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駿
(430—464)即劉駿。字休龍,小字道民。南朝宋文帝第三子。初封武陵王,歷任湘、雍、徐等州刺史,都督諸州軍事。文帝元嘉二十八年,率軍鎮壓江漢蠻民起義。后文帝為太子劉劭所殺,率兵進討,至新亭即位稱帝,殺劉劭。在位期間,剪除宗室,重用中書通事舍人戴法興、巢尚之、戴明寶,使專朝政。推行土斷,并限制占山封水,抑制大族,加強君權,在位十一年。廟號世祖。
鄒陽
鄒陽,散文家,齊人,是西漢時期很有名望的文學家。文帝時,為吳王劉濞門客,以文辯著名于世。吳王陰謀叛亂,鄒陽上書諫止,吳王不聽,因此與枚乘、嚴忌等離吳去梁,為景帝少弟梁孝王門客。鄒陽“為人有智略,慷慨不茍合”,后被人誣陷入獄,險被處死。他在獄中上書梁孝王,表白自己的心跡。梁孝王見書大悅,立命釋放,并尊為上客。鄒陽有文七篇,現存兩篇,即《上書吳王》、《于獄中上書自明》。
劉苞
(482—511)南朝梁彭城人,字孝嘗。幼年喪父,至孝。初為司徒法曹行參軍,歷官至太子太傅丞、南徐州治中。以公事免。梁武帝天監中為太子洗馬,掌書記。居官有能名,性和直,與人交,面折其非,退稱其美。與從兄劉孝綽、從弟劉孺并以文藻著稱。
顧野王
顧野王(519-581年),原名顧體倫,字希馮,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南朝梁陳間官員、文字訓詁學家、史學家。因仰慕西漢馮野王,更名為顧野王,希望自己取得馮野王一樣在文學方面取得成績)。長期居于亭林(今屬上海金山區),人稱顧亭林。歷梁武帝大同四年太學博士、陳國子博士、黃門侍郎、光祿大夫,博通經史,擅長丹青,著有《玉篇》。陳太建十三年卒,詔贈秘書監、右衛將軍。后代顧炎武,清初思想家 ,號亭林,亦稱顧亭林,以期追慕先人之意。
溫嶠
(288—329)東晉太原祁縣人,字太真。博學能屬文。嘗從姨夫劉琨討石勒、劉聰。元帝建武元年,奉勸進表南下,見元帝,為帝及朝士推重。明帝立,拜侍中,參預機密。出為丹楊尹。王敦反,率師討平之。成帝咸和初為江州刺史,鎮武昌,有惠政。預討蘇峻、祖約,封始安郡公,拜驃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尋卒,謚忠武。
荀組
(258—322)東晉潁川潁陰人,字大章。荀勖子。初為司徒左西屬,歷官太子中庶子,滎陽太守。趙王司馬倫稱帝,以為侍中。晉惠帝至長安,以為河南尹,轉光祿大夫。懷帝永嘉末,劉曜逼洛陽,出奔。元帝詔承制,都督司州軍事。及西都不守,乃遣使移文天下共勸進。元帝拜為司徒、錄尚書事。卒謚元。
曇延
(516—588)隋僧。蒲州桑泉人。俗姓王。年弱冠聽妙法師講《涅槃》,深悟其旨,遂舍俗服出家,隱太行山百梯寺。后宇文泰深敬之,為之立云居寺。北周武帝建德時以宏義折服陳使周宏正之問難,授為國統。及武帝廢佛教,隱于太行山,屏跡人世。入隋,法服執錫至朝廷向帝面申佛家宏理,乃從度僧、建佛寺之請。自此,佛教復興。尋奉敕住延興寺,拜平等沙門。著有《涅槃義疏》及《寶性》、《仁王》等疏。