦策一》:“削株掘根,無與禍鄰,禍乃不存。” |
削職為民 | 清·陳忱《水滸后傳》第十九回:“王黼大怒,將宋昭削職為民。” |
削草除根 | 元·紀(jì)君祥《趙氏孤兒》第一折:“不爭晉公主懷孕在身,產(chǎn)孤兒是我仇人,待滿月鋼刀鍘死,才稱我削草除根。” |
削衣貶食 | 唐·韓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銘》:“時公私有余,削衣貶食,不立資遺,以班親舊朋友為義。” |
削觚為圓 | 唐·白居易《為人上宰相書一首》:“蓋在于秉鈞軸之樞,握刀尺之要,劃邪為正,削觚為圓。” |
削足適履 | 西漢 劉安《淮南子 說林訓(xùn)》:“骨肉相愛,讒賊間之,而父子相危。夫所以養(yǎng)而害所養(yǎng),譬猶削足而適履,殺頭而便冠。” |
削鐵如泥 | 明 范受益《尋親記》:“純鋼打就,久煉成之;斬人無血,削鐵如泥。” |
削鐵無聲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六回:“刃兒薄,尖兒長,靶兒短,削鐵無聲,吹毛過刃。” |
劍及屨及 | 左丘明《左傳 宣公十四年》:“楚子聞之,投袂而起,屨及于窒皇,劍及于寢門之外,車及于蒲胥之市。秋九月,楚子圍宋。” |
北轅適楚 | 漢 荀悅《申鑒 雜言下》:“先民有言:適楚而北轅者,曰:‘吾馬良,用多,御善。’此三者益侈,其去楚亦遠(yuǎn)矣。” |
北轅適粵 | 明 劉基《順齋箴為夏仲珍作》:“北轅適粵,徒勞何為?” |
圓頂方趾 | 清·龔自珍《〈升平分類讀史雅詩〉自序》:“彼非圓頂方趾、父母所生之民耶?” |
圓顱方趾 | 西漢 劉安《淮南子 精神訓(xùn)》:“故頭之圓也像天,足之方也像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